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經世需要安身,安身常為了經世。經世與安身,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但是,安身究竟如何經世?經世又怎麼反映安身的狀況?本書的論文,即是希望藉由具體史例,來分析這個重要問題。劉芝慶,生長於花蓮玉里。關注領域為中國學術思想史,其中又以宋明理學以及先秦諸子、明清近代學術思想史用功最多,發表論文也多分布在這些部分。最感興趣的兩大核心主題,一是古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二是「達則兼善天下」(孟子語)如何可能;前者為如何修身,後者為如何經世,兩者時而獨立,又時而交疊,而兩大主題也貫穿了至今的全部研究成果。
- 郭序
- 林序
-
北宋理學「天人之道」溯源:以唐中葉「氣、天、易」為線索
-
一 前言
-
二 氣化而成的世界
-
三 天人之間—自我的存在與認識
-
四 易理、哲理與教理
-
五 北宋理學「天人之道」
-
六 結論
-
-
心學經世陸象山
-
一 前言
-
二 象山的經世志業
-
三 心學如何經世?
-
四 結論
-
-
陳亮經學述義
-
一 學者眼中的陳亮
-
二 以經通史,因史求變—上溯王通之學
-
三 權歸於正,正起於心—重探朱陳之辨
-
四 結論
-
-
歸寂如何經世—聶豹論良知
-
一 儒者經世問題的開展
-
二 良知之「歸寂」
-
三 經世之「歸寂」
-
四 回歸政治的初衷
-
-
學儒乃能知佛:袁宗道生死觀的信仰分析
-
一 前言
-
二 道緣漸熟俗緣輕:伯修的學道歷程
-
三 良知的真實,因緣的虛妄
-
四 學儒乃能知佛:伯修生死觀的信仰問題
-
-
理禮雙彰—鄭齊斗的經世之學
-
一 前言
-
二 「心即理」的良知與生理
-
三 「理者,即禮也」—鄭齊斗的經世思想
-
四 結論
-
-
「文章要有本領」—方東樹論漢宋之爭
-
一 前言
-
二 文是道的自然流出
-
三 不懂文章的漢學家
-
四 結論
-
-
論康有為與廖平二人學術思想的關係—從《廣藝舟雙楫》談起
-
一 前言
-
二 各家學者對此公案之討論
-
三 康有為的思想變化
-
四 勿以攻新莽為好名—羊城之會
-
五 託新王以改制—《孔子改制考》與《知聖篇》
-
六 結論
-
-
廖平的經學與道教
-
一 三變到六變—道教影響下的儒家經學
-
二 以經學經世—廖平的醫術、道術與學術
-
三 求道者之路—中西會通,以孔子為宗
-
-
附錄
-
一 重探歐陽建「言盡意論」
-
一 從言不盡意到言盡意
-
二 言如何盡意?
-
三 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
-
二 林希逸莊子學發微
-
一 林希逸的莊子學
-
二 此書不可不讀,亦最難讀—如何解《莊子》
-
三 人生困境,處世實難—文與道俱的《莊子》
-
四 結論—《莊子》之文,句句生活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