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本書收錄並重新點校清末民初政治家張元奇先生的主要著作--《知稼軒詩》及《清外史》,由林伯謙教授及李卓穎教授導讀,可作為中國近代史、臺灣史研究的參考資料。
張元奇先生是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身處清朝與民國的時代轉折期,雖受傳統儒家教育,但並不墨守成規,於當時的政治界及教育界都有所建樹。他的詩作及他所記錄的歷史,不但反映了新舊交替、中西文化衝擊背景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更反映了一位士人在時代劇變時的價值取捨,以及在亂世中仍心懷百姓、竭盡所能實踐經世抱負的文人風骨。
張元奇先生是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身處清朝與民國的時代轉折期,雖受傳統儒家教育,但並不墨守成規,於當時的政治界及教育界都有所建樹。他的詩作及他所記錄的歷史,不但反映了新舊交替、中西文化衝擊背景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更反映了一位士人在時代劇變時的價值取捨,以及在亂世中仍心懷百姓、竭盡所能實踐經世抱負的文人風骨。
- 序 晚清民初中國讀書人/張勝先
- 序 風範長存——紀念曾祖父元奇公/張慶先
- 序 好人永生/張虹
- 序 晚清翰林張元奇游臺灣史跡/許明德
- 壯懷隨處須馳放——張元奇《知稼軒詩》與《清外史》/林伯謙
- 張元奇先生《清外史》導讀/李卓穎
-
知稼軒詩
-
叙/陳衍
-
知稼軒詩.序/張元奇
-
知稼軒詩續刻.序/張元奇
-
卷一《翰林集》起丙戌,訖壬寅
-
朝天嶺
-
五妃墓有序
-
海東弔鄭延平
-
由臺南至臺北道中雜詩
-
歲暮抵家寄周辛仲廣文
-
月洲
-
子禾師招集北淀,歸過龍樹院,分韻得月字
-
紀難篇有序
-
竺詒《聞妙香室詩稿》因沈舟失去
-
書《定山堂詩》後
-
冬夜讀書
-
花市
-
早秋,同潘耀如前輩閒步觀音院
-
題孫幼谷秋齋憶夢圖
-
北江舊廬圖為徐鞠人同年題
-
紀事十四首
-
舟過劉公島感賦
-
由半山亭至萬松關
-
聽水齋同弢庵丈夜坐
-
鳳池書院攬輝樓相傳有怪異,今歲主講,移居院中,命鹿、鴻二兒讀書樓下,久亦寂然
-
初試眼鏡
-
寶泉河觀荷花
-
王旭莊太守雨中約集十剎海酒肆
-
連雨次韻和覲瑜同年
-
廿二日游積水潭,尋李西涯讀書處不得,潭北有匯通祠,小邱盤陀,景益幽,不類城市,循隄而東,即淨業寺,其近寺前者又名淨業湖,是日集者十四人
-
萬柳堂和壁閒查聲山學士韻
-
肖韓有刺時詩,徵宇見而和之,往復駮辨,各抒其意,因叠前韻為解
-
再叠前韻答徵宇
-
和余晉珊前輩登烏石山鄰霄臺韻
-
除夕曾幼滄前輩招飲,用東坡三十九歲密州除夕韻
-
聞馮庵病,寄此奉訊
-
感逝和弢庵丈韻
-
叠前韻寄弢庵丈
-
七月十五夜,弢庵丈同又點泛月螺江,各有詩來,再叠前韻奉和
-
感事三叠前韻答覲瑜
-
晚登偕寒亭寄懷肖韓,時肖韓避疫居于麓
-
-
卷二《蘭臺集》起癸卯二月,訖乙巳九月
