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50979270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以國家民委“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查研究”課題調研為基礎,用實證研究方法描述保安族族群意識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現狀,分析國家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對人們族群意識所產生的影響,討論在具體的族群關係情境中歸屬意識的決定因素、群體邊界的變動和人們在群體關係層面的互動,揭示“保安族何以成為保安族”的社會機制,並探討“族群”與“民族”的關係、現代民族一國家背景下的族群意識演變等理論問題。
  • 第一编 问题·概念·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一个“兄弟”的故事
    • 第二章 一个“民族”的概说
      • 保安族的人口及其分布
      • 保安族的“民族”特点和特征
      • 视野扩大以后的问题
    • 第三章 “民族”是什么?
      • 中国“民族”概念之由来
      •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 当代主要的民族理论
      • “民族”是什么?
    • 第四章 “民族”和族群
      • 谁对谁的“想象”?
      • 族群是什么?
      • 族群是一种社会组织机制
      • 族群具有社会结构功能
      • 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族群演变的机制
      • 同化与分化:族群演变的形式
      • 族群社会的象征理性和实践理性
      • 现代社会的族群与民族
      • 中国的“民族”
      • 本项研究的概念
      • 族群认同与民族意识
    • 第五章 本项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对象
      • 研究保安族的意义
      • 研究设计
      • 文献研究
      • 实地调查
      • 受访者的基本特征
  • 第二编 成为民族的历史
    • 第六章 回到历史的源头
      • 历史地看族群
      • 关于保安族来源的三种说法
      • 今人对历史的倒叙式构建
      • 社会学的族群历史研究
    • 第七章 四寨子人
      • 保安地方的地理位置及建制和人口沿革
      • 生产方式、社会地位与群体边界
      • 社会组织方式与群体边界
      • 权力关系、文化与族群归属
      • 出逃与归属
    • 第八章 “半番子”和保安人
      • 逃亡的穆斯林:路线与过渡群体
      • 收容与权力、义务关系
      • 社会适应中的他人定义
      • 社会流动与族群身份认定
      • 精英的归属意识
      • 冲突与群体边界的表达形式
    • 第九章 保安族的识别与命名
      • 民族识别政策的由来及其执行
      • 保安族的识别
      • 保安族的命名
      • 群体称谓的社会意义
    • 第十章 自治与自觉
      • 民族区域自治
      • 自治:另一种国家构建
      • 地方行政需要与民族政策提供的资源
      • 自治与自觉
      • 自治与族群关系
  • 第三编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认同
    • 第十一章 保安族的族群认知方式
      • 主位族群认知方式的进入
      • 民间的族群划分:“多数”与“少数”
      • “回民”与“回族”
      • “保安人”与“保安族”
      • “保安族”与“回族”
      • 保安族的族群认知方式
    • 第十二章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意识
      • 最经常的身份意识
      • 最重要的身份意识
      • 最情境化的身份意识
      • 人们的民族意识
    • 第十三章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
      • 宗教信仰与族群边界
      • 社会化过程中的族群意识
      • 居住格局中的族群边界
      • 婚姻中的民族因素与教派因素
      • 社会交往中的民族因素与教派因素
    • 第十四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族群
      • 人们的归属意识:穆斯林和中国人
      • 百姓、公民与国家
      • “国法”与“教法”
      • 国家与社会
      •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族群性
      • 人们理解的政策:宗教与国家
  • 第四编 “民族”的“实践”
    • 第十五章 民族意识与优惠政策
      • 一种人人受益的身份
      • 社会流动与民族身份选择
      • 民族身份与社会发展机会
      • 人们对民族政策的评价
      • 民族身份的社会意义
      • 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政策的理解
    • 第十六章 “民族”的构建
      • 主要的“民族”历史观
      • 历史观的结构特征:谁确定了民族的历史?
      • 历史构建与现实社会因素
      • 哪里是真正的“保安三庄”?
      • 语言是如何成为问题的
      • 人们理解的“文化”
    • 第十七章 仪式和庆典中的社会定义和自我表达
      • 民间的仪式和庆典
      • 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仪式和庆典
      • 重塑民族独特性:保安族的实践
      • 认同与表达的困境
  • 第五编 进一步的讨论
    • 第十八章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 族群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
      • 当下现实中的自我、群体、社会、国家
      • 兄弟·民族
      • 族群关系政治与族群归属
    • 第十九章 族群归属的困境与民族的未来
      • 群体关系中身份意识的悖论
      • 对同化的担忧及矛盾处境
      • 现代性的同一性:族群文化和心理困境的时代因素
      • 人的位置:传统传承的介质与现实生活的实践者
      • 个人·社会·国家
  • 附录
    • 附录5-1 访谈提纲
    • 附录5-2 保安族访谈对象个人基本情况
    • 附录8-1 马世恭自传
    • 附录10-1 甘肃省人民政府临夏区专员公署成立临夏县保安族自治乡报告
    • 附录11-1 土改以后民族团结的趋向何在(节选)
    • 附录17-1 保安族传统体育概况
    • 附录17-2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暨第二届保安族艺术节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
    • 附录17-3 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保安族艺术节开幕式上的致词
  • 参考文献
  • 2006版后记
  • 2017版后记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