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非線文學論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8050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完整詮釋「非線文學」的定義與發展,並歸納出非線文學的十七項特性。
◎建構台灣史無前例的非線文學理論體系及詩中詩創作法。
◎大膽確立十二大藝術類別,並以非線藝術作例,讓讀者一次搞懂「非線文學」。

所謂「非線文學」就是打破傳統上以線性邏輯思考為方式的閱讀與創作,改由非線性來進行的文學活動。

早在西元1913年杜象的第一件現成物藝術創作算起,「非線性」的概念問世已經一百零一年,到了當今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非線文學」更是百花齊放,但台灣在「非線文學」還是一個未被充分了解與開發的領域,所以作者旁徵導引了非線藝術理論、非線攝影藝術理論、非線十七個思考模式與微文學理論,完成了這本在我國文學史、藝術史與思想史上都是第一本專論的著作。

此外,作者更提供了詩中詩、微文學、非線攝影藝作品範例,讓讀者從成品中印證「非線文學」文本創作、設計、嫁接的法則與流程理論,讓讀者能更熟稔掌握「非線文學」的思路架構與創作方式。

這部集多元藝術於一身的專論,可以讓創作者與一般大眾走出過去線性的框架,啟發國內非線文學、非線藝術與非線思考的教育,並讓文學與藝術創作發展出新的道路。
  • 鄭序
  • 《非線文學論》讀後
  • 為自己寫一首詩 成為生命的贏家
  • 李序
  • 自序
  • 圖表目錄
  • 第一章 非線文學釋說
    • 1.1 非線文學統稱
    • 1.2 非線文學定義
    • 1.3 非線文學特性
    • 1.4 非線文學與讀寫者關係
    • 1.5 非線文學與非線藝術非線思考關係
    • 1.6 總結
  • 第二章 文本定義分類與釋義
    • 2.1 文本定義與字詞探源
    • 2.2 文本分類
    • 2.3 文本傳播媒材類釋義
      • 2.3.1 網路傳播媒材
      • 2.3.2 數位傳播媒材
      • 2.3.3 紙面傳播媒材
      • 2.3.4 小結
    • 2.4 文本表現型態類釋義
      • 2.4.1 超文本表現型態
      • 2.4.2 傳統文本表現型態
      • 2.4.3 互動多向表現型態
      • 2.4.4 遊戲表現型態
      • 2.4.5 文本層次表現型態
      • 2.4.6 使用綜合媒材表現型態
      • 2.4.7 動靜形式表現型態
      • 2.4.8 虛實形式表現型態
      • 2.4.9 讀寫形式表現型態
      • 2.4.10 書寫線性形式表現型態
      • 2.4.11 小結
    • 2.5 文本寫作文體類釋義
      • 2.5.1 詩文本
      • 2.5.2 駢文文本
      • 2.5.3 散文文本
      • 2.5.4 新聞文本
      • 2.5.5 報導文本
      • 2.5.6 小說文本
    • 2.6 總結
  • 第三章 非線文學發展
    • 3.1 發展濫觴
    • 3.2 國外非線文學發展
      • 3.2.1 非線文本書寫緣起
      • 3.2.2 電腦非線書寫系統演進
      • 3.2.3 紙面非線文本先例
      • 3.2.4 紙面非線文本崛起
      • 3.2.5 數位超文本興起
      • 3.2.6 數位超文本書寫軟體發明
      • 3.2.7 國外知名非線文學創作者
    • 3.3 我國非線文學發展
      • 3.3.1 我國非線文本緣起
      • 3.3.2 迴文詩文本
      • 3.3.3 集句集字詩文本
      • 3.3.4 詩鐘遊戲文本
      • 3.3.5 圖象詩文本
      • 3.3.6 疊字詩文本
      • 3.3.7 拆字詩文本
      • 3.3.8 章回小說文本
      • 3.3.9 後現代詩文本
      • 3.3.10 數位文本發展
      • 3.3.11 我國知名非線文學創作者
      • 3.3.12 大學開課與相關專書作者
      • 3.3.13 官方機構推廣
      • 3.3.14 設置數位文學創作獎
    • 3.4 結語
  • 第四章 非線文學理論
