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4936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學者林遠澤最新論著,參酌批判理論的道德發展理論版本
闡明儒家做為一種後習俗責任倫理學,
如何能在結合正義與關懷的仁學基礎上,
提出以正名論的道德文法學,建構禮治社會的實踐理想。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透過道德發展理論的知行同軌論與自然法平行論假設,釐清儒家工夫論與天道論的理論內涵,也同時為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做出文化病理學的診斷。它嘗試說明,中國文化在以往產生啟蒙辯證的回退(兩漢),以及啟蒙未竟完成之停滯現象(宋明)的原因。希冀最終能指明,儒學做為以人倫常道建構禮治社會的實踐哲學,其能重啟中國文化之現代發展的理論潛能何在。
儒家在兩千多年前,以批判習俗道德、追求社會革新的姿態,站上中國歷史的舞台。但曾幾何時,它在今日卻普遍被進步的知識分子與年輕學子,視為是傳統守舊的文化毒瘤。儒家訴求重構社會體制的批判動能如今安在?探討儒家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理念,即是試圖闡明,儒家具有何種批判的潛能,以至於他們在訴求超越習俗道德之後,還能負責任地提出應如何重構社會體制的理想藍圖。《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並不是為傳統儒學申冤而寫的辯護狀,而毋寧是一封想寄給未來儒家的邀請函。透過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闡釋,邀請每一位致力於推動文化革新的現代公民,站在原始儒家的批判立場上,共同面對重構當代社會體制的思考挑戰。本書試圖從道德發展理論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觀點,闡釋儒學所涵蘊的理論內容。在道德發展理論中,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觀點代表道德發展的最高序階,它主張我們在道德能力或道德人格的培養中,不僅要超越習俗倫理的觀點、學會掌握依道德原則而進行道德判斷的能力,以能在後習俗的道德序階發展中,達到具有依道德自律以實現人格尊嚴,以及依平等對待他人的正義理念建構良序社會的能力,更要求在理想性的道德訴求之外,能面對真實的生活世界,去考慮在理想上被認為具有義務正當性的規範,如何在現實的生活情境中,能具有被遵循的可期待性,或實踐的可應用性。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雖分成七章,但其實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閱讀:第一、三、五章是重構性的第一層次,它依道德發展理論的觀點,分別重構了內含在儒家心性論、工夫論與天道論中的道德理念。第二、四章則是批判性的第二層次,它依第一層次的重構,探討儒學如何能是一種普遍主義倫理學,以及儒學在歷史中的思想發展,是否及為何會發生啟蒙辯證的回退,與啟蒙終未完成的停滯現象。透過重構與批判,本書第六章與第七章則是建設性的第三層次,它說明以儒學的理念來看,解決當前實踐哲學問題所急需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應包含哪些內涵。以至於能進一步說明,在儒家未竟實現的啟蒙中,仍有哪些理念具有推動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潛能。對儒家思想進行重構、批判與建設性的後設研究,在今日似乎愈來愈必要,也愈來愈可行了。接續當代新儒家的開創性研究,當前學界對於東亞儒學以及海外漢學的研究,已經大大開闊了我們的研究視野。

延伸閱讀:
《儒家與韋伯的五個對話》
《儒家與現代政治(思想20)》
《儒家哲學新論》
  • 自序
  • 導論
    • 一、以人倫為常道的儒家哲學概說
    • 二、儒學重構的道德發展理論線索
    • 三、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論普遍主義預設
  • 第一章 仁義內在──道德發展理論的當代爭議與儒家倫理學性格的釐定
    • 一、道德發展理論的兩性爭議
    • 二、仁義內在的儒家倫理學性格―正義或關懷倫理?
    • 三、後習俗脈絡主義的責任倫理學構想
      • (一)科爾伯格論義務論倫理學的責任倫理學擴大
      • (二)吉莉根論後習俗脈絡主義的關懷倫理學
      • (三)對話倫理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觀點
    • 四、羅哲海《軸心時期的儒家倫理》之貢獻與不足
  • 第二章 知言與知人──儒家普遍主義倫理學的行動詮釋學基礎
    • 一、孔子論「知言」與「知人」的行動詮釋學建構
      • (一)孔子論知言與知人
      • (二)孔子論知與行動詮釋學的關係
    • 二、孔子的一貫之道與行動詮釋學的普遍性要求
      • (一)一貫之道的兩條進路:子貢與曾子的理解差異
      • (二)體現於歷史之倫常規範的脈絡相對性
    • 三、行動詮釋學對於孟荀倫理學建構的影響
      • (一)孟子論「知人」與「知言」
      • (二)荀子論「勸學」與「解蔽」
  • 第三章 內聖與外王──儒家工夫論與知行同軌論的責任判斷基礎
    • 一、工夫論與實踐理性的動機促動問題
    • 二、知行同軌道的責任判斷基礎
    • 三、儒家工夫論之本真倫理的定向與局限
  • 第四章 人倫與常道──倫理性儒家的回退與道德性儒家未完成的啟蒙
    • 一、人倫能否為常道?
    • 二、禮教的神聖化與倫理性儒家的回退
    • 三、儒家倫常觀點之未完成的啟蒙
  • 第五章 天道與性命──自然法平行論的假定與道德性儒家的宗教轉化
    • 一、儒家天道性命相貫通的自然法平行論假定
    • 二、自然法平行論假定的道德發展理論解說
      • (一)道德的最終奠基與生命的終極關懷
      • (二)內在而超越的道德第七序階
      • (三)天人合一的冥契論與對道德神學的批判
    • 三、道德性儒家之宗教意識的理性內涵
  • 第六章 克己復禮為仁──儒家實踐理性類型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
    • 一、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學爭議與仁的實踐理性類型學
      • (一)克己與道德自主性的詮釋學爭議
      • (二)復禮與社群倫理性的詮釋學爭議
      • (三)仁的實踐理性類型學分析
    • 二、克己復禮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
      • (一)仁做為後習俗脈絡主義的責任倫理學
      • (二)克己―從根源性倫理到可普遍化的道德立法
      • (三)復禮―從道德自我立法到禮治的社會整合
  • 第七章 禮治與正名──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學構想
    • 一、儒家禮治對於政治正當性的倫常奠基
      • (一)儒家為何沒有發展出民主法治國的理念?
      • (二)禮治與仁的倫常性奠基
    • 二、正名論與社會立憲的道德文法學
      • (一)正名論的道德文法學
      • (二)道德文法學的規範建構程序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