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5298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唯有推行自由主義所蘊含的典章制度與思想文化,才能使中國走向長治久安的道路
百姓才能真正生活在一個合理、合乎人道、可以舒展性靈的,人間秩序中

林毓生特別關心自由主義在近現代中國,過去失敗的歷史原因檢討,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與如何發展,並探討左右兩派意識形態對大陸與台灣社會的影響。
自1979年完成對於「中國意識的危機」之系統分析並出版專著以後,多年來一直致力尋找解決「中國意識的危機」的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林毓生稱之為:作為導向理念的「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關於它的思考,以及建立此一理念所需做的奠基工作,即呈現於《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一書中。
全書分六部分及附錄,收文33篇,充分展現林毓生於深思中完成「中國意識的危機」與「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系統分析之成果。

延伸閱讀
林毓生作品
《思想與人物》
《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新版)
《理念與實踐》
  • 封面
  • 書名頁
  • 【一】
    • 從公民社會、市民社會與「現代的民間社會」看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發展
    • 「創造性轉化」的再思與再認
    • 註釋
  • 【二】
    • 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中式馬列主義與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
    • 史華慈思想史學的意義
    • 魯迅個人主義的性質與涵義
    • 「問題與主義」論辯的歷史意義
    • 「五四思想」強勢意識形態化的原因與後果——對於五四時期思想啟蒙運動的再認識
    • 殷海光先生闡釋民主的歷史意義與中國民主理論發展的前景
    • 東歐巨變在世界思想史上的意義
    • 從「大傳統」與「小傳統」的關係談文化變遷的不同模式
    • 註釋
  • 【三】
    • 自由、民主與人的尊嚴
    • 一位知識貴族的隕落
    • 自由不是解放
    • 關於海耶克、胡適與「思想先行」
    • 註釋
  • 【四】
    • 關於《中國意識的危機》
    • 〈科學實證論述歷史的辯證〉閱後
    • 質疑三問
    • 註釋
  • 【五】
    • 1950年代台灣的政治環境與殷海光先生對我的影響
    • 平心靜氣論胡適
    • 胡適與殷海光性格的比較與評析
    • 註釋
  • 【六】
    • 略論道德與思想意圖的謬誤
    • 為什麼在中國實行民主是如此艱難?
    • 自由主義者的悲觀
    • 「六四」天安門悲劇的涵義
    • 共產文化下的文字障
    • 敬悼民主運動先驅者傅正先生
    • 王作榮先生〈誰來轉移社會風氣——政府官員、知識分子 無可逃避的責任〉書後
    • 評丁學良〈改革十年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影響〉
    • 試圖貫通於熱烈與冷靜之間
  • 【附錄】
    • 附錄一 五四運動及其當前的意義
    • 附錄二 真空、烏托邦與民族主義——試論中國反傳統主義的「林毓生分析範式」
    • 附錄三 關於「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和文化的內在困境」對話錄
    • 附錄四 從陳水扁當選看台灣民主發展的過去與未來——再論作為政治家條件的「責任倫理」
    • 註釋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