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好卡路里,壞卡路里:醫師、營養專家、生酮高手都在研究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的驚人真相!
碰觸真相不輕鬆,
真心想了解的人必看!
100年來最精采、最重要的飲食、減重科學證據,
你一定要知道的營養抹黑、逃罪大亂鬥!
★不論你吃的是生酮、原始人、地中海飲食,還是低脂蔬食、低GI飲食或在執行斷食……都應該要知道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採訪600位醫生、學者、官員,收集大量實驗證據,並指明證據來源,以及它被專家、政策如何解讀、如何使用、忽略或扭曲,整整寫了4年才完成!
飲食方針180度大轉彎,
造成近40年的健康災難!
早在一百多年前,大胖子班廷整整26年再拚命運動、如何少吃節食都瘦不下來,反而還更胖,後來在執行哈維醫師開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菜單後,奇蹟似的減掉22公斤,感到前所未有的健康。他把這個經驗寫成小手冊《胖子手札──給大眾的話》出版,不只成為了史上第一本減重飲食暢銷書,還形成班廷學說,影響之後整整一世紀的減重飲食方針。
在那個時候,大家都知道:過多的澱粉飲食和糖是導致肥胖和疾病的凶手。
不過,後來醫療保健圈圈出現了一個恐怖的180度大轉彎,人們開始被教育: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凶手;果糖是好糖;吃馬鈴薯、米食和義大利麵可以減重;少吃多動才會瘦!
結果,我們成了史上最肥胖的一代人,許多威脅生命的慢性文明病伴隨而來──造成了近40年的全球健康災難!
多吃少動不是肥胖的原因,
文明病大爆發的凶手不一定是飽和脂肪!
★心臟病流行最嚴重的幾十年裡,吃植物油的人增加2倍,吃動物脂肪的人卻減少了。
★丹麥哥本哈根城區的脂肪攝取量少了50%,乳癌發生率卻是鄉村的4倍。
★日本醫生建議病人提高膽固醇,因為低膽固醇濃度與出血性中風有關!
★相撲選手用來養胖自己的,就是吃極低脂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
★2000名女性吃低卡飲食加運動,8年平均只瘦1000克,腰圍還增加了──代表內臟脂肪增加!
★膽固醇不是心臟病的最佳預測因子,高三酸甘油脂更具指標性。
★飲食中的脂肪愈少、碳水化合物愈多,低密度脂蛋白就愈小、愈稠密,愈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比起任何脂肪,膽固醇受到碳水化合物的影響更多。
★胰島素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症或使之惡化,會增加胰島素分泌的東西都容易增加心臟病風險。
★最有致癌作用的脂肪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幾乎不會──除非和多元不飽和脂肪一起吃。
★腫瘤組織(乳癌)比健康組織有更多「胰島素受器」,更容易受到胰島素的影響。
★飲食中果糖愈多,之後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愈高,而果糖只經過肝臟代謝,升糖指數無法辨識。
★果糖比較葡萄糖更容易提高血壓。
★維生缺乏素可能是吃精製碳水化合物和糖而消耗維生素所致,不一定是吃肉導致缺維生素。
其實,肥胖是脂肪堆積作用的失調,不是因為過多熱量;吃太多和不愛活動,是這種失調導致的結果──久坐不動或吃很多,是因為循環中的脂肪一直進到脂肪組織,而不是被當燃料使用──燃料不夠,身體自然會要你多吃少動。在這當中,碳水化合物是讓身體發出這個指令的關鍵,它會造成一連串荷爾蒙變動,讓脂肪進入脂肪組織囤積下來,而不是使脂肪組織釋出脂肪來做燃料。
更令人擔心的是,一旦精製碳水化合物被添加到飲食裡,就容易導致各種慢性疾病,不論你的飲食裡充滿再多必需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脂肪酸,都一樣!
