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5310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以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傳統作為研究的對象,涵蓋從18世紀末探討語言起源論的赫德(J.G.Herder),到20世紀初為社會心理學建立符號互動論基礎的米德(G.H.Mead)

語言的作用將不再局限於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
思維也將不再離開語言,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言邏各斯存在的先驗主體
歷史—社會脈絡化地落實在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溝通共同體中

林遠澤在本書《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一方面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路線(第一至三章),論述從赫德(Herder)到洪堡特(Humboldt)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如何在亞里斯多德的語言工具觀之外,為語言的語意學研究增加一種具世界開顯性作用的存有學向度;另一方面則從「語言心理學」的路線(第四至六章),闡釋從馮特(Wundt)到米德(Mead)的後續發展,如何在語言表象的作用外,為語言的語用學研究增加一種具行動規範性作用的溝通實踐向度。透過這兩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我們不再僅將語言的作用局限在標指事物與傳遞訊息,而是在於更深層地開顯世界與協調行動;另一方面,這個研究也使我們確定思維不能離開語言,從而得以將一種先於語言邏各斯存在的先驗主體,歷史-社會脈絡化地落實在一種交互主體性的溝通共同體中。惟當如此,哲學之語言學轉向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方得以在本書中得到真正的說明。
《從赫德到米德》借鏡《從康德到黑格爾》的提法,闡釋《從赫德到米德》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如何相對於先驗觀念論的意識哲學進路,推動哲學轉向去思考在語言學模式中的溝通共同體理念。本書劃分六章與一個附錄,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I)包含前三章,在赫德與哈曼關於語言起源論的爭議中,一種不同於亞里士多德語言工具觀的語言哲學觀點如何產生出來。以及這種觀點如何影響了洪堡特,以至於他會主張作為建構思想的器官,語言不應是成品而是活動。洪堡特最後透過語言的交談結構,解釋在語言世界觀之意義多元主義下,吾人的世界理解如何具有客觀性,這開創了語用學之溝通向度的討論。包括第四至六章的第二部分(II),探討德國古典語言哲學在20世紀初期的發展過程。它始於馮特的研究,因為在青年語法學派將歷史比較語言學轉向語言心理學的研究之後,馮特首先針對語音之語意表達的普遍可理解性問題,深入研究了人類的語言如何能從動物的身體姿態表達,轉化成以表意符號進行溝通互動。

延伸閱讀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林遠澤著
《自由主義的道德處境》,周楓著
《女性主義與自由主義(思想23)》,思想編委會編
《反思進步價值(思想36)》,思想編委會編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錢永祥著
《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蕭高彥著
  • 封面
  • 作者簡介
  • 哲學中「語言轉向」的別支——序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
  • 作者序
  • 導論
    • 一、亞里士多德傳統語言工具觀的形成
    • 二、語言分析哲學的傳統語言哲學局限
    • 三、哲學在德國古典語言哲學中的轉向
    • 註釋
  • Ⅰ從赫德到洪堡特:歷史比較語言學與語言的世界開顯性
    • 第一章 赫德語言起源論的存有論詮釋學解讀
    • 第二章 哈曼論純粹理性批判的語文學後設批判
    • 第三章 洪堡特論語言的世界開顯性與理性的對話性
  • Ⅱ從馮特到米德:語言心理學與語言的行動規範建制
    • 第四章 馮特的語言身體姿態起源論與民族心理學理念
    • 第五章 卡西勒符號形式哲學的文化哲學建構
    • 第六章 米德社會心理學的溝通行動理論重構
  • 附錄 德國古典語言哲學的漢語研究
  • 引用書目
  • 本書內容原始出處說明
  • 版權頁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