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呈現作者十餘年來儒學研究的軌跡,內容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傳統儒學的現代啟示,包括從儒學角度探討經濟發展、老年、恐攻、永續發展等時代課題;以及掘發王通、邵雍、方以智思想的新意,考察如何「受用」儒學,與物我關係、生死智慧。第二部分是對當代新儒學的理解與詮釋,主要針對唐、牟、徐三先生的荀子學,以及牟先生的道統觀、歷史哲學,與唐先生的《病裡乾坤》,及唐、牟二先生的外王學進行探討。荀學、歷史哲學、外王學是作者長期對當代新儒學研究的關注點所在。全書宗旨在紹述當代新儒學前輩學者重視闡發儒學深義,以傳統文化為根柢,關心時代議題,思索解決現今世界困境的可行之道,發揚儒學的時代性,使儒學慧命得以延續。
- 自 序
- 緒 論
-
第壹篇 傳統儒學的現代啟示
-
第一章 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
-
一、前言
-
二、關於儒商精神與市場經濟的探討
-
三、家庭倫理與經濟發展
-
四、結論
-
-
第二章 先秦儒學與老年學
-
一、前言
-
二、現今西方老年學理論回顧
-
三、先秦儒學的年齡分層理論、角色理論及尊老思想
-
四、西方論老年期的睿智及美德表現
-
五、先秦儒學的工夫論與老年學
-
六、結論
-
-
第三章 從先秦儒學省思現今恐攻議題
-
一、前言
-
二、恐攻產生的可能原因
-
三、從儒學談治本之道及近程作法
-
四、結論
-
-
第四章 先秦儒學與永續發展新探
-
一、前言
-
二、「永續發展」的定義與目標
-
三、荀子的天人觀與永續發展
-
四、荀子性惡論及禮義之教與永續發展
-
五、透過理想的政治體制推動永續發展
-
六、結論
-
-
第五章 王通受用孔子思想的現代啟示
-
一、前言
-
二、程朱、陸王對王通思想的理解與評價
-
三、《中說》與《法言》之異同
-
四、受用孔子思想的事功之學
-
五、王通的修身「受用」孔子之教
-
六、結論
-
-
第六章 邵雍的觀物思想與由智生樂的現代啟示
-
一、前言
-
二、論觀物(事)明理與格物窮理
-
三、由智生樂的境界
-
四、觀物思想、觀物方法及觀物目的
-
五、先天《易》圖與皇極經世圖
-
六、論學與樂
-
七、結論
-
-
第七章 方以智《東西均》生死哲學的現代啟示
-
一、前言
-
二、以交、輪、幾論宇宙生成
-
三、對執生死的理解與批評
-
四、無執的生死智慧──隨生死、泯生死、貫生死
-
五、無執生死的工夫實踐(一)──悟、學兼行
-
六、無執生死的工夫實踐(二)──盡(燼)心
-
七、結論
-
-
-
第貳篇 對當代新儒學的理解與詮釋
-
第一章 論唐、牟、徐三先生的荀子研究對荀學發展之意義
-
一、前言
-
二、論荀子與孔學之關聯
-
三、論荀子心性論的特色
-
四、論荀子禮義之統的特色
-
五、三子論荀的差異性及其後學對荀學之開展
-
六、結論
-
-
第二章 論牟宗三先生對荀子禮義之統詮釋
-
一、前言
-
二、牟氏評荀子論禮義之統的特色與限制
-
三、牟氏以「以心治性」釋荀子心性論
-
四、論荀子的通貫之學
-
五、荀子論修身積德──仁義禮相貫通
-
六、結論
-
-
第三章 牟宗三先生對荀子論堯舜禪讓與
-
湯武革命之解釋
-
一、前言
-
二、牟氏以「天子位有傳無讓」理解荀子論堯舜之治
-
三、牟氏以有道誅無道解釋荀子論湯武革命
-
四、荀子以天下不可禪讓反對堯舜禪讓的說法
-
五、荀子以修道行義而有天下論湯武革命
-
六、〈正論〉與荀子的正名思想
-
七、結論
-
-
第四章 論葉適與牟宗三先生之道統觀
-
一、前言
-
二、葉適對「道」的認定及道統主張
-
三、葉適道統觀的意義
-
四、牟氏對葉適道統說的批判及其意義
-
五、結論
-
-
第五章 牟宗三先生歷史哲學論英雄與時代之意義
-
一、前言
-
二、論歷史發展與人性之關聯
-
三、以「歷史判斷」看歷史理念不同形態表現
-
四、論堯舜之治及春秋戰國歷史
-
五、論兩漢帝王的盡氣、理性精神
-
六、論盡氣精神的精彩與限制
-
七、從英雄的盡氣精神轉出民主的分解盡理精神
-
八、結論
-
-
第六章 從受用角度考察唐君毅先生由疾病證悟人生
-
一、前言
-
二、對儒學的承繼與開展
-
三、從自身傲慢的覺醒到證悟天命
-
四、於病痛憂患證悟靜養與他人關懷與宗教支持透過自力解脫痛苦
-
五、肯定病痛的價值證悟人我、古今、天人一心
-
六、結論
-
-
第七章 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的「新外王」思想
-
一、「新外王」之正名與形成背景
-
二、以正當表現善詮釋道德理想主義
-
三、對知識過度擴張之反省與重新定位
-
四、對道德理想主義關於民主政治論述之反思
-
五、結論
-
-
- 徵引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