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魯迅精神史探源:個人.狂人.國民性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26685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特色
從留日時期的閱讀及個人主義、尼采、施蒂納、無政府主義等思想,探討魯迅「確立個人主體性」的精神歷程。序
【後記】

  收入本書中的八篇論文,除了考察「國民性」一詞在中國和在日本的兩篇作於十多年前以外,其餘都是近年寫下的,是此前關於「魯迅史實」發掘的延長和深化。此次承蒙中研院老友潘光哲先生鞭策鼓勵,抬愛賜題《魯迅精神史探源》,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鄭伊庭先生的鼎力襄助,得以結集出版,這對作者來說,是一大幸事。
  收入本書的各篇,和《「進化」與「國民」》中的諸篇相比,雖在時間上整體靠後,但關於「尼采」和「個人主義」的寫作動機卻比後者久遠。正如在〈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尼采」及其周邊〉「附言」裡所提到的那樣,在距今三十三年前在吉林大學寫碩士畢業論文的時候,因探討魯迅的文明觀(〈文明、歷史、人、文學――論魯迅的文明觀〉,載《吉林大學研究生論文集刊》,1987)而接觸「尼采」,從此「尼采」便成為無法迴避的課題。這裡要首先感謝蔣錫金先生、劉柏青先生和劉中樹先生當年對我的啟蒙之恩。出國讀書後,又多蒙諸師學殖之恩。片山智行先生在討論中的嚴叱和北岡正子先生的實證,終止了我的空論;吉田富夫先生告訴我棄醫從文乃「周樹人的選擇」而非魯迅的選擇;狹間直樹先生總是寬容我的缺點卻又不吝賜教,而且介紹我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研究班,使我得以跟那裡的同仁切磋探討,獲益匪淺,那裡的石川禎浩教授最近對拙論〈狂人之誕生〉的「快作」之評,讓我多少鬆了口氣。還有已故的伊藤虎丸先生和竹內實先生,通過對他們文字的翻譯,我獲得了進入「明治日本」和觀察「日本中的中國」視角。
  這裡還要感謝同代學者的支持和激勵。沒有張釗貽先生關於尼采的研究和他邀請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參加尼采討論會,就不會有本書中「尼采」材源的發現。同樣,2014年呂周聚先生邀請赴山東師範大學參會,為「施蒂納」和「近世無政府主義」,2016年趙京華先生邀請赴北京中國社科院參會,為「國家與詩人」,2018年譚桂林先生邀請赴南京師範大學參會,為〈狂人之誕生〉創造了寫作契機並提供了口頭發表的平臺。而除了幾種會議論集之外,《文學評論》《東嶽論叢》《山東社會科學》《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香港三聯書店乃至《新華文摘》亦為拙論辱版抬愛――這裡尤其要提到范智紅女士、曹振華女士、陳漢平女士和侯明女士,拙論多因她們誠懇、熱情、執著的邀請而得以面世。凡此種種,感激不盡,恕不能一一述及。
  此次付梓之前,佛教大學楊韜副教授、博一張宇飛同學、吉林大學文學院博一王雨晴同學不厭複雜和繁瑣,幫我完成了各種文檔的轉換、輸入、整形和初校。謹此,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
  最後,還想借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的獻辭,把此書敬獻給我的父母,相信他們的在天之靈會同享此時的喜悅。
   最憶庭訓兮曩昔久遠
   手捧卷梓兮思緒萬千
   先嚴在天兮守望佑我
   邇來歲月兮未嘗蹉跎


     作者謹記
     2019年4月5日星期五清明節
     於長春威尼斯花園巢立齋書籍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因1918年在《新青年》上以「魯迅」的筆名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而蜚聲文壇,並在此後生涯所餘的十八年間一直居於中國文壇的核心,直至今日,「魯迅」仍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然而,周樹人何以成為「魯迅」?其精神史的來源和過程是怎樣的?就不僅僅是「魯迅」作為一個作家的個人成長史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近現代思想和文學的根本問題。
  本書收論文八篇,從「個人主義」、「狂人」、「國民性」等詞語概念探討魯迅(1881-1936)精神史源,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具體考察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留學生周樹人如何成長為後來創作《狂人日記》並成為五四新文學奠基人「魯迅」的精神歷程。具體廓清了「個人主義」、「尼采」、「施蒂納」、「無政府主義」和「狂人」的言說形態,以及這些言說對他的影響;更以《狂人日記》為代表文本,探討魯迅思想和文學觀的形成,其創作對於拓展中國文學精神疆域的深遠意義。書中力圖揭示在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初,周樹人如何不為時代大潮所漂泛,「取今復古,別立新宗」,確立自我,完成個人主體塑造的精神歷程。
  • 前言
  • 從「 周樹人」到「魯迅」──以留學時代為中心
    • 一、前言
    • 二、關於魯迅與進化論的問題
    • 三、關於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問題
    • 四、關於魯迅個性主義思想的問題
    • 五、關於魯迅文學觀的建構問題
    • 六、結束語
  • 留學生周樹人周邊的「尼采」及其周邊
    • 前言 「周樹人」視點下的「尼采」
    • 一、具體問題:「尼佉」「之言曰」出自哪裡?
