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为九州出版社名家访谈书系之一种,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当代哲学史家。本书整理收录了陈来在全国各地所作的重要演讲,包含儒家文化在当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全球化、儒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富有见地的新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与重量级文化学者 “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您感受大家风采,聆听当代儒家的脉搏与心声。
目录
目录
- 自序
-
一 儒家思想的根源及对此问题的研究
-
对“儒家出于司徒之官”的解释
-
汉代三家对儒家起源的论断
-
评章太炎、胡适之得失
-
从伦理的角度看儒家起源
-
从宗教发展角度看儒家起源
-
儒家的精神气质
-
如何研究一种思想的起源
-
问答部分
-
-
二 先秦文献中的“儒”
-
在百家中寻找儒家根源
-
儒服:是服装也是制度
-
关于儒服的几个故事
-
战国时代的服装风气
-
儒家的十六条行为规范
-
墨子对儒道的批判
-
儒效:荀子眼中真正的儒
-
问答部分
-
-
三 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
《儒藏》:思想体系不能缺少经典
-
六经:儒家思想的根源
-
“五经”与“四书”的形成
-
古代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人物
-
与时偕行的儒家思想
-
从儒家视角反思现代中国
-
问答部分
-
-
四 儒学研究的方法
-
区分几个概念:儒家 儒教 儒学
-
儒学研究的多种类型
-
儒学研究的典籍资料
-
传统儒学研究的方法:文献注疏
-
现代儒学的多元化研究方法
-
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
-
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中国儒学研究
-
其他研究的视野
-
-
五 百年来儒学的挑战与回应
-
百年来儒学面临的四次挑战
-
百年来儒学对时代的四次回应
-
新时期儒学潜隐与复兴
-
21世纪儒学的新机遇
-
-
六 宋明学案
-
理学起源:韩愈的儒学复兴运动
-
“ 宋明理学”不等于“ 宋明的理学”
-
理学的真正发端:周敦颐与张载
-
儒学的建立者:二程兄弟
-
理学发展的核心人物:朱熹与王阳明
-
理学生存的文化土壤
-
-
七 四书概说
-
“四书”是一个晚出的概念
-
文化发展与经典传承
-
“ 四书”指的是哪四部书?
-
《大学》与《中庸》的历史使命
-
“四书”如何能取代“五经”的地位
-
《论语》的定名与版本传承
-
“ 中庸”的含义与《中庸》作者之谜
-
《孟子》与孟子的师承关系
-
忠恕之道:“四书”蕴含的精神财富
-
-
八 朱子学阳明学及其现代意义
-
广大精微、综罗百代的朱子学
-
“ 格物致知”与朱子思想的价值
-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
龙场悟道与“知行合一”
-
致良知与阳明思想的评价
-
朱子学阳明学的对当下生活的意义
-
-
九 理学概说
-
“宋明理学”的教科书定义
-
如何判定宋明理学
-
宋初三先生与理学的人性论基础
-
理学的分派及其代表人物
-
牟宗三、劳思光关于分派的不同意见
-
早期理学的演化:宇宙论到人生论
-
道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未发与已发
-
-
十 哲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
-
冯友兰、金岳霖关于“的、底”的讨论
-
“ 中国哲学”还是“哲学在中国”
-
“ 照着讲”与“接着讲”
-
“ 就哲学来说”与“就民族来说”
-
“ 程度的不同”与“花样的不同”
-
21世纪的哲学: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
问答部分
-
-
十一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特色
-
什么是儒教与新儒教?
-
中日韩儒学研究的差异
-
中国的“仁爱”
-
梁漱溟的仁学
-
《菊与刀》与日本的“忠”
-
弱肉强食与近代日本的世界观
-
士祸的打击与韩国的“节义”
-
金忠烈教授谈韩国民族精神
-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共通性
-
《德川宗教》对日本文化的研究
-
问答部分
-
-
十二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
-
用朱子“理势论”解读全球化
-
变西方化为世界化
-
“ 全球化”一词背后的隐忧
-
东西方价值谁更具有普遍性
-
罗伯森全球化理论的缺失
-
梁漱溟:让西方回到西方
-
“ 理一分殊”对全球化的启示
-
问答部分
-
-
十三 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
-
西方人类学各派别与中国的地域化研究
-
天下之学:儒学对地域性的超越
-
宋以后儒家文化的全国性普及
-
儒学各派的由来
-
影响晚近儒学的两大因素
-
学术研究需要普遍性的思维
-
问答部分
-
-
十四 儒家能否提出一种新的普世价值
-
谈“再中国化”
-
全面总结近代成果
-
古今中外兼收并蓄
-
儒家能否提出一种新普世价值
-
“ 多元普遍性”文化观的重大意义
-
-
十五 传承优秀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
-
千年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
我们需要怎样的民族精神?
-
人类社会离不开文化
-
-
十六 儒学要义与儒学现状
-
儒学究竟是什么?
-
儒家的四大哲学要义
-
新世纪国学热的发展状况
-
孔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
-
-
十七 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
-
儒家经典的源流
-
“五经”到“十三经”的演变过程
-
儒家思想代表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
儒家的五大治国理念
-
儒家与道家政治观念的对比
-
儒家的人生态度与道德理想
-
儒学当代价值的十句表述
-
儒学在新中国历史中的角色
-
郭沫若与《马克思进文庙》
-
-
十八 孔子与当代中国
-
列文森对孔子的奇特比喻
-
李泽厚对世情的重视
-
黑格尔怎样看待“过去”与“现实”
-
希尔斯及其《论传统》
-
民间草根的儒学热情
-
孔子与“再中国化”
-
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
-
-
十九 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
-
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新的模式
-
运用市场经济法则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
对公民道德失范问题的分析
-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雷锋
-
让我们的良知再次萌发
-
-
二十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起承转合
-
推荐梁启超、蔡元培的相关著作
-
慎独与反省:中国传统修养的起承转合
-
起:汉代郑玄对“慎独”的解释
-
承:朱熹对“慎独”的理解
-
转:王阳明对“慎独”的解释
-
合:曾国藩的《君子慎独论》
-
传统道德修养中的“内省”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