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

出版日期
201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019944172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中討論的是什麼是“中國”,現代中國是怎樣從古代中國逐漸形成的,這個包含了眾多民族、複雜文化和龐大疆域的“中國”,在當下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研究中國歷史繞不開這些大問題,觀察現實中國也不能迴避這些大問題。最近,迅速膨脹的中國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中國與亞洲和世界,究竟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如何相處?我們要承認,現代中國已經遇到很多麻煩,比如高句麗問題、東海與釣魚島問題、南海與西沙、南沙問題、外蒙古與內蒙古問題、新疆的東突厥運動以及伊斯蘭教問題、西藏及藏傳佛教問題、中印邊界問題、台灣問題,甚至還有可能死灰復燃的琉球問題等等。
當我們討論“中國”時,也不可避免會涉及“亞洲”的鄰居,比如日本和韓國,甚至涉及到西方世界。生活在這樣一個互相聯繫又互相依賴的世界裡,我們希望反思歷史所帶來的理性,可以讓我們抑制情感驅動的民族主義立場,在同一個世界中彼此尊重。
這本小書中討論這些關係到你、我、他的大問題。本書從“歷史”出發, 不僅通過歷史知識認識自我,而且通過歷史知識與周邊鄰居形成一些共識。

葛兆光
1950年生於上海,1984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教授。歷任揚州師範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並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美國哈佛燕京學社、普林斯頓大學等校任客座教授及訪問學者。2009年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選為第一屆Princeton Global Scholar。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主要著作有:《禪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漢字的魔方》、《唐詩選注》、《中國思想史》(兩卷本)、《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正續編、《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東風》、《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宅茲中國》、《想像異域》等。

  • 導論 有關「中國」的歷史形成與認同困境
    • 一、「中國」的解釋為什麼成為問題?以及「中國」存在哪些困境?
    • 二、對「中國」的質疑:各種歷史研究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的啟示和挑戰
    • 三、歷史中國、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中國」對西方近代民族國家理論提出的挑戰
    • 四、東亞史是否可能?國別史還有意義嗎?
    • 結語:在歷史、文化與政治的不同維度上理解「中國」與「中國史」
  • 第一章 世界觀:從古代中國的「天下」到現代世界的「萬國」
    • 引言:《坤輿萬國全圖》象徵古代中國將走進近代世界
    •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觀和古代中國人的天下觀
    • 二、九州和五服
    • 三、天圓地方:空間的想像
    • 四、四方復四方:從談天衍的想像到張騫的鑿空
    • 五、知識和觀念的分離:固執的中國天下觀
    • 六、佛教沒有征服中國,但是佛教曾經給了中國一個機會
    • 七、佛教觀世界和佛教世界觀
    • 八、利瑪竇《山海輿地全圖》之後:中國天下觀的轉變
    • 九、從天下到萬國
  • 第二章 國境:有關「中國」疆域的討論
    • 一、國境和國家的話題:不止是釣魚島、南沙群島、竹島(或獨島)
    • 二、國境、國家、近代國家——中國的特殊性或者是普遍性
    • 三、什麼是近代的「民族國家」?來自歐洲的理論
    • 四、結論:複雜的和麻煩的問題
  • 第三章 民族:納「四裔」入「中華」
    • 引言:近代中國如何形成「國家」
    • 一、「五族共和」與「驅逐韃虜」:晚清「中國」重建的不同思路
    • 二、「中華民族是整個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學界的新取向
    • 三、「本土」與「多元」:七七事變之前中國學界對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的研究取向
    • 四、「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日本侵略背景下中國學界心情的轉變
    • 五、「中華民族是一個」:從一九三九年《益世報》上的爭論說起
    • 尾聲:「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蔣介石《中國之命運》的中華民族論
  • 第四章 歷史:從長時段看中國文化
    • 引言:為什麼要討論中國文化的複數性?
    • 一、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
    • 二、究竟什麼是「中國」? 漫長的「中國」形成史
    • 三、中國文化的混融與疊加狀態:在宋代出現轉折
    • 四、重建漢族中國文化新傳統:宋代以及後來的巨變
    • 五、再說「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的特殊性
    • 六、晚清以來,西潮衝擊下中國文化在斷續之間
    • 結語:在歷史中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複數性
  • 第五章 周邊:十六、十七世紀以來中國、朝鮮與日本的彼此認識
    • 引言:中國人有關世界認識與自我認識的三階段
    • 一、十七世紀以來漸行漸遠的中日韓
    • 二、從「朝天」到「燕行」:明朝後李朝朝鮮中國觀的轉變
    • 三、誰是中華?江戶時代的日本看法
    • 四、大清帝國:還停留在漢唐的「天下」想像中
    • 五、分道揚鑣:十七世紀以後的東亞還有認同嗎?
  • 第六章 現實:中西文化差異會導致衝突嗎?
    • 引言:從亨廷頓的論斷說起
    • 一、天下:中國關於「世界」的傳統觀念
    • 二、傳統中國的「大一統」理想與「文化主義」策略
    • 三、文化衝突中的宗教因素:絕對性與唯一性在中國宗教中的淡化
    • 四、掙扎的中國:對於「現代」、「國家」與「文化」的左右為難
    • 結論:文化傳統只是資源,對文化資源需要理性選擇與現代解釋
  • 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