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儒家是中國文化與哲學的主流,康德則建立了西方哲學第一個自律倫理學系統,兩者都有深刻而完整的內涵,深遠地影響了東、西方社會,至今力猶未逮。
中國傳統文化以實踐哲學為主,不長理論,西方哲學則以理論見長,實踐哲學欠缺獨立的地位,尤其是道德哲學,直到康德提出「自律」的原則,建立自律倫理學,才扭轉了情勢。康德對西方倫理學思考所造成的這種根本轉向,被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因而與儒家思想間形成本質上的關聯。康德從人所共有的道德意識出發說明道德的本質,儒家則主張聖人之道本乎人心,仁義道德不離人倫日用。東西方聖哲的思想,就在人最根本的道德基礎上,如電光石火般地交會,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儒家與康德》(增訂版)以論自律道德為主要論述的切入點,嘗試闡明康德的「自律」觀念並探討儒家孟子的自律倫理學,比較康德的「幸福」概念與儒家的義利之辯。本書自初版以來,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在學界引發了不少討論與爭辯。「儒家與康德」這兩項跨文化的主題迄今依然是中外學界的熱門議題,值得繼續開發。
新版除原有的五篇精彩論文,又收錄作者兩篇論文:〈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及〈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並全面更新引用資料、修訂標題與文字,以便於讀者的閱讀與引用。
延伸閱讀
《道德底形上學》,康德著,李明輝譯注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康德著,李明輝譯注
《一切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行上學之序論》,康德著,李明輝譯注
《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康德著,李明輝譯注
《通靈者之夢》,康德著,李明輝譯注
《孟子重探》,李明輝
中國傳統文化以實踐哲學為主,不長理論,西方哲學則以理論見長,實踐哲學欠缺獨立的地位,尤其是道德哲學,直到康德提出「自律」的原則,建立自律倫理學,才扭轉了情勢。康德對西方倫理學思考所造成的這種根本轉向,被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因而與儒家思想間形成本質上的關聯。康德從人所共有的道德意識出發說明道德的本質,儒家則主張聖人之道本乎人心,仁義道德不離人倫日用。東西方聖哲的思想,就在人最根本的道德基礎上,如電光石火般地交會,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儒家與康德》(增訂版)以論自律道德為主要論述的切入點,嘗試闡明康德的「自律」觀念並探討儒家孟子的自律倫理學,比較康德的「幸福」概念與儒家的義利之辯。本書自初版以來,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在學界引發了不少討論與爭辯。「儒家與康德」這兩項跨文化的主題迄今依然是中外學界的熱門議題,值得繼續開發。
新版除原有的五篇精彩論文,又收錄作者兩篇論文:〈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及〈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並全面更新引用資料、修訂標題與文字,以便於讀者的閱讀與引用。
延伸閱讀
《道德底形上學》,康德著,李明輝譯注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康德著,李明輝譯注
《一切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行上學之序論》,康德著,李明輝譯注
《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康德著,李明輝譯注
《通靈者之夢》,康德著,李明輝譯注
《孟子重探》,李明輝
- 原序
- 增訂版序言
- 本書引用康德著作縮寫表
- 導論
-
儒家與自律道德
-
一、前言
-
二、康德的「自律」概念
-
三、康德的自律倫理學
-
四、「自律」概念之開展
-
五、在什麼意義下儒家倫理學是自律的?
-
-
孟子與康德的自律倫理學
-
一、前言
-
二、道德之絕對性
-
三、存心倫理學
-
四、形式主義倫理學
-
五、道德之普遍性
-
六、人格之尊嚴
-
七、道德之自律
-
八、意志之自由
-
九、孟子與康德的倫理學之基本差異
-
十、結語
-
-
再論孟子的自律倫理學
-
一、前言
-
二、康德「現象」與「物自身」的哲學架構是否適於詮釋孟子的思想?
-
三、孟子是否有「自律」的思想?
-
四、孟子的「心」是否本於天而為他律?
-
五、朱子是否比陸象山、王陽明更理解孟子?
-
六、在什麼意義下孟子的思想是「唯心論」?
-
-
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
-
一、前言
-
二、康德早期倫理學中的道德情感
-
三、康德後期倫理學中的道德情感
-
四、意志與意念之區分
-
五、道德情感與道德主體
-
六、實踐情感之理性化
-
七、後期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之難題
-
八、朱子對「四端」的詮釋
-
九、朱子心性論的基本架構
-
十、朱子論心、性關係
-
十一、結論
-
-
從康德的「幸福」概念論儒家的義利之辨
-
一、孟子的「義利之辨」與功利主義
-
二、義利之辨不等於公利與私利之分
-
三、康德論「道德之善」與幸福
-
四、康德視「幸福」原則為實質原則
-
五、康德的「幸福」概念
-
六、康德視道德情感為經驗原則
-
七、人有義務促進自己與他人的幸福
-
八、孟子「義利之辨」的哲學涵義
-
九、義利之辨先於公利與私利之分
-
-
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
一、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思想史背景
-
二、陽明「知行合一」說的形式意涵
-
三、康德論道德學中的「理論」與「實踐」
-
四、藉康德的理論詮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
五、「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三說的邏輯關聯
-
-
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
-
一、重新省思「儒學是否為宗教?」之問題
-
二、康德論「道德宗教」
-
三、從先秦儒學的轉折看儒家的宗教性
-
四、從康德的宗教觀所引發之批評看儒家的宗教性
-
- 餘論
-
參考書目
-
一、中文著作
-
二、西文著作
-
-
人名索引
-
一、中文人名
-
二、西文人名
-
- 概念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