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儒家工夫論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51722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儒家有著自己的工夫體系。這種工夫是雙向用力的:向內體認「心之本體」或「本心」,向外落實在人品與行事上。不說更遠的源流,只宋元明三代直至清初的黃梨洲、王船山、李二曲諸人,無數儒家的先賢們,雖於倚輕倚重之間有所不同,但不探索心性、不注重道德實踐,便不成其為儒家。今天,說儒、好儒之人,亦繁有之,但知道儒家有這門工夫的很少,探索這門工夫的就更少了。儒家工夫不興,儒學不會興,書中有數篇特就此而發。又圍繞著研習和領悟儒家工夫的諸問題,集中探討了朱元晦、陸象山、王船山的工夫論。其中,對朱、陸兩家,尤其是對象山的討論,乃因徐復觀先生《象山學述》一文而展開。體悟心性,終會觸及生死問題,書中論錢穆先生的一篇,便有作者的思考在內。
  • 讀《儒家工夫論》序/潘朝陽
  • 自序
  • 未做工夫慎言儒
  • 走出殿堂,知行合一
  • 立信說
  • 漫談儒家信仰
  • 錢賓四先生對儒家文化傳統的最大貢獻之我見
  • 孟子:工夫三說
  • 朱子之由「牧齋」到「困學」
  • 朱子參證儒家工夫之始末
  • 象山之「本心」與「辨志」
  • 讀復觀先生《象山學述》書後
  • 論「未發已發」
  • 由船山之說《中庸》而見其工夫論之結構
  • 附錄:花落花開─儒家教育權的明天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