-
馬江與弢庵丈話別
-
寄詶林可三
-
步月訪熙民、松孫
-
送叔伊特科報罷南歸
-
自淀園歸,遇雨
-
炎暑不耐,憶鑑亭荷花,兼懷澹菴同年
-
題趙玠予敘樂園課子圖
-
《影梅庵憶語》題後
-
冒雨游積水潭,琴南特為作圖
-
題程子大太守貞林秋憶圖
-
重九日為鶴亭題水繪盦填詞圖
-
桂南屏太史以重九登高詩索和,次韻奉詶
-
和韻答肖韓
-
又點以病中雜詩寄示,感和
-
送陳士可歸武昌,兼寄叔伊
-
詒書太史招看崇效寺牡丹
-
送陳劍溪之官湖南
-
高嘯桐入都,出迪臣太守孤山補梅圖屬題
-
嘯桐復以迪臣影片相贈,感系一絕
-
喜足九至都賦示
-
嘯桐之官淛江,瀕行賦贈,並題林社
-
十一月初七日晨起,偕足九冒雪登陶然亭,扆丹率羣稚繼至,仲勉丈復送酒來,遂邀吉士、朗溪、熙民、松孫、芸溆、挺生、韻珊飲於龍樹院,作竟日之游
-
祁文恪師故宅,今為商部工萟局,與余居接衡宇,林木蒼蔚,相對輒愴然也
-
送濤園京兆提刑山右
-
課子圖為劉星黼禮部題
-
濤園將出都,復拜粵臬之命,次其留別韻為贈
-
劉益齋同年癸卯典試閩中,瀕行索詩,余戲以鼇峯院中多高材生,如能舉以弁首,當賦詩相賀。榜發,則前兩名皆余主講時所最賞拔者,為之狂喜,因循年月,益齋責逋益急,賦此以踐宿諾,並志佳話
-
為梁巨川同年題其尊人稚香先生詩卷
-
送周松孫出宰如臯二首
-
得松孫金陵書,備述後湖之樂郤寄
-
中夜不寐,憶昨得稺竺書,知組雲由粵病歸,甫抵家二日即歿,悽然有感
-
長歌贈周少樸同年
-
-
卷三《洞庭集》起丙午二月,訖丁未六月
-
留別老牆根舊宅
-
京漢鐵道車中雜詩
-
漢陽寄葉十一
-
大風夜泊岳陽樓下
-
湘江舟中遇雨
-
十四夜雨後見月,喜家人將至
-
次韻寄和稚愔栽花剪籘二首
-
魯子敬墓
-
送芝妹南歸
-
禱雨岳陽樓,歸不成寐,三更雨大作,喜而賦此
-
五日寄都下諸君
-
徘徊
-
苦熱,戲嘲家人
-
次韻和稚愔憂旱,並寄徵宇
-
奉詶朝鮮外部劉清嵐侍郎,並送其之長沙
-
小橋墓
-
徵宇自倫敦歸,句留里中數月,比至都,而余已來岳,承寄代書四十韻,率賦奉詶,兼柬稚愔
-
偕王伯屏太守、陶碧軒總戎、魯仲山、侯縉臣兩大令、汪小鐵參軍游君山有序
-
答王碩琴茂才
-
遙題平江小田杜工部墓
-
遲叔伊不至,以詩來次均郤寄
-
秋日雜詩
-
足九因病辭官歸里,相約由鐵道南下,買舟來岳一聚,至漢口後,僅以一書至,竟泝江而南矣。怊悵累日,用東坡〈東府雨中別子由〉韻,寄懷一首
-
奉檄移守常德,承郡人上書大府挽留,賦詩志媿並以留別
-
題呂仙亭
-
舟泊蘆林潭望月
-
舟至湘陰,大霧不得進,獨坐無侶,有懷同叔、松山,用東坡〈清遠舟中寄耘老〉均奉寄
-
賈太傅故宅
-
三汊磯寄舒耕娛別駕
-
舟行甚緩,覺近岸人家、林木皆有畫意
-
白魚磯有引
-
贈石生、笑了二道人
-
九女生,命名金鶚,並系以詩
-
句留長沙二十餘日,復歸岳陽。和前詩者多至百餘篇,登舟日,郡中諸老及各堂學生均送至江干,惘惘而別,漫成一首
-
臨資口以西,港汊曲折,舟行日數十里,三日抵大塘口,月色甚佳
-
魚口曉發
-
澹葊因叔伊不願內調,寄詩請為勸駕,次韻奉和並寄叔伊
-
花農前輩寄惠東龍山石刻、吳道子所作觀音畫象
-
客有問桃源事者,賦此答之
-
