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儒家主張內聖外王的體用合一、道器一致,它不僅止於個人心性的內在修證而已,而必須是將內在的仁義本心,往外透過家國天下,將仁道層層地架構地客觀實踐出來。其實踐從個人而連繫於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以及於萬事萬物,也就是通貫於所有人、一切生靈乃及於天地宇宙。這種仁心之向外推拓,與佛、道不同;儒家的仁心推拓,不是「涅槃解脫」的,也不是「虛無清靜」的,此兩者縱然亦談人間之傳法弘道,卻只是啟示導引世人主觀性地歸入「涅槃解脫」或「虛無清靜」而已,儒家的世間實踐,是架構地外延地建立客觀的仁義之政治、社會和文教。換言之,儒家有內證型道德心性之修為,亦須有外踐型理想政教之實現。
要言之,若視儒家為一種哲學,則其哲理是經由實踐體證而生,而非單純的思辯和冥想;或者,應如是說,即儒家哲理是為了實踐的,當然,或有人會說釋道兩家亦有哲理,何嘗不實踐?答曰:釋道兩家之實踐,是內證的,只要心性在主觀上一旦達乎般若和虛靜之境界,就是成佛成道,但儒家的聖賢必須實踐在政治、社會和教化的架構性和外延性之中。
本書基於上述信念和認知,撰述並詮釋儒家的實踐例證,匯聚十篇論文,論及朱子儒學、明心學、當代新儒家之學的實踐觀及其典範人物之生命踐履。
要言之,若視儒家為一種哲學,則其哲理是經由實踐體證而生,而非單純的思辯和冥想;或者,應如是說,即儒家哲理是為了實踐的,當然,或有人會說釋道兩家亦有哲理,何嘗不實踐?答曰:釋道兩家之實踐,是內證的,只要心性在主觀上一旦達乎般若和虛靜之境界,就是成佛成道,但儒家的聖賢必須實踐在政治、社會和教化的架構性和外延性之中。
本書基於上述信念和認知,撰述並詮釋儒家的實踐例證,匯聚十篇論文,論及朱子儒學、明心學、當代新儒家之學的實踐觀及其典範人物之生命踐履。
- 序 文
-
【朱子儒學】
-
壹 論朱子的啟蒙教育和少年教育觀並說儒家德教
-
貳 朱子建立庶民社會的禮制──《朱子家禮》的意義
-
參 臺灣的朱子儒學及其現代問題
-
肆 朱子儒學從理論層菁英大傳統須落實為實踐層庶民小傳統──朱子儒學研究論文三篇讀後感
-
-
【明代儒學】
-
伍 儒學的傳承及其在教化中的意義──明儒從吳康齋經陳白沙至湛甘泉的儒學儒教
-
-
【臺灣儒學】
-
陸 丘逢甲的傳統儒學及其新教化
-
柒 劉永福在臺灣的春秋節義──黑旗軍乙未在臺抗日
-
捌 臺灣傳統文化的兩岸淵源及當代交流
-
-
【當代新儒學】
-
玖 儒家的一心兩重思維形式
-
拾 唐君毅先生對中國的民主政治的一些論述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