既然攝取澱粉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有這麼大的健康疑慮,為什麼主流觀點都只顧著妖魔化脂肪呢?顛覆全球、影響每個人,並以一連串廣泛全面而精密的調查研究為科學基礎,《好卡路里,壞卡路里》帶你「突破盲腸」。
本書特色
★ 挑戰營養學歷史的偉大鉅作
揭露營養學界在四、五十年前大轉彎(從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到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來龍去臘,以及當中的偏見、執念、抹黑和逃罪手段,導致有待商榷的健康概念變為真理,進而造成愈來愈多現代慢性病和肥胖患者。本書做為領頭羊,劃時代的對這個飲食轉變提出質疑、問題,才有近十、二十年來更多對低醣、生酮、原始飲食等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歷經近20年心血的深入調查
自美國農業部膳食指南公佈後,美國人肥胖率的暴增(從1980年的15%至2000年的35%)的現象,引起了陶布斯的注意與質疑,於是開始了他一連串的調查(也許近20年),只不過直到2001年他的一篇報導受到媒體注目後,陶布斯才開始有將此著述成書的計畫,更專心、投入採訪、蒐集資料,在4年間專訪了600位醫生、學者、官員並寫成這本書。
★充滿邏輯性又誠心誠意的專業剖析
本書出自一位邏輯、分析、歸納能力極強的哈佛和史丹佛高材生,他還是《發現》、《科學》、《紐約時報》等權威媒體的專欄作家,更是第一位獲得三次美國科學作家協會「科學社會新聞獎」的記者,對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症與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關係有非常精闢、詳盡的見解和說明。
沒有這本書,
就不可能有現在的低醣、生酮研究!
真心想了解的人必看!
100年來最精采、最重要的飲食、減重科學證據,
你一定要知道的營養抹黑、逃罪大亂鬥!
★不論你吃的是生酮、原始人、地中海飲食,還是低脂蔬食、低GI飲食或在執行斷食……都應該要知道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採訪600位醫生、學者、官員,收集大量實驗證據,並指明證據來源,以及它被專家、政策如何解讀、如何使用、忽略或扭曲,整整寫了4年才完成!
飲食方針180度大轉彎,
造成近40年的健康災難!
早在一百多年前,大胖子班廷整整26年再拚命運動、如何少吃節食都瘦不下來,反而還更胖,後來在執行哈維醫師開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菜單後,奇蹟似的減掉22公斤,感到前所未有的健康。他把這個經驗寫成小手冊《胖子手札──給大眾的話》出版,不只成為了史上第一本減重飲食暢銷書,還形成班廷學說,影響之後整整一世紀的減重飲食方針。
在那個時候,大家都知道:過多的澱粉飲食和糖是導致肥胖和疾病的凶手。
不過,後來醫療保健圈圈出現了一個恐怖的180度大轉彎,人們開始被教育: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凶手;果糖是好糖;吃馬鈴薯、米食和義大利麵可以減重;少吃多動才會瘦!
結果,我們成了史上最肥胖的一代人,許多威脅生命的慢性文明病伴隨而來──造成了近40年的全球健康災難!
多吃少動不是肥胖的原因,
文明病大爆發的凶手不一定是飽和脂肪!
★心臟病流行最嚴重的幾十年裡,吃植物油的人增加2倍,吃動物脂肪的人卻減少了。
★丹麥哥本哈根城區的脂肪攝取量少了50%,乳癌發生率卻是鄉村的4倍。
★日本醫生建議病人提高膽固醇,因為低膽固醇濃度與出血性中風有關!
★相撲選手用來養胖自己的,就是吃極低脂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
★2000名女性吃低卡飲食加運動,8年平均只瘦1000克,腰圍還增加了──代表內臟脂肪增加!
★膽固醇不是心臟病的最佳預測因子,高三酸甘油脂更具指標性。
★飲食中的脂肪愈少、碳水化合物愈多,低密度脂蛋白就愈小、愈稠密,愈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比起任何脂肪,膽固醇受到碳水化合物的影響更多。
★胰島素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症或使之惡化,會增加胰島素分泌的東西都容易增加心臟病風險。
★最有致癌作用的脂肪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幾乎不會──除非和多元不飽和脂肪一起吃。
★腫瘤組織(乳癌)比健康組織有更多「胰島素受器」,更容易受到胰島素的影響。
★飲食中果糖愈多,之後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愈高,而果糖只經過肝臟代謝,升糖指數無法辨識。
★果糖比較葡萄糖更容易提高血壓。
★維生缺乏素可能是吃精製碳水化合物和糖而消耗維生素所致,不一定是吃肉導致缺維生素。
其實,肥胖是脂肪堆積作用的失調,不是因為過多熱量;吃太多和不愛活動,是這種失調導致的結果──久坐不動或吃很多,是因為循環中的脂肪一直進到脂肪組織,而不是被當燃料使用──燃料不夠,身體自然會要你多吃少動。在這當中,碳水化合物是讓身體發出這個指令的關鍵,它會造成一連串荷爾蒙變動,讓脂肪進入脂肪組織囤積下來,而不是使脂肪組織釋出脂肪來做燃料。
更令人擔心的是,一旦精製碳水化合物被添加到飲食裡,就容易導致各種慢性疾病,不論你的飲食裡充滿再多必需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脂肪酸,都一樣!
