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哲學史

出版日期
2015/0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52968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臺北版自序
  • 自序一
  • 自序二
  • 自序三
  • 第一篇 子學時代
    • 第一章 緒論
      • 一、哲學之內容
      • 二、哲學之方法
      • 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
      • 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
      • 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
      • 六、哲學之統一
      • 七、哲學與哲學家
      • 八、歷史與哲學史
      • 九、歷史與寫的歷史
      • 十、敘述式的哲學史與選錄式的哲學史
      • 十一、歷史是進步的
      • 十二、中國哲學史取材之標準
    • 第二章 汎論子學時代
      • 一、子學時代之開始
      • 二、子學時代哲學發達之原因
      • 三、子學時代之終結
      • 四、古代大過渡時期之終結
      • 五、古代著述體裁
    •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 一、鬼神
      • 二、術數
      • 三、天
      • 四、一部分人較開明之思想
      • 五、人之發現
    •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 一、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 二、孔子對於傳統的制度及信仰之態度
      • 三、正名主義
      • 四、孔子以述為作
      • 五、直、仁、忠、恕
      • 六、義利及性
    •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 一、關於墨子之考證
      • 二、經、經說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時代
      • 三、墨者為一有組織之團體
      • 四、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
      • 五、何為人民之大利
      • 六、兼愛
      • 七、宗教的制裁
      • 八、政治的制裁
      • 九、餘論
    •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學
      • 一、孟子之抱負及其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 二、孟子對於周制之態度
      •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經濟制度
      • 四、性善
      • 五、孟子反功利
      • 六、天、性及浩然之氣
    • 第七章 戰國時之「百家之學」
      • 一、楊朱及道家之初起
      • 二、陳仲子
      • 三、許行、陳相
      •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論者
      • 五、尹文、宋牼
      • 六、彭蒙、田駢、慎到
      • 七、騶衍及其他陰陽五行家言
    •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學
      • 一、老聃與李耳
      • 二、老學與莊學
      • 三、楚人精神
      • 四、道、德
      • 五、對於事物之觀察
      • 六、處世之方
      • 七、政治及社會哲學
      • 八、老子對於欲及知之態度
      •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會
    • 第九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 一、辯者學說之大體傾向
      • 二、惠施與莊子
      • 三、天下篇所述惠施學說十事
      • 四、惠施與莊子之不同
      • 五、公孫龍之「白馬論」
      • 六、公孫龍所謂「指」之意義
      • 七、公孫龍之「堅白論」
      • 八、公孫龍之「指物論」
      • 九、公孫龍之「通變論」
      • 十、「合同異」與「離堅白」
      • 十一、天下篇所述辯者學說二十一事
      • 十二、感覺與理智
    • 第十章 莊子及道家中之莊學
      • 一、莊子與楚人精神
      • 二、道、德、天
      • 三、變之哲學
      • 四、何為幸福
      • 五、自由與平等
      • 六、死與不死
      • 七、純粹經驗之世界
      • 八、絕對的逍遙
      • 九、莊學與楊朱之比較
    • 第十一章 墨經及後期墨家
      • 一、戰國時墨家之情形
      • 二、墨經中之功利主義
      • 三、論知識
      • 四、論「辯」
      • 五、墨經中「同異之辯」
      • 六、墨經中「堅白之辯」
      • 七、墨經對於其他辯者之辯論
      • 八、墨經對於兼愛之說之辯護
      • 九、對於當時其餘諸家之辯論
    •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學
      • 一、荀子之為學
      • 二、荀子對於孔子、孟子之意見
      • 三、荀子對於周制之意見
      • 四、天及性
      • 五、荀子之心理學
      • 六、社會國家之起源
      • 七、禮論、樂論
      • 八、王霸
      • 九、正名
    • 第十三章 韓非及其他法家
      • 一、法家之學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之趨勢
      • 二、法家之歷史觀
      • 三、法家之三派
      • 四、三派與韓非
      • 五、法之重要
      • 六、正名實
      • 七、嚴賞罰