    • 4.1 導言
    • 4.2 德希達解構理論
      • 4.2.1 解構理論探源
      • 4.2.2 德希達解構理論與特性
      • 4.2.3 德希達空白與雙重閱讀
      • 4.2.4 德希達延異與斷裂
      • 4.2.5 德希達疆界與框架
    • 4.3 後現代主義
      • 4.3.1 後現代主義探源
      • 4.3.2 後現代主義拼貼
      • 4.3.3 後現代主義特徵與影響
    • 4.4 杜象現象
      • 4.4.1「靈光」再釋
      • 4.4.2 杜象與杜象現象
      • 4.4.3 杜象現象與老莊思想
      • 4.4.4 對於後現代主義與數位藝術影響
    • 4.5 非線文學理論
      • 4.5.1 美學複製與靈光
      • 4.5.2 非線文學理論體系
      • 4.5.3 非線文學十七特性
    • 4.6 非線文學理論與非線藝術
      • 4.6.1 非線藝術理論體系與特性
      • 4.6.2 確立藝術十二大類
    • 4.7 非線文學理論與非線思考
      • 4.7.1 非線思考十七特性
      • 4.7.2 非線思考模式
      • 4.7.3 非線思考變數
    • 4.8 總結
  • 第五章 文本製作與嫁接設計
    • 5.1 文本設計概念
    • 5.2 文本製作與設計流程
    • 5.3 圖象詩文本製作與設計
    • 5.4 具象詩文本製作與設計
    • 5.5 詩中詩文本製作與設計
    • 5.6 朗誦文本製作與設計
    • 5.7 動畫文本製作與設計
    • 5.8 數位影音文本製作與設計
    • 5.9 外延解建嫁接設計
    • 5.10 內延解建嫁接設計
    • 5.11 文本嫁接設計模式
      • 5.11.1 軸狀模式嫁接設計製作
      • 5.11.2 樹狀模式嫁接設計製作
      • 5.11.3 網狀模式嫁接設計製作
      • 5.11.4 複合模式嫁接設計製作
    • 5.12 原始文本與嫁接文本創作
    • 5.13 外延解建創作嫁接設計範例
    • 5.14 內延解建創作嫁接設計範例
    • 5.15 總結
  • 第六章 「詩中詩」遊戲文本創作法
    • 6.1 創作法發現
    • 6.2 創作法探究過程
    • 6.3 「詩中詩」之讀寫雙重閱讀
    • 6.4 「詩中詩」之詩趣
    • 6.5 短詩美學
    • 6.6 「詩中詩」遊戲文本建構類型
    • 6.7 「詩中詩」遊戲文本創作步驟
    • 6.8 「詩中詩」遊戲文本七大特性探究
    • 6.9 「詩中詩」與七大特性
    • 6.10 結論
  • 第七章 「詩中詩」創作法體驗設計與成果解析
    • 7.1 創作法導言
    • 7.2 創作法體驗設計目的與問題假設
    • 7.3 創作法體驗設計流程
      • 7.3.1 執行前規劃
      • 7.3.2 體驗設計執行
      • 7.3.3「詩中詩」創作法解建創作規則
      • 7.3.4 創作法體驗設計現場
    • 7.4 體驗設計成果解析
    • 7.5 「詩中詩」與七大特性解析
    • 7.6 體驗設計總結
      • 7.6.1 雙重閱讀與傳統閱讀學詩比較
      • 7.6.2 結論
    • 7.7 問卷調查
      • 7.7.1 問卷調查設計與解析
      • 7.7.2 參與者背景解析
      • 7.7.3 問卷調查提問設計(一)解析
      • 7.7.4 問卷調查提問設計(二)解析
      • 7.7.5 問卷調查總結
      • 7.7.6 開放題回應
    • 7.8 專家訪談
    • 7.9 體驗設計總結
  • 第八章 結論
  • 附錄一 詩中詩文本創作作品輯
  • 附錄二 微文學論
    • 一、微寫作與微文學
    • 二、微文學發展
    • 三、微文學論四說
    • 四、微新詩試作範例
    • 五、微散文試作範例
    • 六、微小說試作範例
    • 七、微評論文試作範例
    • 八、結語
  • 附錄三 非線攝影藝術論
    • 一、數位攝影新紀元
    • 二、非線攝影藝術
    • 三、非線攝影先驅
    • 四、非線攝影拍攝技巧
    • 五、非線攝影作品欣賞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