夜聞蛙聲,厭其喧聒
-
後圃桃花盛開,數日再至已落紅滿地矣,為之悵然
-
菊花石硯
-
雨後偶成
-
龍陽令劉仲咸宰慈利時,將生平所遭盡繪為圖,瀕行索題,漫成二絕歸之
-
移守錦州,留別蓬洲觀察
-
次均和吳子修學使贈別
-
別洞庭
-
-
卷四《遼東集》起丁未六月,訖戊申九月
-
榆關旅店題壁
-
奉帥檄,親赴各屬考察吏治,廖紫垣太守、王煥青大令、劉哲臣游戎同行
-
將至營盤,正東一山極肖閩之蓮花峯
-
石門寨道中
-
山阿忽聞書聲,知有村塾,煥青入門,畧與講授教育、筦理諸法,馬上賦此贈之
-
鐵背山
-
木奇
-
恭瞻永陵,並覆勘龍牆各處工程
-
韓農行
-
由鋼山嶺至鸎哥步,夜宿巡警分局,與紫垣、煥青、哲臣出門看山
-
小葦沙河冒雨至頭道崴子
-
渡雙岔河
-
輯安道中雜詩
-
老嶺觀日俄戰處
-
將至輯安,望高麗北道諸山
-
北夫餘永樂太王墓碑有引
-
天色沈陰,乘馬過麻綫溝大嶺,欣然有作
-
榆樹林阻雨
-
挂牌嶺以西,岸巒畧奇,至葡萄架嶺,復皆亂石矣
-
觀三道陽岔砟鑛
-
冒雨過藍盤嶺
-
曉發懷仁縣,復渡渾江
-
打虎村
-
錯草嶺
-
看雨
-
北風大作,行五十里至楊木川
-
將至安東,渡靉河,原野平衍,縱眺可喜,山行一月,幾不知世間有平地矣
-
由安東乘日本軍用汽車,經雞冠山、大房身嶺、福金嶺,兩日達瀋陽
-
哭葉十一侍御
-
觀日本四十聯隊軍旗記念會
-
蓋州
-
海神廟
-
由瓦房店至復州
-
盤山望月
-
車中望松杏二山
-
七里河逆旅戲作
-
義州大奉國寺觀古佛
-
大風過醫無閭
-
詠史二首
-
王揖唐參議以日本所刻《螢雪軒詩話》並軍刀為贈,賦此奉詶
-
墜馬自嘲
-
登龍首山
-
雷筱秋大令以《艾室詩草》見視,即題其後
-
和程譜荃太守
-
開原道中聞奉化鬍匪肆擾行旅,為之戒嚴
-
昌圖博王地局聞雷
-
車脫鎖行有序
-
綁票行
-
聞鬍匪精於槍法者能擊飛鳥
-
八面城
-
重九日渡遼河,遼源趙湘岑州牧來迎,聞鬍匪西竄,距河只十餘里。令湘岑先回,余留宿三江口,奉軍馬步隊先後與匪接仗,擊斃匪目四名,奪回所綁票馬永恩並馬匹車輛。匪向哈拉巴山遁去,哨官王增福陣亡
-
遼源道中
-
玻瓈山
-
臥虎屯
-
十三日宿固立本毛吐奉軍防營
-
達官店有蒙官包姓居此,以牛酪炒米餉客
-
夜宿滿漢營子,水劣,終夜無茶,殊不可耐
-
曉行
-
對月
-
邊昭
-
過開通縣有感
-
洮郡喜晤艾孫幼穀
-
幼穀蓄兩鶴,甚馴
-
靖安以北有七十七嶺,雲氣中常見城郭樓閣之狀,趙湘岑曾宰靖安,為余述其異
-
自邊昭至滿漢營子,過十八道沙崗
-
渡遼河至閆家崴子,回流映帶,林木蒼然,一洗絕漠荒寒景况
-
冤塚有序
-
夜宿三面船
-
輓筱圃學使
-
寄董季友
-
-
卷五《遼東續集》起戊申十二月,訖辛亥
-
嘯桐考取御史第一,被黜,弢庵、蘇堪、伯嚴、叔伊皆有詩。嘯桐病居申江,命其女君珈抄示,並索余詩,賦此寄之
-
題朱桂辛京卿短衣牧馬小影己酉
-
百苗圖為鄒迪人太守題
-
贈呂眉生
-
出威遠堡門,經吉林伊通州界,行十五里,始入西豐
-
神樹
-
西豐縣齋雨中,與書農同年夜話
-
掏鹿謠
-
晚宿雙橋
-
烏龍嶺
-
雷小秋大令迎余於梨樹河,並有詩以紀行役,奉和一首
-
十六夜宿老虎峪,風雪大作,曉起冒雪至岡乂嶺
