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华文化通识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128402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书是一本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基本入门书。与《中华文化通志》相呼应,十典百卷,将中华传统文华按专题分门别类,从宏观层面讲解系统知识。
  • 版权信息
  • 总述
    • 第一章 “中华”词源解析
      • 第一节 “中”与“中国”稽论
      • 第二节 “华”与“中华”释义
    • 第二章 文化界说
    • 第三章 文化的结构与属性
    • 第四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
      • 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基础
      • 第二节 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华一统趋势具有重要影响
      • 第三节 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构成
      • 第四节 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和封闭性
    • 第五章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经济形态基本特征——农业文明
      • 第二节 政治形态基本特征——王权主义
      • 第三节 社会形态基本特征——宗法制度
      • 第四节 文化思想形态基本特征——儒道思想
    • 第六章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第一节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精神
      • 第二节 重民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
      • 第三节 和合中庸——以“和”为贵、为美的精神
      • 第四节 经世致用——实践理性的精神
  • 第一编 多元一体
    • 第七章 多元并举,辉煌起步
      • 第一节 前文明时期的古老人种
      • 第二节 传说时代的族群
      • 第三节 夏商周族群关系
    • 第八章 四海一统,九州攸同
      • 第一节 文化根本的确立
      • 第二节 汉族族称的确定
      • 第三节 汉匈和亲
      • 第四节 文物交通,泽惠天下
    • 第九章 北方民族,文化重塑
      • 第一节 一般大势
      • 第二节 族群新貌
      • 第三节 文化动力
    • 第十章 天可汗,四海一家
      • 第一节 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
      • 第二节 唐蕃和亲
      • 第三节 黠戛斯回归
      • 第四节 唐诏盟誓
      • 第五节 高句丽人的内迁
      • 第六节 有容乃大
    • 第十一章 兄弟盟誓,分治天下
      • 第一节 一般大势
      • 第二节 亲情盟誓
      • 第三节 友好往来
      • 第四节 共享传统
    • 第十二章 漠北雄风,席卷欧亚
      • 第一节 雄起漠北
      • 第二节 天下一统
      • 第三节 回族的形成
      • 第四节 冲突中的融会
      • 第五节 吐蕃的选择
      • 第六节 因俗而治
    • 第十三章 中华之人,文化身份
      • 第一节 一般大势
      • 第二节 中华诉求
      • 第三节 五族共和
      • 第四节 归向传统
  • 第二编 天人合一
    • 第十四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第一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 第二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 第十五章 和合会通的精神境界
    • 第十六章 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不朽观
    • 第十七章 中庸之道
    • 第十八章 义利、理欲之辨
      •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众说纷纭并行发展
      •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义利之辨——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主导地位的确立
      • 第三节 宋明时期是义利之辨的第二个高潮
  • 第三编 人文化成
    • 第十九章 表情达意的语言
      • 第一节 汉语构成
      • 第二节 汉语神韵
      • 第三节 汉语寓意
    • 第二十章 意蕴深厚的文字
      • 第一节 汉字源起
      • 第二节 汉字“六书”
      • 第三节 字体流变
      • 第四节 汉字意蕴
    • 第二十一章 绚丽多姿的书籍
      • 第一节 书籍沿革
      • 第二节 “四部”典籍
      • 第三节 经部典籍
      • 第四节 史部典籍
      • 第五节 子部典籍
      • 第六节 集部典籍
      • 第七节 类书与丛书
    • 第二十二章 薪火相传的教育
      • 第一节 官学演变
      • 第二节 私学发展
      • 第三节 书院起落
      • 第四节 科举兴废
    • 第二十三章 重教尊师,教学相长
      • 第一节 重教尊师
      • 第二节 教学相长
    • 第二十四章 “尊德性”与“道问学”
  • 第四编 星汉灿烂
    • 第二十五章 诗歌
      • 第一节 “风”“骚”双璧
      • 第二节 乐府遗韵
      • 第三节 魏晋风流
      • 第四节 诗盛大唐
      • 第五节 词宗两宋
      • 第六节 元曲妙音
    • 第二十六章 散文
      • 第一节 先秦散文
      • 第二节 秦汉散文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散文
      • 第四节 唐代散文
      • 第五节 宋代散文
      • 第六节 明清散文
    • 第二十七章 小说
      • 第一节 先秦神话传说
      • 第二节 魏晋志怪、志人小说
