
0人評分過此書
《道德經》流傳久遠,錯簡、異文甚多,裁章遣詞各殊,且文簡義奧,歷代世人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作者認為,因本書是哲學論著,所以譯文主旨應是釋解本意,再把握老子思想的基礎上,給以切實的理念闡釋,因此,採用譯釋方針:凡可用當代的科學知識發掘其奧義者,只求似是;文中只可意會難以言傳處,也儘量著詞附會,以求行文通暢易懂。但這樣一來,有些章句的譯意便難以妥洽,所以僅能供讀者揣摩文義時參考。作者認為如此處理,總比讓讀者閱後不知所云為好(對字句探源索隱感興趣的學者專家,無不以此書為據)。為了便於讀者取精用宏,作者還節選了前朝多位先賢大儒的釋注,讓讀者有多種借鑒的機會,得以集思廣義,取長補短。讀此書後,不但能讓你真正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德,更重要的是能讓你真正運用道和德,使讀者真正有所受益,這是作者最大的心願。
《道德經》版本,一般都沿用王弼注的編排,但這是否是原著的本來面目,歷代大家也莫衷一是。因此書歷來號稱難讀費解,為便於讀者把握中心思想,作者將原章節排列順序進行了調整,按內容分別歸類,形成了三個大體獨立的思想系統,而原章文字不變。因《道德經》的體裁,在一章中有包含幾個獨立思想者,有各章道理相互穿插彼此引證者,這增加了義類劃分的難度。作者盡可能將編排與譯釋做到最理想,若有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方家指教。
另外特別需要聲明的是,作者為了行文的簡潔和便於斷章取義,故而在本書中採用了一條原則:書中引用或提到的觀點言論,沒有特別註腳,因此著作和作者的名稱不能一一列舉。書內除譯文外的釋注、漫談,其它內文基本都是引用。作者所作的工作,只是把那些能對老子思想加深理解的科學論斷,附會在《道德經》的有關章句中。故而在此特向所有被引用的貢獻者表示感謝。
書籍重點
世界著名科學家,把自己的科學發現
歸功於老子《道德經》的啟示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稱讚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具有透視人類
未來文明的能力。
●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認為《道德經》的思想,在許多方面同現代物理學、高能物理現
象有著深刻的相似性。
●美國《非凡的智慧》一書中說:「中國道家為我們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態智
慧。」
●愛因斯坦,書架上僅有的幾本書之一就是《道德經》的德文譯本。
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
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德國哲人尼采也稱讚老子思想:「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經》版本,一般都沿用王弼注的編排,但這是否是原著的本來面目,歷代大家也莫衷一是。因此書歷來號稱難讀費解,為便於讀者把握中心思想,作者將原章節排列順序進行了調整,按內容分別歸類,形成了三個大體獨立的思想系統,而原章文字不變。因《道德經》的體裁,在一章中有包含幾個獨立思想者,有各章道理相互穿插彼此引證者,這增加了義類劃分的難度。作者盡可能將編排與譯釋做到最理想,若有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方家指教。
另外特別需要聲明的是,作者為了行文的簡潔和便於斷章取義,故而在本書中採用了一條原則:書中引用或提到的觀點言論,沒有特別註腳,因此著作和作者的名稱不能一一列舉。書內除譯文外的釋注、漫談,其它內文基本都是引用。作者所作的工作,只是把那些能對老子思想加深理解的科學論斷,附會在《道德經》的有關章句中。故而在此特向所有被引用的貢獻者表示感謝。
書籍重點
世界著名科學家,把自己的科學發現
歸功於老子《道德經》的啟示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稱讚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具有透視人類
未來文明的能力。
●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認為《道德經》的思想,在許多方面同現代物理學、高能物理現
象有著深刻的相似性。
●美國《非凡的智慧》一書中說:「中國道家為我們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態智
慧。」
●愛因斯坦,書架上僅有的幾本書之一就是《道德經》的德文譯本。
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
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德國哲人尼采也稱讚老子思想:「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山東武城人,中華傳統文化研究人士。從事《道德經》研究四十餘年,力求從遵循學理而非考據的方法,把握老子的中心思想,為當代哲學謀求創造性的理路突破,為人們認識事物,處理與事物的關係,規範人類社會政治行為,提供明智的方法。
孔正於2006年創辦老子文化論壇網,傳播老子的哲學思想,建立了網路老子文化研究會。王玉英為老子文化研究會理事,協助孔正完成了《道德經》科學解讀的編譯工作。孔正另外著有成語佳句分類詞庫一書,創作音配象八十餘首的視頻專集等。
- 前言 Preface
- 老子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
- 《道德經》內容提要及老子思想概論 Outline and Generality
-
第一類 道的三大法則
-
第一節 道的運動法則─反者道之動
-
原第一章 「道可道」
-
原第六章 穀神不死
-
原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
原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
原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
-
-
第二節 道的應用法則─弱者道之用
-
原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
-
原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
原五十一章 道生之
-
原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
原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
-
第三節 道的和諧法則─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
-
原四十二章 道生一
-
原七十七章 天之道
-
-
-
第二類 道的悟察與遵循道 修身處事三大要點
-
道的悟察
-
原十六章 致虛極
-
原四十七章 不出戶
-
原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
原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
原三十五章 執大象
-
原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
原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
-
原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
原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
原二十章 唯之與阿
-
原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
-
第一節 寬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
原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
-
原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
原七十九章 和大怨
-
原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
-
第二節 清心寡欲是處世養性之要
-
原九章 持而盈之
-
原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
原十三章 寵辱若驚
-
原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
原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
原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
原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
原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
原五十章 出生入死
-
-
第三節 謙虛柔和是為人處事之則
-
原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
原八章 上善若水
-
原二十二章 曲則全
-
原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
原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
原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
原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
原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
原六十三章 為無為
-
原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
原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
原七十一章 知不知
-
原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
原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
原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
-
-
第三類 遵循道治國安民三大原則
-
第一節 應天順民,無為而治
-
原五章 天地不仁
-
原十章 載營魄抱一
-
原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
原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
原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
原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
-
原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
原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
原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
原六十章 治大國
-
原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
-
第二節 見素抱朴,淳樸民風
-
原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
原三章 不尚賢
-
原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
原十八章 大道廢
-
原十九章 絕聖棄智
-
原二十八章 知其雄
-
原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
原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原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
-
第三節 官清法正,國泰民安
-
原第七章 天長地久
-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
原七十五章 民之饑
-
原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
原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
原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
原三十一章 夫兵者
-
原六十九章 用兵者有言
-
原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
原八十章 小國寡民
-
-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