既然攝取澱粉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有這麼大的健康疑慮,為什麼主流觀點都只顧著妖魔化脂肪呢?顛覆全球、影響每個人,並以一連串廣泛全面而精密的調查研究為科學基礎,《好卡路里,壞卡路里》帶你「突破盲腸」。
本書特色
★ 挑戰營養學歷史的偉大鉅作
揭露營養學界在四、五十年前大轉彎(從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到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來龍去臘,以及當中的偏見、執念、抹黑和逃罪手段,導致有待商榷的健康概念變為真理,進而造成愈來愈多現代慢性病和肥胖患者。本書做為領頭羊,劃時代的對這個飲食轉變提出質疑、問題,才有近十、二十年來更多對低醣、生酮、原始飲食等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歷經近20年心血的深入調查
自美國農業部膳食指南公佈後,美國人肥胖率的暴增(從1980年的15%至2000年的35%)的現象,引起了陶布斯的注意與質疑,於是開始了他一連串的調查(也許近20年),只不過直到2001年他的一篇報導受到媒體注目後,陶布斯才開始有將此著述成書的計畫,更專心、投入採訪、蒐集資料,在4年間專訪了600位醫生、學者、官員並寫成這本書。
★充滿邏輯性又誠心誠意的專業剖析
本書出自一位邏輯、分析、歸納能力極強的哈佛和史丹佛高材生,他還是《發現》、《科學》、《紐約時報》等權威媒體的專欄作家,更是第一位獲得三次美國科學作家協會「科學社會新聞獎」的記者,對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症與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關係有非常精闢、詳盡的見解和說明。
沒有這本書,
就不可能有現在的低醣、生酮研究!
-
推薦
-
國內好評
-
國外強推
-
- 序言 飲食方針的180度大轉彎
-
Part 1 脂肪與膽固醇真的有罪嗎?
-
Chapter 1 艾森豪總統低脂飲食失敗 禁不起考驗的飲食—心臟假說
-
低脂飲食沒能降低艾森豪的膽固醇
-
「脂肪-心臟」假說的2大神話
-
醫療惡棍膽固醇!?
-
脂肪假說的最大功臣—安瑟.凱斯
-
-
Chapter 2 將脂肪視為不必要之惡 以選擇性偏見扼殺反對意見
-
選擇性偏見
-
流行病學資料的普遍問題
-
-
Chapter 3 創造出來的健康殺手 假說如何變成真理?
-
肉食漸成道德議題
-
企業教育醫生
-
促成《美國飲食目標》背後的偏見
-
早就傾斜的《美國農業部膳食指南》
-
營養背後的金錢戰爭
-
令人困惑的不一致性
-
解決爭議的2大「希望」
-
-
Chapter 4 力倡降膽固醇讓少數人受惠? 一廂情願的科學
-
矛盾實驗促成的官方建議
-
一廂情願的科學—羅斯學說
-
科學給我們的考驗
-
再看脂肪、膽固醇、心臟病
-
-
-
Part 2 營養翹翹板失控傾斜碳水化合物
-
Chapter 5 文明病爆發 現代飲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
營養變遷
-
文明病的出現
-
可怕的麵粉和糖
-
精製澱粉如何造成疾病?
-
-
Chapter 6 人類營養最慘烈的變遷 與精製澱粉同時興起的糖尿病
-
糖尿病的蔓延
-
當代糖尿病學大師怎麼說?
