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先秦哲學史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22/04/01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6263176164
★增訂新版!
★針對「儒、道」兩家,以宏觀性視域、「比較哲學」的方法,增補「儒、道」具差異性特色,及其共同關注之人類精神文明問題、可資互補處。
本書是作者累積四十多年在「先秦哲學」研究、教學經驗而撰成。全書依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之學派分類,分為六篇,詳述各學派內涵與特色。
本書特色為:
一、將近世出土文獻的主要哲學論題脈絡性地概括於書中。
二、掌握原典蘊含之哲學性問題,如:本體論、宇宙論、天人關係、心性論、認識論、人生境界的功夫實踐、倫理學、政治哲學等。
三、重視原典、基本概念的精確分析、論述脈絡的清晰性、理論結構的系統性及文字表述的可讀性。
四、兼重文化史和思想史,資料詳備,務求對「先秦哲學」內涵有情境性、脈絡化的理解。
五、強化對名家、墨家及荀子邏輯和知識理論之紹述。
★針對「儒、道」兩家,以宏觀性視域、「比較哲學」的方法,增補「儒、道」具差異性特色,及其共同關注之人類精神文明問題、可資互補處。
本書是作者累積四十多年在「先秦哲學」研究、教學經驗而撰成。全書依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之學派分類,分為六篇,詳述各學派內涵與特色。
本書特色為:
一、將近世出土文獻的主要哲學論題脈絡性地概括於書中。
二、掌握原典蘊含之哲學性問題,如:本體論、宇宙論、天人關係、心性論、認識論、人生境界的功夫實踐、倫理學、政治哲學等。
三、重視原典、基本概念的精確分析、論述脈絡的清晰性、理論結構的系統性及文字表述的可讀性。
四、兼重文化史和思想史,資料詳備,務求對「先秦哲學」內涵有情境性、脈絡化的理解。
五、強化對名家、墨家及荀子邏輯和知識理論之紹述。
- 自序
- 二版序
-
第一篇 儒家學派的源流與思想內涵
-
第一章 儒家哲學的前沿-魯國與宗周文化
-
第一節 魯國與宗周的文化因緣
-
第二節 祭天祀祖的精神傳統
-
第三節 禮樂文化中「親親上恩」的核心價值
-
第四節 儒家之源流與特色
-
-
第二章 《周易》原經、《尚書》及《詩經》所呈現的西周哲學與文化
-
第一節 西周《周易》原經的天人思想
-
第二節 《尚書》以德配天的天命觀和以德治國論
-
第三節 《尚書》對殷商思想之述要
-
第四節 《尚書‧周書》的主要篇章要旨
-
第五節 《詩經》的天論及詩教的人文價值理想
-
-
第三章 春秋時代的儒家思想-以《論語》、《左傳》為主軸
-
第一節 由孔子與隱者之遇,觀孔學的旨趣和精神
-
第二節 《論語》中禮、義與仁的關係
-
第三節 儒家人文生命的實踐-由「敬」的功夫入路省察
-
第四節 《左傳》的人文思想
-
-
第四章 孔子至孟子期間之儒學-以近世出土文獻為依據
-
第一節 戰國時代的儒家佚籍及分期
-
第二節 楚簡儒家佚籍的「性情說」
-
第三節 竹、帛〈五行〉篇的「行」與「德之行」之辨
-
第四節 《大學》、《中庸》的心性修養和人道與治道
-
第五節 《中庸》論「慎獨」、「致中和」及贊天地化育
-
第六節 出土儒家佚籍之其他重要論題
-
-
第五章 戰國中期的孟子學派
-
第一節 「性」、「命」之實質含義
-
第二節 性命論與人生價值觀
-
第三節 存養推擴、盡性致命的道德修養
-
第四節 對孟子心學的評價
-
-
第六章 戰國晚期的荀子學派
-
第一節 荀子的時代背景
-
第二節 性偽之辨與天人之「分」和相「參」
-
第三節 緣於人類共同生活需要的社會起源說
-
第四節 「維齊非齊」的社會正義觀
-
第五節 知識與禮憲的生成論
-
第六節 社會建制及其管理系統之規劃
-
第七節 社會經濟思想
-
第八節 社會理想與社會機制
-
第九節 荀子的評價
-
-
第七章 先秦儒家禮樂的人文精神
-
第一節 西周禮樂文明之形成及核心人文價值
-
第二節 孔孟論禮樂內蘊的人文精神
-
-
第八章 孔門易學與《易傳》的哲學
-
第一節 馬王堆帛書《易傳》之孔門易學
