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以臺灣的漢人民俗為研究範圍,藉由民俗學者的研究論著、民俗文獻資料、民俗現象與議題,梳整傳統習俗在臺灣的承傳與演變,挖掘臺灣民俗的在地化、變異與創新的特質。全書分為上、下編,凡十章,上編為針對民俗學者的論著與貢獻之研究,下編為針對臺灣民俗的文獻資料與當代現象之研究。上編五章詳論黃得時、楊雲萍、婁子匡、朱介凡、郭立誠五位民俗學者的生命歷程、治學方法與民俗學研究成果,從中亦可看到從日治到戰後,民俗學跨時代的轉型軌跡。下編五章,選取民俗雜誌、筆記雜談與同鄉會雜誌等材料,挖掘研究議題,提供社會文化的反思。亦針對現代社會的月老信仰、七夕習俗加以觀察和評論,省思如何維護民俗傳統,以及如何因應變異、創新的現象。本書建構了臺灣民俗學史的論述架構,在縱與橫的兩方面,都提供了精闢深入的析論。
- 推薦序/曾永義
- 自序
-
緒論
-
一 臺灣民俗學發展概述
-
(一)清代到日治時期(1683-1945)
-
(二)戰後初期到中期(1945-1970年代)
-
(三)在地化與多元開放時期(1980年代起)
-
-
二 臺灣民俗學的研究進路
-
(一)探討民俗學者的研究貢獻,了解時代與民俗的變遷及發展
-
(二)從文獻資料梳理民俗的內容與議題
-
(三)觀察當代民俗現象,尋繹民俗傳統的變異與創新
-
-
附錄 臺灣民俗學之相關研究者列舉簡表
-
-
上編 民俗學者及其在地關懷
-
第一章 黃得時對民間文學與古蹟文化之研究與貢獻
-
一 前言
-
二 黃得時參與的文學活動與民間文學觀
-
三 黃得時編著《臺灣的孔廟》對孔廟古蹟文化的關注
-
四 黃得時著《臺灣遊記》對名勝古蹟的鄉土之愛
-
五 結語
-
-
第二章 楊雲萍的民俗文化觀與民俗研究之特色
-
一 前言
-
二 楊雲萍參與的民俗刊物與相關活動
-
三 楊雲萍的民俗文化觀
-
四 楊雲萍的民俗研究與文物收藏之特色
-
五 結語
-
附錄 楊雲萍先生古印文選錄
-
-
第三章 戰後遷臺學人對臺灣民俗之研究及其相關著作成果—以婁子匡、朱介凡為例
-
一 前言
-
二 戰後臺灣民俗研究及遷臺學者的參與概況
-
三 婁子匡對臺灣民俗的研究
-
四 朱介凡的臺灣民俗研究
-
五 婁子匡、朱介凡合編之《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
-
六 結語
-
-
第四章 朱介凡及其對諺語的研究
-
一 前言
-
二 朱介凡對諺語研究的歷程
-
三 朱介凡對諺語研究的觀念與方法
-
四 朱介凡對諺語研究的成果
-
五 結語
-
附錄 朱介凡交遊與相關學者生平簡介一覽表
-
-
第五章 郭立誠的治學進路及其對女性、臺灣民俗的關注
-
一 前言
-
二 郭立誠對民俗研究的治學態度與研究方法
-
三 對中國民俗研究的貢獻
-
四 對女性民俗的關注
-
五 對臺灣民俗的重視與研究
-
六 結語
-
-
-
下編 方法、文獻與民俗新異現象
-
第一章 臺灣民間傳說的傳說圈、區域性與在地化—以人物傳說與地方風物傳說為例
-
一 前言
-
二 歷史人物的傳說圈
-
三 市井人物傳說的區域性
-
四 神仙人物傳說的在地化
-
五 結語
-
附錄一 林藜《臺灣民間傳奇》中的人物傳說舉隅
-
附錄二 《臺灣廟宇文化大系(貳)天上聖母卷》中的媽祖顯聖傳說舉隅
-
-
第二章 一九五○年代臺灣民俗刊物的內容取向及其意涵—以《臺灣風物》雜誌暨其卷一至卷九為例
-
一 前言
-
二 《臺灣風物》的概況
-
三 一九五○年代《臺灣風物》的內容取向
-
四 《臺灣風物》與一九五○年代的臺灣社會
-
五 結語
-
-
第三章 民俗、記憶與認同—從《山東文獻》看外省族群的懷鄉意識與身分建構
-
一 前言
-
二 從《山東文獻》看同鄉刊物的功能與意義
-
三 《山東文獻》民俗敘寫的類型與選例
-
四 民俗敘寫、知識建構與集體記憶
-
五 「山東人」、「在臺灣」的認同與建構
-
六 結語
-
附錄 徵引《山東文獻》篇目一覽表
-
-
第四章 月老信仰與現代社會—以新北市萬里情月老廟、桃園市中壢月老宮為例
-
一 前言
-
二 傳統型的月老信仰—從臺北霞海城隍廟月老祠談起
-
三 信仰、網路與文創—走訪新北市萬里情月老廟
-
四 立神像、補桃花金與網路文宣—走訪桃園市的中壢月老宮
-
五 新式月老信仰的特色與反思
-
六 結語
-
附錄 臺北霞海城隍廟、新北市萬里情月老廟與桃園市中壢月老宮相關照片
-
-
第五章 城市、創意與傳統節日文化—臺北、仙台的七夕活動觀察與比較
-
一 前言
-
二 臺北七夕:融合月老信仰,加強情人節主題
-
三 仙台七夕:以商業聯手創造節日文化
-
四 比較與結語
-
附錄 臺北七夕與仙台七夕相關照片
-
-
- 結論
-
引用書目
-
一 臺灣文獻叢刊
-
二 專書
-
三 單篇論文(期刊與專書論文)
-
四 學位論文
-
五 報紙
-
六 電子資料
-
- 本書各章出處與說明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