-
過嶺風雪愈劇,如舟行大海中,一無所見,意有所觸,口占一首
-
東平道中
-
海龍孫芝齋太守鰥居將十年,衙署蕭然,不知其為官也
-
朝陽鎮
-
楊樹河
-
曉發三合堡,寒甚
-
孤家子與仲平、樵琴夜飲
-
石人行
-
和張蘭浦侍御韻,並送其回京
-
鄭子尹先生山樊爪雪圖,為鄒懷西觀察題
-
歲除日喜晤鄭蘇堪
-
和吳綬青都護留別長白山庚戌
-
寄江杏村侍御歸里
-
許儁人廳丞赴美國考察獄政,賦此為贈,兼柬伯琴法使
-
寄蘇堪天津
-
與弢菴丈別八年矣,感懷不已,奉寄一律,並以影片為贈
-
立夏前大雪感賦
-
讀報紙〈安重根末日記〉書後
-
哀馬有序
-
彗星
-
詶王爵三太守卜奎道中見懷
-
雨後二首
-
寄題蘇堪海藏樓,並送其還上海
-
春明記夢圖為程伯臧太守題
-
重陽後寄和潤夫前輩,中秋對月見懷
-
寄張孝侯
-
冬日雜述
-
次韻寄和澄齋學士初冬見憶,兼懷孟樂
-
鄭仲瑜前輩特喜余書,謂寸寸皆寶,去歲寄余律詩四首,因循未和。歲闌夜靜,檢讀贈什,賦此寄懷。視十年前晨夕相對,忍凍聯吟,蓋不勝今昔聚散之感矣
-
元旦大雪深逾尺,謝絕賓客獨坐,但默冀祥霙大沛,或疫癘之早消也辛亥
-
防疫二首
-
揖唐自歐美游歷歸,縱談時事,慨然成詠,即送其之吉林
-
正月三十日復大雪
-
聞俄人驅黑龍江沿邊華人出境
-
新鑄一刀一劍,各錫嘉名,並志以詩
-
赴吉林查勘火灾,江行偶述,示右工、仲平、體蘭、樵琴
-
舟中即事四首
-
旅吉鄉人招飲北山遠照亭
-
連日陰雨,聞新民府柳河復决
-
得福州家書九月十九日
-
不寐二首
-
解任赴大連灣養疴述懷
-
雪後携瀚才孫觀電氣游園
-
廿八夜又雪,枕上感作
-
樓望,懷吳伯琴法使
-
吳太夫人輓詩
-
正闇方伯自瀋陽來過談
-
同蔣枚生觀察赴旅順,登白玉山,觀日本表忠塔,並望二百零三高地戰迹
-
翌日同枚生觀戰勝陳列塲
-
答樵琴
-
夜讀稚愔詩集,愴然有述
-
病足自嘲
-
嚴覺之叅事居連時,蒙枉過,並以所作海上雜詩見示,賦此贈之
-
斥賣車馬殆盡
-
微醉
-
閩人來述鼇峯被燬狀,為之悵然,感賦寄弢庵、澹庵
-
夜坐
-
連日為人作書,盡數十紙
-
寄張今頗
-
喜黃止園大令來結鄰
-
輓鄭澹庵同年
-
-
卷六《津門集》起壬子正月,訖十月
-
連夕京城兵變,與弢丈、默園相對枯坐,倦極而臥,若不知焚掠之將及也。事過感賦
-
為默園題竹山小影
-
潘蓮巢焦山圖為袁珏生太史題
-
庭中海棠盛開,置酒其下,與弢庵丈、春榆前輩同賦
-
題何梅叟前輩養園圖
-
津門晤王嘯龍,以所和卟仙詩數十首見示,賦此為贈
-
贈軒舉,並題其鵝房山莊圖
-
夜坐
-
二十夜遲月
-
次夷千弟韻送其赴瀋
-
為陳獻丁題其蕭太夫人秋宵課子圖
-
津門新居樹下瞑坐
-
弢庵丈來津,留宿寓齋,回京有贈,次均奉詶
-
松禪師相江南春卷,為笏齋前輩題
-
閩事日急,書憤用前韻寄弢庵
-
寄懷默園
-
傳笏圖題呈笏齋前輩
-
司直以其尊人可莊先生所集十二辰圖屬題,分得申圖,感賦二絕
-
晨起
-
李文忠祠
-
詠蜻蜒
-
次韻答畏廬
-
叠前韻寄畏廬乞畫
-
買舟至小還槽量地,遇雨不果,復偕贊虞前輩,蓮峰、景溪、清如諸君,由軍糧城乘汽車回津
-
寄濤園
-
徐鞠人太保養疴青島,寄懷一首
-
