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當代西方前沿文論:PTSD、女性主義、酷兒理論、第三空間……結合哲學與心理學,探索文學流派的興起與嬗變
20世紀文學理論流派×近五十年跨學科批評研究
.各名家文本分析,四種不同身分的闡釋方式與懷疑
.女性主義的崛起,從《第二性》審視後天塑造氣質
.作者已死,讀者應透過「評注」發現作品新的意義
▎引發南北戰爭的小婦人,斯托夫人畢生沒有踏過南方?
費德勒認為,《湯姆叔叔的小屋》之所以大獲成功,正是在於將奴隸制度美化成一個家園氣氛十足的母性烏托邦,而使小說贏得了無數女性讀者的心,這些讀者一般對男性的政治世界無動於衷,這個世界就像斯托夫人筆下的奴隸制,是「家園」和「母親」們的天敵。所以美國黑人一旦獲得自由,費德勒諷刺道,都會渴望一種歡樂大結局:父母和孩子團圓、丈夫和妻子團圓,團圓在形形色色的一夫一妻制的基督教家庭裡。
▎女性對於身體的閱讀,經常展現出強烈的性別意識?
衣著服飾作為一個文學話題,將女性身體和社會秩序之間的關係空間化了。衣著是社會規範在身體上的標記,能夠將她的社會尊卑和私人空間,一目了然地公布出來。18世紀初的小說家如丹尼爾.笛福、皮耶.馬里沃和塞繆爾.理查森,就都在特定的文化系統中,運用服飾語言,來構架女性人物的社會、心理和性心理狀態。是以衣著總是恰到好處將我們在社會空間中的地位標示出來,男人如此,女人亦然。它是社會物質文化的優秀指標,不但展示時尚風俗,而且由表及裡,讓人進而得以探究外表背後的社會階層。
▎和平時期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源於經驗不被承認?
夢中經歷創傷事件,不是證明當初的身體傷害多麼巨大,而是說明倖存者內在的心理機制受傷害更深,以至於欲罷不能。所以夢見創傷事件,並不意味著原初事件直接維繫著倖存者當下的生活,恰恰相反,它意味著倖存者意欲探究事件發生之初他未能完全理解的內容,是意在克服創傷事件與當下生活並無直接連繫這個事實。創傷之所以成為創傷,由是觀之,不是因為傷口癒合出了問題,而是因為意識層面上,創傷事件對於倖存者來說,始終是一段未被認領、未被承認的慘痛經驗。
〔本書特色〕
本書以近當代的西方前沿文論為主題,由此展開全方位的描述,包括:大眾神話批評、文化研究、性別批評、情感理論、創傷批評、空間批評、解構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等,同時分析「法國理論」在美國的影響,在提供對文學與文化現象多層次理解的同時,也豐富了讀者對不同理論取向的視野。
.各名家文本分析,四種不同身分的闡釋方式與懷疑
.女性主義的崛起,從《第二性》審視後天塑造氣質
.作者已死,讀者應透過「評注」發現作品新的意義
▎引發南北戰爭的小婦人,斯托夫人畢生沒有踏過南方?
費德勒認為,《湯姆叔叔的小屋》之所以大獲成功,正是在於將奴隸制度美化成一個家園氣氛十足的母性烏托邦,而使小說贏得了無數女性讀者的心,這些讀者一般對男性的政治世界無動於衷,這個世界就像斯托夫人筆下的奴隸制,是「家園」和「母親」們的天敵。所以美國黑人一旦獲得自由,費德勒諷刺道,都會渴望一種歡樂大結局:父母和孩子團圓、丈夫和妻子團圓,團圓在形形色色的一夫一妻制的基督教家庭裡。
▎女性對於身體的閱讀,經常展現出強烈的性別意識?
衣著服飾作為一個文學話題,將女性身體和社會秩序之間的關係空間化了。衣著是社會規範在身體上的標記,能夠將她的社會尊卑和私人空間,一目了然地公布出來。18世紀初的小說家如丹尼爾.笛福、皮耶.馬里沃和塞繆爾.理查森,就都在特定的文化系統中,運用服飾語言,來構架女性人物的社會、心理和性心理狀態。是以衣著總是恰到好處將我們在社會空間中的地位標示出來,男人如此,女人亦然。它是社會物質文化的優秀指標,不但展示時尚風俗,而且由表及裡,讓人進而得以探究外表背後的社會階層。
▎和平時期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源於經驗不被承認?
夢中經歷創傷事件,不是證明當初的身體傷害多麼巨大,而是說明倖存者內在的心理機制受傷害更深,以至於欲罷不能。所以夢見創傷事件,並不意味著原初事件直接維繫著倖存者當下的生活,恰恰相反,它意味著倖存者意欲探究事件發生之初他未能完全理解的內容,是意在克服創傷事件與當下生活並無直接連繫這個事實。創傷之所以成為創傷,由是觀之,不是因為傷口癒合出了問題,而是因為意識層面上,創傷事件對於倖存者來說,始終是一段未被認領、未被承認的慘痛經驗。
〔本書特色〕
本書以近當代的西方前沿文論為主題,由此展開全方位的描述,包括:大眾神話批評、文化研究、性別批評、情感理論、創傷批評、空間批評、解構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等,同時分析「法國理論」在美國的影響,在提供對文學與文化現象多層次理解的同時,也豐富了讀者對不同理論取向的視野。
- 導言
-
第一章 「理論」批評
-
一、從文學理論到「理論」
-
二、理論與文化研究
-
三、經典與誤讀
-
四、「理論的終結」
-
五、卡勒與納普
-
-
第二章 四種闡釋模式
-
一、小說家的闡釋
-
二、哲學家的闡釋
-
三、批評家的闡釋
-
四、理論家的闡釋
-
-
第三章 大眾神話批評
-
一、大眾文化的歷史
-
二、美國小說中的愛
-
三、大眾神話批評
-
四、讀斯托夫人
-
五、種族與性別神話
-
-
第四章 文化研究
-
一、文化研究的得失與困境
-
二、文化研究與結構主義
-
三、文化研究的美學維度
-
四、現代性、日常生活與文化研究
-
五、CCCS中的女性學者
-
-
第五章 性別批評
-
一、男同社會性欲望
-
二、女性主義文化研究
-
三、女性雜誌批評
-
四、女性身體的衣著閱讀
-
五、後現代女性主義
-
六、操演性別
-
七、酷兒理論
-
-
第六章 情感理論
-
一、情感轉向
-
二、情感的起源和性質
-
三、《千高原》的情感
-
四、《紅字》的情感
-
五、國家幻想與國家符號
-
-
第七章 創傷批評
-
一、克羅琳達的哭聲
-
二、不被承認的經驗
-
三、摩西的創傷記憶
-
四、讀《摩西與一神教》
-
五、左拉與火車創傷
-
六、《科學怪人》創傷分析
-
-
第八章 空間批評
-
一、空間批評的前奏
-
二、第三空間
-
三、文化地理學
-
四、認知圖繪批評
-
五、空間修復
-
六、地理批評
-
-
第九章 解構批評
-
一、從「耶魯學派」說起
-
二、《論解構》三十五年
-
三、翻譯的必然性與不可能性
-
四、無宗教的宗教
-
五、無信仰者的信仰
-
-
第十章 新歷史主義批評
-
一、新歷史主義的緣起
-
二、文化詩學
-
三、知識考古學
-
四、文必有所為
-
五、後殖民批評
-
-
第十一章 「法國理論」在美國
-
一、作者之死與話語的崛起
-
二、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
-
三、為什麼奢談「理論」?
-
- 後記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