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文學的流離與回歸: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
他們都說:要填補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空白,本書非讀不可!
向陽、江寶釵、何寄澎、吳佩珍、李瑞騰、林明德、郝譽翔、陳芳明、陳建忠、彭小妍、彭瑞金、焦桐、劉紀蕙、蔡振念、鄭明娳(推薦人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九三○年代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台灣文學研究史,當初視此論戰為二○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強調台語保存運動的訴求。即使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定位隨之改變,然而在討論「鄉土/本土」、「台灣意識/中國意識」等議題時,日治時
他們都說:要填補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空白,本書非讀不可!
向陽、江寶釵、何寄澎、吳佩珍、李瑞騰、林明德、郝譽翔、陳芳明、陳建忠、彭小妍、彭瑞金、焦桐、劉紀蕙、蔡振念、鄭明娳(推薦人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九三○年代處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回顧台灣文學研究史,當初視此論戰為二○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強調台語保存運動的訴求。即使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定位隨之改變,然而在討論「鄉土/本土」、「台灣意識/中國意識」等議題時,日治時
- 封面
- 推薦序 鄉土作為一種想像
- 推薦序 暗夜裡的鄉土——橫路啟子《文學的流離與回歸》序
- 推薦語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動機
-
第二節 當前學界研究成果整理
-
第三節 界定
-
-
第二章 鄉土文學論戰的過程與問題意識
-
第一節 論戰的經過
-
第二節 各論者的背景與主張的變化
-
第三節 論點整理及其所導向的議題
-
-
第三章 1930年代初葉的台灣
-
第一節 台灣社會諸面向
-
第二節 1930年代的文學場域
-
第三節 對台語消失產生的焦慮
-
-
第四章 言文「不」一致的根源
-
第一節 「祖國」概念的創造
-
第二節 「言文一致」與「白話文」
-
第三節 新舊的迷思
-
-
第五章 「大眾」的誕生
-
第一節 臺灣文化協會
-
第二節 台灣普羅文學之發展
-
第三節 民族意識與階級思想之對立
-
-
第六章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鄉土
-
第一節 論戰後漢語文化圈之發展與演變
-
第二節 走向日語發展的論戰
-
第三節 文學中的「鄉土」
-
第四節 結論
-
- 附錄 參考文獻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