-
打槍大師的眾多報告
-
糖代謝病
-
糖與三酸甘油脂
-
-
Chapter 7 加入戰局的膳食纖維 模糊焦點的營養新星
-
殺手級聽證會上的爭執
-
膳食纖維假說的誕生
-
引爆膳食纖維狂熱
-
-
Chapter 8 碳水化合物真的不必吃太多 從體內平衡系統檢視高醣飲食
-
托克勞移民的健康大轉彎
-
代謝症候群的發展
-
體內平衡—維持生命的精密設計
-
從「體內平衡」檢視疾病假說
-
進一步討論
-
-
Chapter 9 三酸甘油脂與複雜的膽固醇 被簡化的膽固醇理論
-
膽固醇不是心臟病的最佳預測因子
-
碳水化合物誘發的脂血症
-
對假說進行大規模檢驗
-
焦點再度轉移
-
發現低密度脂蛋白的次類別
-
低密度脂蛋白次類別如何影響心臟病?
-
另一個重要關鍵
-
-
Chapter 10 胰島素過多不只影響糖尿病 受矚目的促脂肪囤積因子
-
腹部肥胖
-
胰島素阻抗性
-
心臟病與胰島素阻抗
-
-
Chapter 11 糖尿病告訴我們些什麼? 碳水化合物對血管的影響
-
認知失調
-
胰島素分泌過多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
活性氧化物和最終糖化蛋白
-
-
Chapter 12 糖之毒 糖類究竟是不是營養禍害?
-
果糖使糖變得無罪
-
高果糖玉米糖漿之亂
-
果糖—最油的碳水化合物
-
最糟的2種糖
-
-
Chapter 13 碳水化合物與慢性病 失智症、癌症與老化
-
胰島素、血糖與阿茲海默症
-
癌症與胰島素
-
肥胖的元凶是熱量的質或量?
-
-
-
Part 3 如何才能真正的瘦下來?
-
Chapter 14 減重的神話 少吃多動真的能逆轉肥胖?
-
多吃少動的肥胖假說
-
我們究竟吃了多少?
-
矛盾—愈窮,愈胖
-
節約基因假說
-
-
Chapter 15 捱餓還要運動? 肥胖管理中的飲食神話
-
飲食限制的效果
-
運動的減重成效又如何?
-
-
Chapter 16 1大卡並不等於1大卡 吃得多未必會形成脂肪堆積
-
肥胖是一種疾病?
-
每個人增加體重的能力不同
-
能量守恆與肥胖
-
限制熱量的一再失敗
-
-
Chapter 17 飲食過量究竟是因是果? 體重與熱力學間的謬誤
-
熱力學的誤解之一
-
熱力學的誤解之二
-
-
Chapter 18 令人意外的增胖飲食 你很難光靠吃脂肪去養胖人
-
各種增胖飲食的啟發
-
脂肪致胖的4項證據與問題點
-
過量攝食是行為問題還是疾病表徵?
-
-
Chapter 19 用低醣控脂 能長期逆轉肥胖的飲食
-
聚焦早期的減重飲食—共通點是限制澱粉
-
胖子特別偏好碳水化合物
-
第一份有意義的限碳水化合物飲食效益報告
-
生酮飲食
-
-
Chapter 20 你可以「吃到飽」 高脂飲食的驚人成功
-
吃肉減肥法
-
均衡低熱量飲食PK「吃到飽」飲食法
-
飢餓感與碳水化合物
-
脂肪酸的調動速度可能是關鍵原因
-
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調動脂肪
-
-
Chapter 21 肥胖是否為脂肪代謝異常? 碳水化合物假說1
-
肥胖的遺傳假說
-
下視丘肥胖症:飲食過量的真正禍首?
-
更多的證據
-
體內平衡假說的消失
-
-
Chapter 22 胰島素阻抗對肥胖的影響 碳水化合物假說2
-
荷爾蒙在肥胖中扮演的角色
-
脂肪概念的革命
-
調節機制
-
影響脂肪分布的脂蛋白酶
-
吃出來的易胖體質會遺傳給下一代
-
-
Chapter 23 碳水化合物的發胖疑慮消失了 碳水化合物除罪化
-
碳水化合物的代罪羔羊
-
肥胖科學的「重建」
-
空泛的脂肪假說反而變成了真言
-
-
Chapter 24 如何抑制飢餓感與誘發飽足感? 碳水化合物假說3
-
兒童減重計畫
-
大腦如何誘發飢餓和飽足感?
-
重新定義攝食的機制
-
再談胰島素
-
-
- 結語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