送周熙民侍御再知霸州
-
題汪鈍翁先生南歸離亭寒色圖詠長卷
-
王煙客奉常臨倪元鎮雅宜山齋圖題,次圖中原均
-
次韻詶徐太保
-
-
卷七《南歸集》起壬子十一月,訖癸丑四月
-
過泰山下口占
-
車過鄒縣
-
滬上旅店雪夜
-
萬壽橋遇險幸免,感賦三首
-
雨夜病中寫懷
-
次韻和徵宇寄慰脫險
-
春盡,次弢庵丈送行韻寄懷
-
公署中有老榕,二百餘年物也;後院芭蕉數十本,已萎復生,雨後爭抽新葉,淨綠可愛。終日相對,嘅然成詠
-
榕城雜詩
-
馬江安平船中
-
-
卷八《孟莊集》起癸丑五月,訖甲寅八月
-
津廬庭樹蔚然可愛,感賦
-
仲瑜來書,有「洪塘水長,輕舟往來,偶觸吟情,輒思嚴公重莅」語,感成四絕寄答
-
入都小住旬日,嚴幾道招飲,以疾未赴,回津作此寄之
-
中秋月蝕
-
《石遺室詩話》謂吾鄉詩人多在會城西南鄉,以余曾館陶江葉氏,次余詩於損軒後,固未知余亦為西鄉人也。賦此寄石遺
-
雪後野步
-
足九弟宰龍溪有政聲,賦此寄贈
-
寒夜獨酌
-
歲莫雜詠
-
小除日追憶
-
鹿子歲除回津,旬日復行,夜半辭赴車站,獨坐成詠
-
又點過津,論詩竟日,即赴都門,賦此奉寄
-
附錄〈柳絲聯句〉
-
口占送許汲侯歸杭州
-
題林健齋前輩登岱圖
-
次韻答石遺
-
貞孝張仲仙女士輓詞
-
西山永慕圖為曾伯厚同年題
-
寄嘿園廣西
-
庭中花木盛開放歌
-
同潮才孫赴小還槽觀農事
-
雨後見月
-
-
卷九《試院唱酬集》甲寅八月
-
奉委充知事試驗主試甄錄,試初蕆,述懷呈少樸院長
-
沈觀院長閱定試卷,成五古一篇,見示敬和
-
涼夜和沈觀院長并次元韻
-
沈觀院長和詩,有蜩甲枯桑之感,再次前韻奉答
-
沈觀院長感念昔游,三次前韻奉和
-
次韻和沈觀
-
蕭龍友襄校和倫韻見示,四叠奉酬
-
再和奇字韻答沈觀,並訊眾異
-
師愚監試倒叠倫字韻見贈,敬和
-
眾異病起來詩,次韻奉和
-
將撤闈,雨後感賦,呈沈觀院長,并同事諸公
-
次韻和沈觀院長試畢留別
-
-
卷十《遼東後集》起甲寅九月,訖乙卯九月
-
東海相國以亡友俞雪岑先生詩稿見示,敬題二首
-
晉安耆年會圖為畏廬題
-
重九日宿山海關
-
寄懷銓敘局同事諸公
-
喜晤今頗將軍有贈
-
小河沿詠豳池館晚望
-
和三六橋都護見贈
-
日本河西健次博士以所藏文文山詩索題
-
王湘綺館長兩辱惠書,聞已還湘,賦此寄贈
-
舊厯除日感賦
-
寄平齋道尹
-
宜園行
-
題張今頗上將軍詩意圖絕句十二首有引
-
東風一首
-
夜夢稺愔,枕上賦此四月十三
-
暑夜納涼
-
雨夜
-
霪雨兼旬,大凌河、柳河同時漫溢,遼西諸縣被灾尤重,籌賑發帑,夜不成寐,賦此自責
-
偶作
-
又點在都寄詩奉懷,並云將出為縣知事,次韻答和
-
送今頗上將軍移節武昌
-
擬古樂府
-
公無渡河
-
將進酒
-
猛虎行
-
獨漉篇
-
枯魚過河泣
-
羽林行
-
烏夜啼
-
-
卷十一《榆園集》起乙卯九月,訖戊午十二月
-
病中樓居述事
-
題鞠人相國弢園圖
-
寄艾傭清苑
-
鄉人書來,備述西嶺墓樹之盛,因以感賦
-
為詠雅女兒講《史記.夏紀》,並示以詩
-
題張今頗上將君山獨立圖
-
沅叔肅政史招飲勺園,值園花盛開,數日再過則落英滿地矣,感賦寄沅叔
-
金息侯母錢太夫人七十壽詩
-
詶黃秋岳
