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稻香》這本書,是楊遜謙先生的生涯紀錄,是一段長達47年的紀錄。自 1943年起至1990年為止,在生涯中他歷經了臺灣水稻在栽培育種上的各個階段, 從光復初期的米糧不足到1970年代的食米生產過剩,從只求溫飽的匱乏時代提升到品嚐「香米」的富裕時代。根據其敘述,水稻育種者必須時時刻刻田意到時代的脈動,並須具有前瞻性的思維,來調整育種的目標,以符合民生之所需,無米糧之 匱乏。遜謙先生退休前後,共育成16個品種。卓越的成就,令人讚佩。
這本書感人的部分有二,其一是育種者一生中最為喜悅之處就是所育出之品種 對於社會能有所貢獻;其二則是楊遜謙先生與其恩師之間的珍貴情誼。此外本書中 亦不乏育種者的挫敗感,例如:育出之抗稻熱病的品種,正欣喜其種值面積之擴增, 但不旋踵即招來稻熱病生理小種之反撲而全面潰敗;初期生長勢旺盛的新種秈稻, 預期成為高產的明日之星,卻夭折於早春來襲的寒流;從螟蟲到喝飛蝨等,依次上陣的水稻害蟲,讓育種者在從未止息的潰敗中思索對策。這就是此書中揭露的典型 的育種者生涯:從挫敗中再出發,永遠懷抱著希望。 閱讀本書,除了讓大家重能瞭解近代水稻育種觀念與方法的演進之外,也能讓大眾史親近米糧,更親近水稻,更親近守護水稻的育種者。
這本書感人的部分有二,其一是育種者一生中最為喜悅之處就是所育出之品種 對於社會能有所貢獻;其二則是楊遜謙先生與其恩師之間的珍貴情誼。此外本書中 亦不乏育種者的挫敗感,例如:育出之抗稻熱病的品種,正欣喜其種值面積之擴增, 但不旋踵即招來稻熱病生理小種之反撲而全面潰敗;初期生長勢旺盛的新種秈稻, 預期成為高產的明日之星,卻夭折於早春來襲的寒流;從螟蟲到喝飛蝨等,依次上陣的水稻害蟲,讓育種者在從未止息的潰敗中思索對策。這就是此書中揭露的典型 的育種者生涯:從挫敗中再出發,永遠懷抱著希望。 閱讀本書,除了讓大家重能瞭解近代水稻育種觀念與方法的演進之外,也能讓大眾史親近米糧,更親近水稻,更親近守護水稻的育種者。
- 總編輯的話-寫在出版前
-
序言
-
自序
-
臺灣稻育種的先驅
-
感謝大師引領 與水稻結下不解之緣
-
跟隨大師的腳步 令人驚嘆
-
-
《稻香之首部》
-
前言
-
第一章 臺灣稻作之沿革
-
古時候的臺灣稻作
-
日本治臺後之稻作
-
提高稻米產量與品質的措施
-
稉稻在臺灣立足
-
蓬萊米之由來
-
蓬萊米之父
-
參考文獻
-
-
第二章 光復後的稻作背景與政策
-
改善農民生活
-
提高稻米生產的措施 推動工業化政策
-
工商業快速發展影響稻米生產
-
糧食平準基金之設置
-
稻榖生產供過於求
-
稻田轉作休耕
-
良質米之推行
-
香米試銷
-
參考文獻
-
-
第三章 臺灣稻作發展之過程
-
農業機械之引進
-
育苗技術之改善
-
耕種技術之改善
-
品種改良之貢獻
-
參考文獻
-
-
第四章 稻作試驗研究工作半世紀之回顧
-
人生之曙光
-
育種工作之入門
-
名師之指導與期盼
-
水稻品種之改良
-
-
第五章 水稻育種基本研究
-
稻品種在第二期作旱田式稻熱病圃之感病性
-
旱田式病圃之抗稻熱病育種試驗
-
水稻世代促進法之研究
-
水稻世代促進法F2集團在溫室栽培條件下其主要農藝性狀變異性研究
-
水稻世代促進法繁殖之F3雜交集團主要農藝性狀變異性之研究
-
對世代促進法繁殖之水稻雜種集團若干農藝性狀選拔效果之研究
-
長粒型秈稻不同苗齡耐寒性反應之研究
-
水稻抗褐飛蝨育種方法之研究
-
長粒型秈稻苗期耐寒性與光滑榖粒性狀相關之研究
-
長粒型秈稻榖粒形狀對容重量及碾米率影響之研究
-
水稻在不同生育時期對褐飛蝨抵抗性反應之初步觀察
-
水稻雜交技術改善之試驗
-
-
第六章 育成品種對國內外之特殊貢獻
-
嘉農242號與糧食增產
-
臺農秈12號之特殊貢獻
-
-
第七章 良質米推廣
-
良質米品種之推薦
-
生產良質米的條件
-
良質米栽培講習
-
良質米臺農70號之特性與生產技術
-
米飯之煮法
-
良質米栽培之建言
-
-
第八章 援外工作
-
菲律賓共和國
-
巴拿馬共和國
-
汶萊
-
-
第九章 育成之水稻品種
-
第十章 研究報告
-
推廣小冊
-
誌謝
-
附錄:楊遜謙先生年表
-
-
-
《稻香》之續篇
-
恩師
-
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楊遜謙與他的恩師們
-
-
遠方來信
-
關於磯永吉先生的來信
-
磯永吉先生致楊遜謙先生的一封信
-
航空郵簡-問候信
-
-
臺灣水稻育種家
-
並肩領航,一起掌舵-楊遜謙同輩的臺灣水稻育種家們
-
-
回顧與展望
-
關於水稻育種之展望
-
臺灣水稻抗稻熱病育種之回顧與展望
-
臺灣水稻抗褐飛蝨育種之回顧與展望
-
臺灣水稻香米育種之回顧與展望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93182/28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