    • 二、何者「引以為大詬」?
    • 三、關於「魯迅與明治尼采」的先行研究
    • 四、變形了的明治「尼采導入史」
    • 五、丸善書店與「尼采」
    • 六、爭的到底是什麼?──「尼采」震盪之後的餘波
  • 留學生周樹人「個人」語境中的「斯契納爾」──兼談「蚊學士」、煙山專太郎
    • 前言
    • 一、關於「蚊學士」文本的處理問題
    • 二、《日本人》雜誌上的「蚊學士」
    • 三、「蚊學士」與煙山專太郎
    • 四、關於煙山專太郎
    • 五、《近世無政府主義》的寫作動機及其影響
    • 六、「蚊學士」思想史的敘述模式與周樹人的「文化偏至論」
    • 七、明治三十年代話語中的「施蒂納」及其周樹人的採擇
    • 【附錄一】「蚊學士」原文
    • 【附錄二】魯迅〈文化偏至論〉關於「斯契納爾」部分
    • 【附錄三】汪著譯文與重譯文本之對照
  • 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與周氏兄弟
    • 一、原書的話語背景及其作者
    • 二、《國民性十論》的寫作特點和內容
    • 三、關於本書中的「支那」
    • 四、周作人與《國民性十論》
    • 五、魯迅與《國民性十論》
  • 明治時代「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
    • 一、前言 明治時代相關語境的導入
    • 二、明治時代以來有關「食人」或「人肉」言說的基本文獻
    • 三、有關「食人」或「人肉」言說的時代背景及其成因
    • 四、摩爾斯之後關於「食人」言說的展開
    • 五、「支那人食人肉之說」
    • 六、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
    • 七、魯迅與《國民性十論》
    • 八、「吃人」:從事實到作品提煉
  • 狂人 之誕生──明治時代的「狂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
    • 一、前言 尋找「狂人」誕生的足跡
    • 二、涉「狂」語彙與「狂人」言說
    • 三、見於社會生活層面的「狂人」言說
    • 四、「尼采」與「狂人」言說
    • 五、「無政府主義」話語與「狂人」言說
    • 六、文藝創作和評論中的「狂人」
    • 七、一個製造「狂人」的時代
    • 八、周樹人的選擇
    • 九、狂人之誕生及其意義
  • 「國民性」一詞在中國
    • 緒論
    • 一、「國民性」是一個消失了的詞彙嗎?
    • 二、「國民性」的記憶與魯迅──收錄「國民性」詞條的工具書
    • 三、《人民日報》上的「國民性」及其相關事情
    • 四、1980 年代兩部關於「國民性」的書
    • 五、「國民性」:一個記憶與遺忘的故事
    • 六、認識的模糊性:「國民性」一詞的肇始之地──日本
  • 從日本到中國:「國民性」一詞的誕生及其旅行──關於現代漢語中「國民性」一詞的詞源問題
    • 前言
    • 一、現在日語辭書裡的「國民性」一詞
    • 二、「國民性」一詞不見於明治時代出版的各類辭書
    • 三、「國民性」一詞出現於大正以後的辭典當中
    • 四、「國民性」一詞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太陽》雜誌、高山樗牛、綱島梁川、芳賀矢一
    • 五、「國民性」問題意識及其翻譯──《明六雜誌》與英學辭書
    • 六、一個假說:「國民性」=「國民」+「民性」?
    • 七、「國民性」一詞在清末民初中國的使用──梁啟超、嚴復、《新爾雅》、魯迅等
    • 八、結論
    • 【附表一】《近代用語の辭典集成》中「國民性」與「ナショナリティー」一覽表
    • 【附表二】在《太陽》雜誌標題中所見「國民性」一詞誕生的軌跡
    • 【附表三】明治時代英學辭書中所見「Nationality」一詞之釋義
  • 後記
  • 附錄 各篇出處一覽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