-
題張今頗獨立君山看洞庭第二圖
-
中央公園與徵宇、默園茗談
-
艾傭每得詩必抄示,近詩格愈蒼,貧亦殊甚,賦此贈之
-
榆園十首
-
園坐
-
次韻和熙民肅政過榆園有贈
-
謁侍東海相國,論詩竟日,承贈長篇,推獎逾分,賦此奉詶
-
聞蟬
-
夜坐偶成
-
園後有小廟祀老、莊周、尹喜,仍存之
-
種竹初活,雨後新綠可愛
-
大雨不止,夜中夢醒戲詠
-
寄徐相國輝縣
-
約匏庵前輩、徵宇、熙民同游西山,徵宇不果行,作此寄之
-
由龍泉庵至香界寺寶珠洞,歸過大悲寺,夜宿龍泉庵中,與匏庵、熙民同賦
-
初七日游天太山慈善寺,復返翠微,厯訪獅子窩、秘魔厓、靈光寺、三山庵諸勝
-
龍泉庵聽泉
-
與匏庵、熙民夜話
-
初八日晨起和匏庵韵
-
謝客二首
-
與鞠人相國談西山紅葉,相國謂紅葉不如黃葉,所言具有至理,因成此詩
-
海城欒佩石官吉林高等檢察廳長,與雷筱秋善,因以知余,入都枉過,並有贈什,賦此奉詶
-
泊園席上,樊山前輩謂余昔年劾某貝子事,曾有詩紀之,感贈寄樊山索和
-
題六橋都護朔漠尋碑圖
-
贈沈雁南,並題其《詩癭集》
-
方白蓮寫意蓮花,為郭聞平題
-
連日風雪,雪霽入都,知弢庵、樊山、匏庵、熙民互有唱和,匏庵感念昔游,復用前韻索和,因次韻奉詶,並寄弢庵、樊山、熙民
-
樊山前輩用前韻見寄,頗及遼事,叠韻奉和,兼呈弢齋相國
-
樊山前輩以十四夜月下詩索和,次韻奉答
-
驎兒病數日,醫藥雜投,已瀕於危,感賦
-
丙辰除夕
-
園中聞鳥語,欣然有作
-
次韻和幾道
-
驎子殤七日矣,夜坐愴念
-
廠甸
-
弢庵太保世丈七十賜壽,賦詩為祝
-
黃石孫太守不見十九年矣,來津過訪,悲喜交集,約其入都小住不果,作此送之
-
葛百舉表姪流寓鄭州,寄贈洛陽牡丹數本,時園中羣花正盛開也
-
鞠人相國移家津門,感賦寄呈
-
教詠雅奕感作
-
笏齋歸虞山兩月矣,雨後寄懷
-
艾傭詩來,以不出為疑,賦此答之
-
五月廿一日由京乘火車,冒險來津有述
-
廿四日聞兩軍在京城巷戰
-
戰後入都,值久雨,柬匏庵、熙民
-
六月十二夜,月色甚佳,詠雅、金璈二女各舉唐人詩句之有月字者,爭先背誦至數十句。余正倚樓乘涼,於其記憶稍鈍時,間掇僻句足之
-
晚凉
-
七月初二日,同善航夫人挈諸女游頤和園,和女雅韻
-
附詠雅作
-
過柯鳳孫同年有贈
-
篝鐙紡讀圖為周養庵中將題
-
同善航游三貝子花園
-
自笑二首
-
孟莊河决,樓望感賦
-
題明陳醴原宮詹像
-
濤園來京兼旬,即歸滬上,賦此奉寄,並祝六十初度
-
水退歸孟莊
-
冬日園居雜詩
-
憶福州家中蠟梅
-
冒鶴亭以和謝康樂永嘉山水諸詩見示,奉題一首
-
以松花江白魚餉樊山前輩,辱報佳章,即賦奉詶
-
人日寄石遺戊午
-
方解吾書來久不報,岳州新有戰事,感賦奉寄
-
和樊山〈元夜無月〉次韻
-
再和樊山〈詩甫就而月出〉次韵
-
題俞彥文之母傅太夫人《桑青梨白》詩卷
-
承光殿玉佛讚
-
雨中過金鼇玉蝀
-
東海相國招同王晉卿、柯鳳孫、馬通伯、秦宥橫、趙湘帆、吳辟疆飲于弢園,各有贈詩,奉詶一首
-
題東海相國水竹邨圖
-
高子晉寄詩為壽,奉答一首
-
傷逝有序
-
津樓暑夜漫詠
-
次韵答王耕木道尹〈度山海關寄贈〉
-
戒壇松歌
-
山中聞鶯
-
千佛閣晚眺
-
羅㬋嶺
-
岫雲寺
