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圖解中國哲學史要略

出版日期
2017/11/2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119485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國哲學的核心為生命的實踐,歷來各時期的哲學發展皆圍繞於此;其中,儒道二家為中國哲學發展史中的主流。用簡潔的說明方式,幫助讀者輕易理解中國哲學的相關思想,並且能快速的記憶重點。此外書中更透過圖表方式來加深印象。

  本書旨在介紹中國哲學的發生與流變。攤開歷史,中國各家哲學林立,相互對照,各有殊勝。此般現象反映出思想家留意問題的洞察力、解決問題的膽識力以及創新思想不滯於傳統的創造力。有別於西洋哲學著重知識的思辨,中國哲學特以生命作為智慧尋求活動的核心。為此,本書篇章架構除針對各時代別具特色的思潮進行敘述外,將注意哲學史發展脈絡的分析,使讀者理解思想家們心中的問題意識。此外,思想的主張倘若僅於意見的表述,縱然辭藻華麗打動千千萬萬顆心靈,亦無足成就嚴格意義底下的系統。《論語》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哲學思想固有其哲學預設,然撇開各家哲學預設不談,同一哲學陣營中的思想人物,其彼此在義理建構上亦有所別,分辨其中的異同、檢示系統各環節的關係,無論對於再修正或中國哲學的當代發展而言,皆是必要的工作。
  • 第1章 中國哲學概論
    • UNIT 1-1 哲學
    • UNIT 1-2 歷史決定與思維主體
    • UNIT 1-3 哲學的價值
    • UNIT 1-4 哲學史的理解與詮釋
    • UNIT 1-5 中國哲學的精神
    • UNIT 1-6 中國哲學的內容
    • UNIT 1-7 中國哲學的時代分期
    • UNIT 1-8 天
    • UNIT 1-9 道
    • UNIT 1-10 理
    • UNIT 1-11 性
    • UNIT 1-12 德
    • UNIT 1-13 心
    • UNIT 1-14 中國哲學的的主要思想
  • 第2章 先秦哲學
    • UNIT 2-1 先秦哲學發生的因素
    • UNIT 2-2 周文疲弊
    • UNIT 2-3 孔子大略
    • UNIT 2-4 仁論
    • UNIT 2-5 義命對揚
    • UNIT 2-6 克己復禮
    • UNIT 2-7 正名
    • UNIT 2-8 孟子大略
    • UNIT 2-9 孟子與告子論性
    • UNIT 2-10 大體與小體
    • UNIT 2-11 義利之辨
    • UNIT 2-12 王與霸
    • UNIT 2-13 荀子大略
    • UNIT 2-14 性惡
    • UNIT 2-15 禮論
    • UNIT 2-16 解蔽
    • UNIT 2-17 天論
    • UNIT 2-18 〈大學〉
    • UNIT 2-19 〈中庸〉
    • UNIT 2-20 《易經》與《易傳》
    • UNIT 2-21 老子大略
    • UNIT 2-22 道
    • UNIT 2-23 人與自然
    • UNIT 2-24 無為
    • UNIT 2-25 莊子大略
    • UNIT 2-26 〈逍遙遊〉
    • UNIT 2-27 〈齊物論〉
    • UNIT 2-2B 坐忘與心齋
    • UNIT 2-29 墨子大略
    • UNIT 2-30 三表法
    • UNIT 2-31 知識
    • UNIT 2-32 論辯
    • UNIT 2-33 說理七法
    • UNIT 2-34 名家
    • UNIT 2-35 惠施
    • UNIT 2-36 公孫龍
    • UNIT 2-37 法家
    • UNIT 2-38 法
    • UNIT 2-39 術
    • UNIT 2-40 勢
    • UNIT 2-41 陰陽家
    • UNIT 2-42 鄒衍
  • 第3章 兩漢哲學
    • UNIT 3-1 兩漢哲學
    • UNIT 3-2 陸賈
    • UNIT 3-3 賈誼
    • UNIT 3-4 《呂氏春秋》
    • UNIT 3-5 《淮南子》
    • UNIT 3-6 道與氣
    • UNIT 3-7 養生論
    • UNIT 3-8 嚴遵
    • UNIT 3-9 董仲舒
    • UNIT 3-10 天與人
    • UNIT 3-11 倫理思想
    • UNIT 3-12 揚雄
    • UNIT 3-13 王充
    • UNIT 3-14 疾虛妄
  • 第4章 魏晉玄學
    • UNIT 4-1 魏晉玄學
    • UNIT 4-2 名論與玄論
    • UNIT 4-3 劉劭
    • UNIT 4-4 何晏
    • UNIT 4-5 王弼
    • UNIT 4-6 言意之辨
    • UNIT 4-7 裴頠
    • UNIT 4-8 阮籍
    • UNIT 4-9 稽康
    • UNIT 4-10 郭象
    • UNIT 4-11 獨化
    • UNIT 4-12 神仙之學
    • UNIT 4-13 魏伯陽
    • UNIT 4-14 葛洪
    • UNIT 4-15 格義
  • 第5章 隋唐佛教
    • UNIT 5-1 隋唐佛教
    • UNIT 5-2 緣起思想
    • UNIT 5-3 三法印說
    • UNIT 5-4 四聖諦論
    • UNIT 5-5 八正道
    • UNIT 5-6 中道思想
    • UNIT 5-7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 UNIT 5-8 三論宗
    • UNIT 5-9 天台宗
    • UNIT 5-10 五時八教
    • UNIT 5-11 法相宗
    • UNIT 5-12 末那識與阿賴耶識
    • UNIT 5-13 華嚴宗
    • UNIT 5-14 五教十宗
    • UNIT 5-15 律宗
    • UNIT 5-16 密教
    • UNIT 5-17 禪宗
    • UNIT 5-18 惠能
    • UNIT 5-19 淨土宗
    • UNIT 5-20 儒家的覺醒
  • 第6章 宋明理學
    • UNIT 6-1 宋明理學
    • UNIT 6-2 三系說
    • UNIT 6-3 周濂溪
    • UNIT 6-4 張橫渠
    • UNIT 6-5 程明道
    • UNIT 6-6 程伊川
    • UNIT 6-7 胡五峰
    • UNIT 6-8 朱熹
    • UNIT 6-9 性與心
    • UNIT 6-10 陸九淵
    • UNIT 6-11 鵝湖之會
    • UNIT 6-12 陳亮
    • UNIT 6-13 王陽明
    • UNIT 6-14 格物
    • UNIT 6-15 天泉證道
    • UNIT 6-16 王龍溪
    • UNIT 6-17 聶豹
    • UNIT 6-18 王艮與王襞
    • UNIT 6-19 羅汝方
    • UNIT 6-20 東林學派
    • UNIT 6-21 劉蕺山
  • 第7章 清代哲學
    • UNIT 7-1 清代哲學
    • UNIT 7-2 孫奇逢
    • UNIT 7-3 黃宗羲
    • UNIT 7-4 顧炎武
    • UNIT 7-5 王夫之
    • UNIT 7-6 李二曲
    • UNIT 7-7 顏元
    • UNIT 7-8 乾嘉之學
    • UNIT 7-9 戴震
    • UNIT 7-10 章學誠
    • UNIT 7-11 清末哲學的轉機興危機
    • UNIT 7-12 中國哲學的展望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