      • 八、性惡
      • 九、無為
      • 十、法家與當時貴族
    • 第十四章 秦漢之際之儒家
      • 一、關於禮之普通理論
      • 二、關於樂之普通理論
      • 三、關於喪禮之理論
      • 四、關於祭禮之理論
      • 五、關於婚禮之理論
      • 六、關於孝之理論
      • 七、大學
      • 八、中庸
      • 九、禮運
    • 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傳之作者
      • 二、八卦及陰陽
      • 三、宇宙間諸事物之發展變化
      • 四、宇宙間事物變化之循環
      • 五、易象與人事
      • 六、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藝論及儒家之獨尊
      • 一、儒家之六藝論
      • 二、儒家所以能獨尊之原因
  • 第二篇 經學時代
    • 第一章 汎論經學時代
    • 第二章 董仲舒與今文經學
      • 一、陰陽家與今文經學家
      • 二、陰陽家思想中之宇宙間架
      • 三、董仲舒在西漢儒者中之地位
      • 四、元,天,陰陽,五行
      • 五、四時
      • 六、人副天數
      • 七、性情
      • 八、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
      • 九、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
      • 十、災異
      • 十一、歷史哲學
      • 十二、春秋大義
    • 第三章 兩漢之際讖緯及象數之學
      • 一、緯與讖
      • 二、所謂象數之學
      • 三、陰陽之數
      • 四、八卦方位
      • 五、卦氣
      • 六、孟喜、京房
      • 七、音律配卦
      • 八、其他緯書
      • 九、陰陽家與科學
    • 第四章 古文經學與揚雄、王充
      • 一、「古學」與劉歆
      • 二、揚雄
      • 三、王充
    •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學(上)
      • 一、玄學家與孔子
      • 二、何晏、王弼及玄學家之經學
      • 三、阮籍、嵇康、劉伶
      • 四、列子中之唯物論及機械論
      • 五、楊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觀
    •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學(下)
      • 一、向秀與郭象
      • 二、「獨化」
      • 三、宇宙間事物之關係
      • 四、天然及人事之變化
      • 五、「無為」
      • 六、聖智
      • 七、「逍遙」
      • 八、「齊物」
      • 九、「至人」
    •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諍論
      • 一、中國佛學與中國人之思想傾向
      • 二、佛家與道家
      • 三、「六家七宗」
      • 四、僧肇所講世界之起源
      • 五、僧肇之不真空義
      • 六、僧肇之物不遷義
      • 七、僧肇所說之聖人
      • 八、僧肇之般若無知義
      • 九、道生之頓悟成佛義
      • 十、當時對於神滅神不滅之辯論
    •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學(上)
      • 一、吉藏之二諦義
      • 二、玄奘之成唯識論
      • 三、法藏之金師子論
    •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學(下)
      •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觀法門
      • 二、慧能、神會、宗密
    • 第十章 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
      • 一、韓愈
      • 二、李翱
      • 三、道學與佛學
      •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
      • 五、道教中之科學精神
    •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節
      • 一、周濂溪
      • 二、邵康節
    • 第十二章 張橫渠及二程
      • 一、張橫渠
      • 二、程明道與程伊川
    • 第十三章 朱子
      • 一、理、太極
      • 二、氣
      •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
      • 四、人物之性
      • 五、道德及修養之方
      • 六、政治哲學
      • 七、對於佛家之評論
    • 第十四章 陸象山、王陽明及明代之心學
      • 一、陸象山
      • 二、楊慈湖
      • 三、朱陸異同
      • 四、朱子以後之理學
      • 五、陳白沙與湛甘泉
      • 六、王陽明
      • 七、王龍溪及王心齋
    •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學之繼續
      • 一、漢學與宋學
      • 二、顏李及一部分道學家
      • 三、戴東原
    •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經學
      •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運動
      • 二、康有為
      • 三、譚嗣同
      • 四、廖平
      • 五、經學時代之結束
  • 附錄
    • 原儒墨
    • 原儒墨補
    • 原名法陰陽道德
    • 原雜家(與張可為君合作)
    • 孟子浩然之氣章 解
    • 審查報告一(陳寅恪)
    • 審查報告二(金岳霖)
    • 審查報告三(陳寅恪)
    • 中國哲學史跋(馮鍾璞)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