-
銀杏
-
妙嚴公主拜甎
-
姚少師靜室
-
三貝子花園同諸君觀荷
-
大雨竟日,口占柬芝南
-
孫師鄭〈鄭齋感逝詩〉題詞
-
重九後三日獨游陶然亭
-
題卓本愚所著《蒙古鑑》
-
皞農同年九月廿八日壽辰,今年七十,不願人以文為壽,余但記述往事,作一詩祝之
-
輓梁巨川同年
-
題洪《梅譜》
-
十一月初八,夜夢中得「埽除」、「殘葉」二句,醒足成之
-
以關東山雞、松花江白魚餉沈觀,辱惠佳篇,次韻奉詶
-
樊山前輩惠詩謝贈山雞白魚,奉和
-
題劉健之清湘藥帳圖
-
榆園雪後寄懷熙民、道尹
-
尼山石蕉葉硯
-
-
-
清外史
-
例言
-
序言
-
辨佛庫論之誣附原文
-
滿世系考
-
滿、金同源之證
-
藉端起衅
-
蠶食之漸附圖說
-
九國合攻
-
朝儀不講
-
蕭牆禍
-
子弟兵
-
三勛臣事略
-
佟氏多才
-
范文程
-
論順治一世
-
漢奸之多附二臣表
-
滿臣之貪
-
馮銓
-
金之俊
-
降臣無恥
-
湯若望
-
圖賴之戇
-
清語官職
-
記楊雍建事
-
李霨、王熙父子
-
論索尼
-
論圖海
-
李雯
-
張宸
-
蛤庵禪師
-
陳名夏
-
譚泰
-
論康熙二世
-
十三衙門
-
書高士奇、勵杜訥事
-
包衣
-
記中書前後貴賤之不同
-
隨任應試
-
十可怪
-
會議張拳
-
鴻詞科名錄第一次
-
皇帝捉刀之疑問
-
明史公札式
-
記內閣制
-
記翰林之不足貴
-
徐氏兄弟
-
索額圖
-
請削門生籍
-
衙門
-
鰲拜
-
明珠附錄郭琇疏
-
貪風之盛
-
九學哭廟
-
坐班酣睡
-
書呂留良事附〈論《南雷文案》〉
-
堂子淫祀
-
鰣魚貢
-
魚壳
-
財神舁入文廟
-
文字之獄:莊廷鑨、方孝標、戴名世、查嗣庭、陸生柟、陳鵬年、李紱及李任渶等八人、韋玉振、程明禋、方國泰、徐述夔
-
論雍正三世
-
懲幕友
-
飭部吏
-
禁部費
-
誡外省書吏
-
孫嘉淦之胆
-
強項令
-
兄弟鬩牆
-
翁氏兩孝子
-
巡撫裁縫幷坐見客
-
聖德神功碑文
-
大內密封匣
-
軍機處
-
記年羹堯事
-
高其倬柔奸
-
隆科多之無法
-
兎死狗烹
-
李紱之崛強到底
-
符命
-
不通之御史
-
記江南清查事
-
圓明園軍機直班文兩比
-
蕭永藻之伴食
-
錢粮加耗之虐政
-
兩巧宦
-
記李不器事
-
鳳鳥至
-
布蘭泰
-
汗阿哥
-
苛稅擾民
-
喜怒不定
-
張廷玉之不知兵
-
論乾隆四世
-
捐輸粃政
-
庶吉士不列京察
-
朋黨
-
南華九老
-
偽奏稿案
-
兩淮鹽引案
-
宰官須用讀書人
-
內監讀書之應革
-
記楊灝
-
記蔣洲
-
長春居士
-
記三班九老遊宴香山事
-
記汪承捐復事
-
諭暹羅檄
-
書倪宏文賒欠英商貨銀事
-
記武大令事
-
甘肅米捐案
-
記尹嘉銓事
-
記祖孫兩舉千叟宴事
-
記楊應琚之死
-
記張廣泗、訥親之死
-
記福康安
-
富勒渾
-
滿書
-
書阮元事
-
記君臣戲謔
-
沈德潛之身後
-
記錢侍御事
-
西峯寺案
-
十全武功
-
于敏中
-
和珅之橫
-
內禪
-
論嘉慶五世
-
記和珅之死
-
井西盲左
-
實錄錯寫
-
知縣不准加銜
-
記馬蹏岡之役
-
山陽冤獄
-
閩藩司冤獄
-
百齡
-
記吳熊光奏對事
-
記劉巡檢事
