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硬美學: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

出版日期
2020/07/24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46849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美×藝術×哲學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設計作品,從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到藝術館內靜靜陳列的藝術品,因而欣賞藝術成為了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 然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為了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感到困惑:怎樣才算美?藝術到底是什麼?而觀眾、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三角關係又是什麼? 一九九九年,著名的黑人藝術家克里斯.奧菲利(Chris Ofili)在美國的布魯克林博物館展出了一件喚作〈聖母瑪利亞〉(The Holy Virgin Mary)的作品,而引發了軒然大波。時任紐約市市長的魯道夫.朱利亞尼(Rudolph Giuliani)甚至揚言要把布魯克林博物館的預算砍光,究竟讓朱利亞尼大為光火的〈聖母瑪利亞〉是怎樣的作品呢?奧菲利又想透過這部作品傳達什麼藝術理念呢? 引發爭議的藝術作品當然不只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而已,早在上個世紀就有許多藝術作品不斷地衝擊著觀眾的藝術標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當時德國著名的女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替希特勒與納粹黨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稱作〈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在這部實為政治宣傳的影片中,萊芬斯坦運用精巧的攝影手法展現了對納粹主義的擁護,甚至企圖宗教化納粹精神以達到宣傳納粹執政的正統性。由此可見,藝術不僅僅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更是能夠左右個人、社會,甚至國家的思想工具。但到底藝術與社會、國家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隨著網路資源的快速與便捷,一件藝術作品的欣賞與相關知識的吸收可以快速透過網路來完成,然而再發達的網路資源,也無法令人滿意地回答種種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 ▲藝術的功能是什麼? ▲美有規則嗎? ▲藝術家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而觀眾又在作品與藝術家中間扮演什麼角色? ▲究竟一個社會需不需要藝術? ▲日常用品也可以是藝術品嗎? ▲到底怎樣才算藝術? 在本書中作者另闢蹊徑,擺脫以往用「唯美」的藝術作品來介紹美學,反而從七個迥異的主題下手,藉由美學與藝術哲學內最「冷硬」、最尖銳的議題來挑動讀者的哲學神經。這些議題還包括了對藝術體制的批判、藝術與詮釋問題、創作與靈感、解構藝術、藝術與性別/種族、藝術的本質等爭議,範圍除了涵蓋當代歐陸美學與分析美學兩大傳統外,也不忘討論美學史上重要的哲學家。 循著七種美學的「不流行讀法」,帶領讀者一窺藝術、美與哲學背後的種種爭論,來一趟「硬」美學之旅!
  • 序 言
  • ─IN Aesthetics:走進美學,閱讀當代藝術─
  • 第一章 美具有普遍性嗎?
    • 1.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藝術傷害人心,還是淨化心靈?
    • 2.休姆與康德: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 3.席勒與黑格爾:美達到自由之後,藝術就死掉了?
  • 第二章 美的語言和文化規則
    • 1.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美的語言學轉向
    • 2.丹托的「藝術界」與「藝術終結」:為什麼洗衣粉盒可以是藝術作品?
    • 3.迪奇的「藝術體制」:猩猩的畫可以是藝術作品嗎?
  • 第三章 藝術家與藝術作品
    • 1.意向謬誤:瞭解藝術家的創作想法,很重要嗎?
    • 2.技巧、靈感與天才:古希臘畫家的對決
    • 3.創造力與原創性:如果世界上還有另一個《唐吉軻德》的作者?
  • 第四章 觀眾的重要性
    • 1.觀眾與藝術作品:「觀眾」這個角色的三層演變
    • 2.當代詮釋學:觀眾和藝術作品的開放性關係
    • 3.觀眾與藝術家:是慰藉、是威脅還是共謀關係?
  • 第五章 美不美沒關係:如何用藝術的角度思考社會?
    • 1.「為藝術而藝術」:藝術無關乎道德
    • 2.「為社會而藝術」:藝術如何介入社會
    • 3.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學理論:「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如何共存?
  • 第六章 日常物的批判性
    • 1.解構藝術品與日常物的界線:杜象、凱吉、白南準和安迪.沃荷
    • 2.從觀念藝術到對藝術體制的批判:對迪奇「藝術體制」的第一個補充
  • 第七章 當代藝術的風貌:何時是藝術?
    • 1.當代美學理論的古德曼轉向:從「什麼是藝術」到「何時是藝術」?
    • 2.性別、族群與跨文化:對迪奇「藝術體制」的第二個補充
    • 3.結語:聰明的藝術家和聰明的觀眾──古德曼是否走得太遠?
  • ─OUT Aesthetics:走出美學,藝術拯救地球?─
  • 各章參考書目及網路資料
  • 版權宣告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