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總結出十幾個核心問題:周禮、九州、五服制度、五德終始說、文質互補、夷夏之辨、大一統、改正朔、公與私、仁義觀、逍遙游、齊物論、禪宗公案等。從思想史演進與社會歷史發展的歷史語境出發,闡釋了其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以及人們日常思想行動的影響。
- 封面頁
- 書名頁
- 版權頁
- 開頭的話 這本思想史到底要寫什麼
-
1 沒有古代的「天下」,難有今天的「中華民族」
-
「中國」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模樣的
-
「周禮」奠定了中國的精神底色
-
「天下」登場,中國有了方向感
-
「九州」是「大禹」用腳丈量出來的
-
虛虛實實看「九州」
-
古帝王常常表演與上天溝通的遊戲
-
「九州」是一個古代經濟地理專用名詞
-
「五服」是「天下觀」的政治制度設計
-
「中國」無內外,「天下」是一家
-
古代的「夷」和「夏」是怎樣區分的
-
「夷」可變「夏」,「夏」可變「夷」
-
「中國」的版圖會因族群遷移變大變小
-
宋明之際的夷夏觀
-
從「天下」到「國家」觀念的演變
-
到底「中國」該不該有君主
-
「中華民族」觀如何挑戰古代文明等級論
-
-
2 為什麼古代帝王都要立「正統」
-
中國古人的字典裏沒有「未來」這兩個字
-
「五德終始說」與朝代的循環往復
-
「回向三代」與「文質互補」
-
「五德終始說」在漢代是怎麼體現的
-
帝王立「正統」還需要「改正朔」
-
「祥瑞」降臨與「天命」感召
-
漢唐帝王特別懼怕「天譴」
-
政治預言的神祕力量
-
帝王自帶「神跡」光環的故事應運而生
-
皇帝立「正統」的規矩在宋代以後改變了
-
好談「大一統」的清朝人
-
「大一統」觀支配着中國人的思維
-
-
3 儒法思想:從尋求差異到彼此互補
-
周代禮制秩序如何塑造儒家觀念
-
孔子首度發明「仁」,開始關注人的內心修養
-
古代中國的人倫秩序和社會關係起源於儒家思想
-
孔子如何處理自身慾望與他人慾望的關係
-
孟子「仁義」觀奠定儒家心理修煉的基調
-
荀子「性惡說」及其影響
-
現實君主為什麼比古代聖王更加重要
-
「公」與「私」的界限應該劃在哪裏
-
「遊俠」為何成為儒家的眼中釘
-
談論「兼愛」的墨家最終成為歷史塵埃
-
「大一統」國家為什麼選擇了儒家思想
-
法家精神:尋求規則的「確定性」
-
從荀子的「法後王」到法家的「法時王」
-
法家如何處理「法」與「術」的關係
-
法家「馭臣之道」的精髓是什麼
-
什麼是法家的臣子「進言之術」
-
-
4 老莊思想:俗世中的生存智慧
-
眾說紛紜的「道」究竟是什麼
-
「無為」一度成為漢代皇家的宣傳口號
-
道家的「自由」是如何被後人誤解的
-
真的是「知識越多,越無用」嗎?
-
柔弱勝剛強:老子的基本處世態度
-
道家「藏拙」的奧祕是什麼
-
「逍遙遊」是幻想成為一個超大的「自我」
-
「齊物論」是認識事物相對性的一種方法
-
「知識」不是用來判斷是非,而是為了順應自然
-
莊子思想的核心是一種生存哲學
-
不能割裂且互為鏡像的儒道思想
-
-
5 宋明「新儒學」到底「新」在哪裏
-
為反官學而誕生的「新儒學」運動
-
「新儒學」奪取了「道」的使用權
-
新儒家的「理」該怎麼解釋
-
「天理」與「人慾」的纏鬥
-
怎樣縮短「修身」與「治國平天下」的距離
-
新儒家是如何推動儒學走向世俗化的
-
一個人的「心」到底有多大
-
「知」與「行」是一回事嗎?
-
致良知突出「心靈」在處世中的首要作用
-
「新儒學」與西方思想的挑戰
-
-
6 中國佛教如何成了一種入世的智慧
-
人為什麼總會感到痛「苦」
-
從「十二因緣說」到「輪迴說」
-
擺脫「苦」的辦法:戒、定、慧
-
「現世現報」還是「來世果報」
-
佛教的「隱身術」:格義
-
佛教與儒家都談「心」,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
禪宗的減法
-
禪宗公案:一場場猜謎遊戲
-
禪宗與明清文人的精神傳統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