-
阿哥殺賊
-
書泰安徐文誥疑獄
-
記楊懌曾召對事
-
論道光六世
-
錢冥官
-
書周天爵事
-
門丁之害
-
腰輿
-
二楊之遇合
-
論滿人之害滿
-
書英吉利交涉緣起
-
書三總兵同日死事
-
記吳淞陷落
-
書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死事
-
辛丑廣州紀事詩
-
記州縣陋規
-
紀曉嵐之片語回天
-
論咸豐七世
-
侍游御園記
-
戊午順天鄉試案
-
書李續賓三河死事
-
書何桂珍死事
-
書呂賢基、趙景賢死事
-
書邵懿辰、劉蕃死事
-
記美國借欵事
-
記肅順事
-
葉名琛之朽骨
-
勝保之醜史附〈捻亂統兵大臣表〉
-
論同治八世
-
節錄吳廷棟〈疏〉
-
英人威妥瑪長友詩
-
薛福成書官、胡交驩事
-
記清廷諡法
-
日本人安積信論詩
-
書僧格林沁死事
-
胡林翼名言
-
總理衙門雅集啟
-
赫德九說
-
郢中九老
-
天津教案紀事詩並序
-
論光緒九世
-
同光樞臣之消長
-
郭嵩燾使英
-
孫毓汶之負恩
-
論近代閩督
-
王之春使俄
-
戊戌變政
-
溥㑺之立
-
東南半壁
-
懲辦禍首
-
徐、許、袁三君子奏稿
-
徐承煜殺父駭聞
-
李鴻章之發軔
-
李鴻章之殺降
-
李鴻章之極盛
-
李鴻章之末路
-
李鴻章之論定附〈李在北洋所設海陸軍及商務學務表〉
-
記恩壽事
-
臺諫三霖
-
寇太監述聞
-
繼昌醜史
-
論宣統十世
-
載洵壯遊
-
宣統時代之市場
-
榮祿營窟
-
摘錄考察憲政大臣于式枚摺本
-
張之洞身後論
-
記端方
-
請託之盛
-
沒字碑之多
-
請安之怪相
-
大人之怪稱
-
翎辮之醜態
-
鳴鑼之惡聲
-
喝道之淫威
-
典禮:諦祭、郊祀、飲至、議禮
-
樂章:雩祭、謁陵
-
度支附〈光緒十七年各海關總數表〉、〈十六年各省丁稅釐金表〉、〈宣統三年各海關總數表〉、〈各項歲入抵押外債一覽表〉
-
兵制:八旗兵、養育兵、駐防兵、綠營兵、虛粮、湘楚軍、淮軍、常勝軍
-
宗教
-
食貨:錢法、鈔幣附〈世界各國行用金幣表〉、沙蓬米、鹽〈最近鹽斤加價表〉、絲〈歐洲及小亞細亞絲產出數表〉、茶、紡織、礦〈滿洲金礦表〉、牧畜
-
法律 附〈民事案件訟費表〉
-
河渠:朱之錫、靳輔、張鴻翮、陳鵬年、齊蘇勒、嵇曾筠、裘日修
-
朝鮮之役
-
靖海之役
-
臺灣之役
-
準部之役
-
青海之役
-
西南夷之役
-
大小兩金川之役
-
回部之役
-
西域之役
-
安南之役
-
緬甸之役
-
新疆之役
-
西藏之役附〈三藏防務表〉
-
金田之役附〈咸、同、太平年表〉
-
義和團之役
-
革命之役
-
中英之役
-
同盟軍之役
-
中俄之役
-
中法之役
-
中東之役
-
中俄密約之役
-
記蒙古土風二十四事
-
記漠南北事二則
-
- 附錄一 會試硃卷
- 附錄二 原任奉天巡按使張君墓誌銘
- 附錄三 張元奇年表
- 附錄四 我和《知稼軒詩》的二三事/林賢光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62696325/89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