      • 第三节 唐传奇
      • 第四节 宋元话本
      • 第五节 明代小说
      • 第六节 清代小说
  • 第五编 格物成器
    • 第二十八章 敬天授时
      • 第一节 天象观察
      • 第二节 天文仪器
      • 第三节 历法
    • 第二十九章 《九章算术》
      • 第一节 算筹
      • 第二节 算盘
      • 第三节 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 第四节 割圆术与圆周率
      • 第五节 孙子定理与大衍求一术
      • 第六节 垛积术与级数求和
      • 第七节 河图洛书与幻方
    • 第三十章 《齐民要术》
      • 第一节 赵过与犁耕
      • 第二节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 第三节 陈旉《农书》
      • 第四节 黄道婆与棉纺
      • 第五节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 第六节 桑基鱼塘
    • 第三十一章 岐黄之术
      • 第一节 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
      • 第二节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 第三节 针灸与外科
      • 第四节 《洗冤录》与法医学
      • 第五节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第六节 种痘与免疫法
    • 第三十二章 四大发明
      • 第一节 指南针
      • 第二节 造纸术
      • 第三节 印刷术
      • 第四节 火药
  • 第六编 礼仪之邦
    • 第三十三章 周孔制礼
      •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
      • 第二节 周公制礼作乐
      • 第三节 孔子修礼
    • 第三十四章 礼治教化
      • 第一节 儒家崇礼
      • 第二节 礼“治”社会
      • 第三节 寓教于礼
      • 第四节 礼主刑辅
      • 第五节 伦常之礼
      • 第六节 “礼治”之理
    • 第三十五章 祭祀问吉
      • 第一节 祭祀天地
      • 第二节 祭祀鬼神(魂)
      • 第三节 祭祀祖先
      • 第四节 祭者,教之本
      • 第五节 祭政合一
    • 第三十六章 婚嫁同喜
      • 第一节 “礼之本也”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婚聘之礼
      • 第四节 婚典仪程
      • 第五节 婚后礼仪
    • 第三十七章 交际尚宾
      • 第一节 交际礼仪的特点
      • 第二节 礼节形式
      • 第三节 社交形式
    • 第三十八章 丧葬慎终
      • 第一节 丧葬制度
      • 第二节 丧葬观念
      • 第三节 丧葬礼仪
  • 第七编 东方神韵
    • 第三十九章 气韵生动
    • 第四十章 传神写照
    • 第四十一章 境生象外
    • 第四十二章 意象浑成
    • 第四十三章 山水清音
    • 第四十四章 歌舞曼妙
  • 第八编 四海一家
    • 第四十五章 大漠圣影——张骞通西域
    • 第四十六章 梵音化为唐声——玄奘取经
    • 第四十七章 永恒的使者——鉴真东渡
    • 第四十八章 海风好个大——郑和下西洋
    • 第四十九章 西学东渐——利玛窦来华
    • 第五十章 跨出帝国门槛——严复译书
  • 第九编 诸教会通
    • 第五十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三教概说
      • 第二节 会通内涵
      • 第三节 文化背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
    • 第五十二章 分化中的成长
      • 第一节 “内圣”与“外王”——儒家的社会文化特征
      • 第二节 “离世间”而“入世间”——佛教的社会文化特征
      • 第三节 “仙道贵生”——道教的社会文化特征
    • 第五十三章 会通态势
      • 第一节 “三训殊路,而习善同辙”——三教合流的伦理基础
      • 第二节 会三归一的呼声——三教合流的思想基础
      • 第三节 多元激荡中的交融——三教合流的历史基础
    • 第五十四章 诸教合流
      • 第一节 “泛滥于诸家,出入于释老”——儒释道三教“一体两翼”格局的形成
      • 第二节 三教鼎立捍王权
    • 第五十五章 古道西风
      • 第一节 僧袍儒褂的传教士
      • 第二节 王学风行与耶教之兴
      • 第三节 破邪破佛的唇枪舌剑
    • 第五十六章 风雷激荡
      • 第一节 颐指气使的“洋教”
      • 第二节 互相敌视的文化精英
      • 第三节 对话的可能性
      • 第四节 20世纪非基督教运动
      • 第五节 走向本色化
  • 第十编 文化遗产
    • 第五十七章 民族精神象征——长城
      • 第一节 长城之史
      • 第二节 长城之美
    • 第五十八章 帝王之尊——故宫
      • 第一节 设计思想
      • 第二节 锦上添花
      • 第三节 故宫之美
    • 第五十九章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 第一节 秦始皇陵
      • 第二节 兵马俑坑
      • 第三节 雕塑艺术
      • 第四节 科学内涵
    • 第六十章 皇家祭坛——天坛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文化内涵
      • 第三节 审美意境
    • 第六十一章 东方艺术宝库——三大石窟
      • 第一节 石窟文化的勃兴
      • 第二节 敦煌莫高窟
      • 第三节 云冈石窟
      • 第四节 龙门石窟
      • 第五节 三大石窟的近代劫难
    • 第六十二章 雪域明珠——布达拉宫
      • 第一节 红宫白宫
      • 第二节 藏族风情
    • 第六十三章 林泉之致——中国园林
      • 第一节 皇家园林
      • 第二节 苏州园林
    • 第六十四章 古城风韵——丽江、平遥
      • 第一节 云南丽江
      • 第二节 山西平遥
    • 第六十五章 真武道场——武当山古建筑群
      • 第一节 道教建筑特色
      • 第二节 武当山宫观
      • 第三节 独特风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