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渴望「形式」的「感受」:先秦儒家的政治考古學

出版日期
2020/03/2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763746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作為對先秦儒家政治的考古學研究,本書並不試圖建構一套儒家政治哲學體系,或真實還原出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史脈絡,而是想要重新考掘出先秦儒家所親歷的某種政治經驗。這種政治經驗能夠突破道德人性論的傳統設定,並通過「感受」與「形式」之間的共構,與當代政治哲學中的「複數性」(plurality)、「共通體」(communauté)等關鍵性概念相連通。乍看起來,「感受/形式」只是儒家原有的「仁—禮」結構的概念化別稱,然而這兩者所構成的張力結構卻能夠彰顯出更為普遍的政治處境,揭示出早期儒家在其曲折的思考、實踐過程中,所觸及的複雜政治經驗。

  在「感受」的相互接觸所產生的錯位與挫敗中,人們召喚「形式」來消除這種痛苦,「形式」使得人們不必展露自身的「感受」就可以共處,通常認為這就是政治領域的運作原理。然而儒家所理解的「政治」,卻是希望在人類共同生活中保留「感受」的優先性,這種理解也必然需要面對由此帶來的困境。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以《論語》為主軸,並追溯到早期儒家「仁禮」所引發的「感受」與「形式」之間的交織歷程,並揭示儒家政治的獨特構造。下篇則以《孟子》、《荀子》及同時代的思想文本作為討論對象,探討儒家政治形態如何在新時代的政治話語結構下演變?如何重新塑造出「天命—共通」的政治共同體模式?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