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探討日本殖民時期東亞文學與文化的跨境交流
為深陷歐洲中心主義的西方人文學提供靈感,並建構批判性的亞際史觀
自甲午戰後到冷戰體系形成之前,殖民主義在東亞掀起大規模的人群流動與文化混雜,迫使我們至今猶須不斷回溯東亞現代文化生成的種種假設,挖掘東亞內部的文化傳承與變異形態,探討戰爭與變局、體制與資本、中心與邊陲、主體與他者、族群與帝國、語言與翻譯、藝術與互文,如何影響文藝的表現與傳播,又如何形成多維的文學史競合。
《東亞文學場:台灣、朝鮮、滿洲的殖民主義與文化交涉》一書,聚焦於20世紀前半期東亞變局中活躍一時的跨文化流動現象,探討「滿洲國」、台灣、朝鮮、中國淪陷區的文藝生產經驗。此時期的跨文化流動過去分屬各國的文學史範疇,不易被置於一個視野下關注。然而,剛脫離污名化階段的滿洲國文學、淪陷區文學,或者隸屬殖民地文學的台、韓文學,十分有必要置於同一個視野下進行後殖民省思。透過複數文學史的交叉觀察,重新解釋文化殖民現象,尋覓其中的思想資源,有其當代意義。
延伸閱讀
河原功,《被擺布的台灣文學:審查與抵抗的系譜》
邱雅芳,《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
白永瑞,《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
吳佩珍,《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
柳書琴主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
為深陷歐洲中心主義的西方人文學提供靈感,並建構批判性的亞際史觀
自甲午戰後到冷戰體系形成之前,殖民主義在東亞掀起大規模的人群流動與文化混雜,迫使我們至今猶須不斷回溯東亞現代文化生成的種種假設,挖掘東亞內部的文化傳承與變異形態,探討戰爭與變局、體制與資本、中心與邊陲、主體與他者、族群與帝國、語言與翻譯、藝術與互文,如何影響文藝的表現與傳播,又如何形成多維的文學史競合。
《東亞文學場:台灣、朝鮮、滿洲的殖民主義與文化交涉》一書,聚焦於20世紀前半期東亞變局中活躍一時的跨文化流動現象,探討「滿洲國」、台灣、朝鮮、中國淪陷區的文藝生產經驗。此時期的跨文化流動過去分屬各國的文學史範疇,不易被置於一個視野下關注。然而,剛脫離污名化階段的滿洲國文學、淪陷區文學,或者隸屬殖民地文學的台、韓文學,十分有必要置於同一個視野下進行後殖民省思。透過複數文學史的交叉觀察,重新解釋文化殖民現象,尋覓其中的思想資源,有其當代意義。
延伸閱讀
河原功,《被擺布的台灣文學:審查與抵抗的系譜》
邱雅芳,《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
白永瑞,《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
吳佩珍,《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
柳書琴主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
- 序一 東亞殖民地文學跨國研究的基石/陳萬益
- 序二 正確歷史認識的共享/岡田英樹
- 序三 東亞殖民場文學研究的跨度思維/張泉
- 序四 滿洲國的研究新視野/施淑
- 序五 前進的台灣文學/林瑞明
- 導言 東亞文學場的跨境交流與研究動能
-
反帝國主義國際主義與解殖文學
-
全球非殖民化論與東亞殖民地文學研究展望/金在湧
-
中國淪陷區文藝研究的方法問題—以杜贊奇的「滿洲國」想像為中心/張泉
-
解殖性內在於殖民地文學—以偽滿洲國文壇為中心的考察/劉曉麗
-
偽滿洲國抵抗文學的地下書寫/蔣蕾
-
-
話語與抵抗
-
從鄉土文學到殖民地文學—本格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文化轉向與文藝創新主軸/郭誌光
-
超越意識與新京文壇—以《大同報》副刊為中心的考察/劉恆興
-
何謂「滿洲國語」?—考察雜誌《滿洲國語》的創刊及其言說/大久保明男
-
聲與光的短暫交匯—「滿洲國」的電影廣播劇/代珂
-
-
原住民、少數者與帝國
-
「蕃婦」形象中的二元對立與殖民地問題—以真杉靜枝的台灣原住民族關係作品為主/簡中昊
-
沉默之境—佐藤春夫未竟之行與王家祥小說中的布農族傳統領域/柳書琴
-
「發現」滿洲—拜闊夫小說中的密林與虎王意象/蔡佩均
-
撫順煤礦與韓中小說—以韓雪野的〈合宿所的夜〉和王秋螢的〈礦坑〉為中心/金昌鎬
-
-
世變、文化媒介與記憶
-
台灣古典文人的文化經營—新竹北門鄭氏家族與一九二九年全島書畫展覽會/徐淑賢
-
三〇年代日本雜誌媒體與殖民地作家的關係—以台灣/普羅作家楊逵為例/王惠珍
-
歷史記憶與成長敘事—論馬尋的《風雨關東》/岡田英樹
-
心的戰爭—蕭金堆〈命運的洋娃娃〉中的戰爭記憶與台韓友誼/崔末順
-
安壽吉解放前後「滿洲」敘事中的民族認識—以與其他民族的關係為中心/李海英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