-
第二節 傳世本《易傳》的哲學旨要
-
-
-
第二篇 道家學派
-
第一章 道家思想與文化的淵源
-
第一節 道家、黃老之學、道教與齊學的淵源
-
第二節 齊的地理形勢與東夷人之原始宗教信仰
-
第三節 東夷族之原始宗教信仰對道教的深遠影響
-
第四節 以姜太公為代表的齊學特色
-
第五節 齊學對道家以及黃老道家之影響
-
-
第二章 老子的形上學
-
第一節 《老子》以「無」釋「道」,建立起超本體論(Me-ontology)
-
第二節 「道」所涵具之形上屬性-道體與道用
-
第三節 以「道相」、「道徵」闡發道化的人格典範
-
-
第三章 老子的生活智慧和政治管理智慧
-
第一節 老子的生活智慧
-
第二節 老子的政治管理智慧
-
-
第四章 《易傳》與《老子》的幸福觀比較
-
第一節 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幸福觀
-
第二節 個人安身立命的幸福觀
-
第三節 家庭的幸福觀
-
第四節 公領域的公共幸福觀
-
-
第五章 郭店及上海博物館出土簡文之道家思想
-
第一節 當代道家出土文獻概況
-
第二節 郭店竹簡中的〈太一生水〉
-
第三節 〈恆先〉
-
-
第六章 莊子的形上學
-
第一節 道論:道樞與兩行
-
第二節 莊子的氣化論與形神說
-
-
第七章 莊子的逍遙說及其美感人生
-
第一節 煩惱與痛苦之肇因:以形役神的「成心」
-
第二節 形役神勞的治療:心齋坐忘
-
第三節 神與物遊的逍遙之樂
-
第四節 依道製器的藝術實踐
-
-
第八章 莊子〈天下〉篇與〈齊物論〉之道術觀
-
第一節 〈天下〉篇對諸子析評所展示的道術觀
-
第二節 〈齊物論〉的道術觀
-
第三節 對比〈天下〉篇與〈齊物論〉的道術論
-
-
第九章 莊子與孟子「內聖外王」思想之比較
-
第一節 莊、孟的時代困境和問題意識
-
第二節 莊子與孟子的人性論
-
第三節 人性的墮落,提升功夫和境界
-
第四節 理想的外王世界
-
-
第十章 《管子》與《黃帝四經》的天道與治道
-
第一節 《管子》書中「道」之形上屬性及其與人之關係
-
第二節 《黃帝四經》的天道論
-
第三節 《管子》與《黃帝四經》天道論之比較
-
第四節 《管子》書中的治道論
-
第五節 《黃帝四經》的治道論
-
第六節 《管子》與《黃帝四經》治道論之比較
-
-
第十一章 鶡冠子
-
第一節 《鶡冠子》的成書及作者
-
第二節 《鶡冠子》的「道」與「法」
-
-
-
第三篇 墨家學派
-
第一章 墨子及《墨子》一書
-
第二章 「天」的超越特徵及其與人的關係
-
第三章 兼愛之德的含義
-
第一節 文王為體現天之兼愛的「法儀」
-
第二節 兼愛與別愛之異
-
-
第四章 貴義之德的含義
-
第五章 墨學的政治、社會實踐
-
第一節 尚同於政治菁英和天志
-
第二節 尚賢使能
-
-
第六章 墨學的知識原理與方法
-
第一節 墨學論認知的條件、途徑與表述方式
-
第二節 辯論之推理方法
-
-
第七章 評論
-
-
第四篇 法家學派
-
第一章 法家的源流與特色
-
第一節 法家的源起、分流和前驅人物-管仲
-
第二節 子產
-
第三節 李悝
-
-
第二章 法家的三大派
-
第一節 重法派的商鞅
-
第二節 重術派的申不害
-
第三節 重勢派的慎到
-
-
第三章 集法、術、勢三派之大成的韓非子
-
第一節 時代、思想背景及問題關注所在
-
第二節 「法」的含義及其超越依據-「道」之屬性
-
第三節 人與道的互動關係
-
第四節 趨利避害的社會人性論
-
第五節 法、術、勢交互為用的集大成者
-
第六節 韓非政治管理哲學的局限
-
-
-
第五篇 析名辨實的名家邏輯學
-
第一章 對名家的概述
-
第二章 鄧析的名實論
-
第三章 《尹文子》的邏輯學說
-
第四章 惠施名學中的邏輯思想
-
第五章 公孫龍子的主要名學論題
-
-
第六篇 陰陽家學派
-
第一章 「陰」、「陽」釋義及其相互關係
-
第二章 作為「氣」概念的陰陽
-
第三章 《易傳》中的陰陽概念
-
第四章 五行的源流
-
第五章 鄒衍與陰陽家
-
第一節 鄒衍的「始終五德之運」說
-
第二節 鄒衍與齊學
-
第三節 戰國至漢初「陰陽」與「五行」合流之氣化宇宙觀
-
-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