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圖解中醫(中藥篇)

出版日期
2018/08/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8846645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沒有學不會的中醫,只有講不清的中醫。不是中醫多麼深奧難懂,而是表達得還不夠通透。
本書採用圖解的形式,在概述了中藥的來源、中藥學發展史、中藥的採集和炮製之後,詳細地介紹了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應用、具有代表性的十八類中藥和三十四個中藥之最。為喜愛中醫、想探究中醫奧妙的你,提供了全新的閱讀和學習體驗。
  • 帶你了解中藥
    • 甚麼是中藥
    • 中藥來源
      • 植物藥.動物藥
      • 礦物藥
    • 中藥學的發展演進
    • 中藥發展史
      • 原始時期
      • 夏商時期
      • 西周時期
      • 秦漢時期
      • 兩晉南北朝時期
      • 隋唐時期
      • 宋金元時期
      • 明代
      • 清代
  • 中藥的採集與保存
    • 中藥的採集
      • 植物類藥採集原則
      • 動物類藥採集原則
    • 中藥的保存
      • 影響中藥質量的自然因素
      • 果實、種子、芳香性藥物的保存
      • 動物、礦物、劇毒藥物的保存
      • 中藥變質
  • 中藥的炮製
    • 甚麼是中藥的炮製
    • 炮製的目的
      • 純淨藥材,分揀藥物
      • 切製飲片,便於調劑製劑
      • 乾燥藥材,利於貯藏
      • 矯味、矯臭,便於服用
      • 減低毒副作用
      • 增強藥物功能,提高藥效
      • 改變藥物性能
      • 引導歸經,便於定向用藥
    • 炮製的方法
      • 修治
      • 水製
      • 火製—炒
      • 火製—炙、燙
      • 火製—煅、煨
      • 水火共製
      • 其他方法
  • 中藥的藥性
    • 中藥的四氣五味
      • 何謂氣,何謂味
      • 四氣
      • 四氣—寒涼
      • 四氣—溫熱
      • 第五氣—平
      • 五味
      • 五味—辛
      • 五味—甘
      • 五味—酸
      • 五味—苦
      • 五味—鹹
      • 五味—淡、澀
    • 中藥的升降浮沉
      • 升降浮沉
      • 升降浮沉—兩大趨向
      • 升降、浮沉—升浮
      • 升降、浮沉—沉降
      • 升降浮沉與性味、質地的關係
    • 藥性歸經
      • 甚麼是藥性歸經
      • 歸經理論的發展歷程
      • 歸經的範圍
      • 性味歸經
      • 性味歸經—詳說
      • 性味歸經—禁忌
      • 功能主治歸經
      • 選擇性歸經
      • 經絡選藥歸經
      • 臟腑經絡傳變選藥歸經
    • 中藥的毒性
      • 中藥學中「毒」的含義
      • 有毒與無毒
      • 引起中藥中毒的原因
      • 毒性與副作用
      • 常見有毒藥物
  • 中藥的應用
    • 中藥的配伍
      • 何謂配伍
    • 中藥的七情
      • 何謂七情
      • 單行
      • 相須
      • 相使
      • 相畏、相殺
      • 相惡
      • 相反
    • 中藥的用藥禁忌
      • 配伍禁忌—十八反
      • 配伍禁忌—十九畏
      • 證候禁忌
      • 妊娠禁忌
      • 服藥的飲食禁忌
    • 中藥的劑量
      • 何謂中藥的劑量
      • 與用藥劑量相關的三要素
      • 現代臨床處方的一般用量
    • 中藥的服用法
      • 甚麼是中藥的服用法
      • 內服法
      • 湯劑煎煮法—煎藥用具、用水
      • 湯劑煎煮法—煎藥火候
      • 湯劑煎煮法—煎藥方法1
      • 湯劑煎煮法—煎藥方法2
      • 湯劑煎煮法—煎藥方法3
      • 湯劑煎煮法—煎藥方法4
      • 湯劑服法—服藥劑量
      • 湯劑服法—服藥時間
      • 湯劑服法—服藥的冷熱
      • 其他劑型的服法
    • 附:中藥命名
      • 命名規律
      • 命名規律舉例
    • 附:古代兩大中藥分類法
      • 自然屬性分類法與功能分類法
      • 自然屬性分類法
      • 功能分類法
  • 藥物分說
    • 解表藥
      • 辛溫解表藥
      • 辛涼解表藥
    • 清熱藥
      • 清熱瀉火藥
      • 清熱燥濕藥
      • 清熱解毒藥
      • 清熱涼血藥
      • 清虛熱藥
    • 瀉下藥
      • 攻下藥
      • 潤下藥
      • 峻下逐水藥
    • 祛風濕藥
      • 祛風濕散寒藥
      • 祛風濕清熱藥
      • 祛風濕強筋骨藥
    • 化濕藥
    • 利水滲濕藥
      • 利水消腫藥
      • 利尿通淋藥
      • 利濕退黃藥
    • 溫裡藥
    • 理氣藥
    • 消食藥
    • 驅蟲藥
    • 止血藥
      • 涼血止血藥
      • 化瘀止血藥
      • 收斂止血藥
      • 溫經止血藥
    • 活血化瘀藥
      • 活血止痛藥
      • 活血調經藥
      • 活血療傷藥
      • 破血消癥藥
    • 化痰止咳平喘藥
      • 溫化寒痰藥
      • 清化熱痰藥
      • 止咳平喘藥
    • 安神藥
      • 重鎮安神藥
      • 養心安神藥
    • 平肝息風藥
      • 平抑肝陽藥
      • 息風止痙藥
    • 開竅藥
    • 補虛藥
      • 補氣藥
      • 補陽藥
      • 補血藥
      • 補陰藥
    • 收澀藥
  • 中藥之最
    • 中藥之最
      • 發汗之最—麻黃
      • 清熱之最—石膏
      • 瀉火之最—黃連
      • 涼血之最—犀角
      • 開竅之最—麝香
      • 補氣之最—人蔘
      • 補陽之最—鹿茸
      • 溫裡之最—附子
      • 退黃之最—茵陳
      • 安神之最—酸棗仁
      • 驅蟲之最—使君子
      • 芳香化濕之最—藿香
      • 利水滲濕之最—茯苓
      • 降氣之最—沉香
      • 止血之最—三七
      • 補陰之最—女貞子
      • 理氣之最—枳實
      • 疏肝之最—鬱金
      • 活血之最—丹蔘
      • 補血之最—當歸
      • 補脾之最—山藥
      • 清痰之最—貝母
      • 祛風之最—獨活
      • 止咳之最—杏仁
      • 清熱解毒之最—金銀花
      • 潤下之最—鬱李仁
      • 湧吐之最—藜蘆
      • 止痛之最—延胡索
      • 生津之最—石斛
      • 溫痰之最—半夏
      • 平肝之最—羚羊角
      • 辛涼之最—薄荷
      • 峻下之最—巴豆
      • 最毒的中藥—砒霜
  • 後記
  • 出版地 香港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