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所謂儒教,有幾個層次。最高的是儒家常道及其經典,再者是從常道而發用展現出來的政治、社會的教化內容;在政治方面稱為政教,在社會方面稱為社教,再又有儒者規劃設計並且實施的國家體制以及庶民社會的教育建制和施作,另外,此所言教者,亦具有儒家的「終極關懷」下的宗教性信念、性情及由此而發展建立的祭祀之禮文和其體系。
以上所言儒教,在儒家的實踐史中,具總體整全性而連貫為一體,於人而言,即上從聖賢而中通於儒士且下及於庶民;於地而言,從傳統的中原發端普及於邊陲,故大陸與臺灣,儒教之發用和實施實則一也;就文而言,則從大傳統經典的傳承而往下敷播成為社會小傳統中的禮樂文制,當然,儒家之教,也從道統下貫到政統。
筆者創作之主旨,即依上述觀點,通過古今不易和變易之道,而用心沈思中國儒家的道學及其教化,並表顯為文章,而集成此書。
以上所言儒教,在儒家的實踐史中,具總體整全性而連貫為一體,於人而言,即上從聖賢而中通於儒士且下及於庶民;於地而言,從傳統的中原發端普及於邊陲,故大陸與臺灣,儒教之發用和實施實則一也;就文而言,則從大傳統經典的傳承而往下敷播成為社會小傳統中的禮樂文制,當然,儒家之教,也從道統下貫到政統。
筆者創作之主旨,即依上述觀點,通過古今不易和變易之道,而用心沈思中國儒家的道學及其教化,並表顯為文章,而集成此書。
臺灣苗栗人,祖籍粵東梅州蕉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士、碩士、博士。現任廈門大學特聘講座教授、臺灣師大地理系與東亞學系兼任教授。,曾任臺灣師大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臺灣師大僑生先修部部主任、臺灣師大地理系系主任、臺灣師大東亞文化暨發展系系主任、臺灣師大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臺灣師大全球文化客家研究中心主任、臺灣師大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專研文化地理、宗教地理、空間思想、環境倫理、臺灣儒學、中國儒學、當代新儒學等。治學領域綜合文化歷史地理學、空間環境倫理和中國儒釋道三教,並及於中國庶民社會而創作。著有《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明清臺灣儒學論》、《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灣儒學的傳統與現代》、《臺灣漢人通俗宗教的空間與環境詮釋》、《時代憂患與國族思維》、《儒學的環境空間思想與實踐》、《家園深情與空間離散─儒家的身心體證》、《天地人和諧──儒家的環境空間倫理與關懷》等專書。
- 自序
-
壹 庶民社會的儒家教化──從大陸到臺灣
-
一、面向庶民社會開放的孔孟儒學
-
二、《論語》中的孔子庶民性
-
三、明清儒家的庶民儒學儒教之實施
-
四、臺灣儒學儒教在庶民社會之傳統
-
五、結論
-
-
貳 論儒家的傳統民間德教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困難
-
一、前言
-
二、北宋大儒的民間儒家德教傳統
-
三、鄉約:宋明大儒創設推廣的儒家德教
-
四、傳統地方社區的儒家德教
-
五、現代化對於傳統儒家德教的衝擊
-
六、結語
-
-
參 中原儒學到客家儒教
-
一、客家人
-
二、河南二程新創儒家之道
-
三、洛學南傳入閩
-
四、儒學敷教客家區域
-
五、臺灣的客家儒教
-
六、結論
-
-
肆 儒家文化原則和方向在臺灣的保存和延續──牟宗三與徐復觀在臺灣的儒家實踐之意義
-
一、保存中華文化原則和方向的臺灣儒家傳統
-
二、一九四九年之後的臺灣儒家教育
-
三、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在臺灣的儒家實踐
-
四、當代新儒家徐復觀在臺灣的儒學實踐
-
五、結論
-
-
伍 《近思錄》從傳統到現代的文化意識
-
一、《近思錄》的成書
-
二、《近思錄》的北宋四子在中國文化常道上的意義
-
三、從「三統觀」來看《近思錄》
-
四、結論
-
-
陸 經典教育是貞定文化主體的常道教育
-
一、牟宗三論國族不能沒有常道
-
二、經典教育的傳統
-
三、朱子與陽明的經典教育觀
-
四、從傳統到現代的經典教育
-
五、結論
-
-
柒 鵝湖之會的讀書觀差異及其現代意義
-
一、鵝湖之會陸氏兄弟的兩首詩
-
二、朱子象山的讀書進路
-
三、從現代來看朱陸鵝湖之會
-
四、結語
-
-
捌 南宋三大儒家學派的書院精神
-
一、前言
-
二、碧泉、文定、嶽麓──湖湘學派
-
三、寒泉、武夷、滄洲──考亭學派
-
四、朱子修建白鹿洞書院的儒學儒教之意義
-
五、象山與象山學派
-
六、當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說復性書院
-
七、結語
-
-
玖 從終極關懷論儒家的宗教倫常──古代與唐君毅
-
一、宗教的終極關懷──基督宗教和佛教詮釋
-
二、儒家的宗教終極關懷──古典的詮釋
-
三、孔子之道一以貫之
-
四、當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儒家宗教倫常
-
五、結語
-
-
拾 古代、朱子與當代新儒家的鬼神觀和祭祀觀
-
一、前言
-
二、鬼神
-
三、祭祀
-
四、當代新儒家的鬼神觀和祭祀觀
-
五、結論
-
-
拾壹 中國政道的傳統理想和問題及現代民主:熊十力、徐復觀和孫中山
-
一、前言
-
二、熊十力論儒家公天下政治觀和革命權
-
三、徐復觀論中國政道的儒法思想及其糾結的問題
-
四、孫中山的民權主義
-
五、結論
-
-
拾貳 道統.文化意識.孫中山的民族主義
-
一、道統
-
二、文化歷史意識
-
三、孫中山的民族主義
-
四、結語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