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在各種體現記憶政治的表徵中,
文學論戰尤其是反映時代狀況、凝聚多重意義的「記憶之所」。
戰後東亞各地的文學論戰,表達衝突與矛盾的方式與論述語彙雖各異,但問題意識卻類近,其效應跨越的時間與地理,大都表達了民眾主體追求獨立與自主的意願以及以文藝應對現實的勇氣。其間我們不僅該看到記憶的迂迴與纏繞,也該直視政治的作用與企圖,在閱讀與重讀的反覆嘗試中,同時尋找感性的相遇與理性的交鋒。
本書藉由並列與呈現現代東亞幾個重要的文學論戰(韓國的民族文學論、日本的國民文學論、馬來西亞的馬華文學論、臺灣的鄉土文學論)來展開思想性的討論,以建立一套可以相互參照的詞彙和系統,突顯構成東亞現代性的共通矛盾。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白永瑞|延世大學名譽教授、細橋研究所董事長
任佑卿|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教授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李有成|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
林姵吟|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
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劉柳書琴|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
崔末順|政治大學台文所教授
陳萬益|清華大學台文所榮譽教授
劉人鵬|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文學論戰尤其是反映時代狀況、凝聚多重意義的「記憶之所」。
戰後東亞各地的文學論戰,表達衝突與矛盾的方式與論述語彙雖各異,但問題意識卻類近,其效應跨越的時間與地理,大都表達了民眾主體追求獨立與自主的意願以及以文藝應對現實的勇氣。其間我們不僅該看到記憶的迂迴與纏繞,也該直視政治的作用與企圖,在閱讀與重讀的反覆嘗試中,同時尋找感性的相遇與理性的交鋒。
本書藉由並列與呈現現代東亞幾個重要的文學論戰(韓國的民族文學論、日本的國民文學論、馬來西亞的馬華文學論、臺灣的鄉土文學論)來展開思想性的討論,以建立一套可以相互參照的詞彙和系統,突顯構成東亞現代性的共通矛盾。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白永瑞|延世大學名譽教授、細橋研究所董事長
任佑卿|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教授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李有成|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
林姵吟|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
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劉柳書琴|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
崔末順|政治大學台文所教授
陳萬益|清華大學台文所榮譽教授
劉人鵬|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 封面
- 編輯說明
- ∣導讀∣ 「歷史的歸還」
-
第一部 兩韓之間:民族文學與東亞論
-
燭光之後,歷史的歸還
-
民族文學論與崔元植
-
民族文學‧第三世界‧東亞
-
-
第二部 日本/沖繩:國民文學與帝國之南
-
日本國民文學論戰導讀
-
國民文學論與帝國主義
-
等待逆風/返風的少年
-
渡海的記憶與身體相遇時
-
-
第三部 兩岸之間:鄉土文學與現實主義
-
從第三國際到第三世界
-
青年陳映真的現實主義
-
論戰、運動、愛荷華
-
-
第四部 馬華本土:革命、冷戰與「神州」
-
論戰、現實與馬華革命文學
-
冷戰在馬來與馬華文學場域的介入與衝擊(1950-1969)
-
迂迴的關係
-
-
第五部 迂迴與纏繞:記憶政治的思考
-
台灣「鄉土文學」的東亞脈絡
-
作為文學的他者之經濟
-
「鄉土文學論戰」的民族敘事與兩岸「三十年代文藝」的文化記憶
-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記憶政治
-
- ∣後記∣ 文學論戰的記憶政治
- 附錄 文章出處
- 附錄 編者/作者/校譯者簡介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