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次:
秋吉收/被忽略的兩個字─從語言學的角度再談《野草‧影的告別》
張釗貽/〈傷逝〉是悼念弟兄喪失之作?─周作人強解的真意揣測
陳聖屏/柏楊眼中的魯迅:一個反對偶像崇拜的觀點
張勇/遭遇現實:魯迅沉默期(1909-1918)中的體驗與文學
彭正生/兩種「立人」─魯迅啟蒙現代性思想與儒家「忠恕」之道
盧建紅/魯迅與耶穌的「相遇」─兼論魯迅文學的「宗教性」
方維保/階級情感與民族大義的糾纏─論1936 年病中魯迅的價值立場
陳美圓/魯迅短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以《吶喊》《徬徨》中的十篇小說為文本
周海波/作為現代文學史座標的魯迅
周作人、張黃著,王升遠譯/關於北京大學新設日本文學系(其一)
周作人著,王升遠譯/關於北京大學新設日本文學系(其二)
周作人、張黃著,王升遠譯/中國的新思想界
總編輯:黎活仁
黎活仁(Wood Yan LAI),男,1950 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著有《盧卡契對中國文學的影響》(1996)、《文藝政策論爭史》(2007)等。編有《柏楊的思想與文學》(2000)、《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2000)、《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2001)、《李白杜甫詩的開端結尾?究》(2002)、《?弦詩中的神性與魔性》(2007)、《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周夢蝶新詩論評集》(2010)、《閱讀白靈》(2012)﹑《閱讀向陽》(2013)﹑《閱讀楊逵》(2013)等數十種。
主編:方環海、蔡登山
方環海(Huanhai FANG),1968 年生,中國江蘇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華文系教授,中國漢辦/孔子學院總部新漢學計劃博士生導師,從事漢語語言學、海外漢學與詩學研究,出版專著《爾雅譯注》、《詩意的語言》、《詩意的視界》等,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0 餘篇。
蔡登山,1954年生,台灣台南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1993年起籌拍《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任製片人及編劇,四年間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作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魯迅愛過的人》、《張愛玲色戒》、《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那些才女們》、《名士風流》、《繁華落盡——洋場才子與小報文人》、《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書。
- 黎序/黎活仁
-
特稿
-
秋吉收 被忽略的兩個字─從語言學的角度再談《野草•影的告別》
-
-
論壇
-
張釗貽 〈傷逝〉是悼念弟兄喪失之作?─周作人強解的真意揣測
-
陳聖屏 柏楊眼中的魯迅:一個反對偶像崇拜的觀點
-
-
文藝思潮
-
張勇 遭遇現實:魯迅沉默期(1909-1918)中的體驗與文學
-
彭正生兩種「立人」─魯迅啟蒙現代性思想與儒家「忠恕」之道
-
盧建紅 魯迅與耶穌的「相遇」─兼論魯迅文學的「宗教性」
-
方維保 階級情感與民族大義的糾纏─論1936 年病中魯迅的價值立場
-
陳美圓 魯迅短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以《吶喊》《徬徨》中的十篇小說為文本
-
周海波 作為現代文學史座標的魯迅
-
周作人、張黃著,王升遠譯 關於北京大學新設日本文學系(其一)
-
周作人著,王升遠譯 關於北京大學新設日本文學系(其二)
-
周作人、張黃著,王升遠譯 中國的新思想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