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
本書以主題史方式就不同的課題展開論述,這些課題包括: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包括學校與考試兩方面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史,歷代教育內容和學習的樂趣,識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術教育,學生生活與學生運動,以及明朝晚期出現的現象。
通過橫向的主題史論述,全書呈現出一個縱向的探討脈絡,即是以「學以為己」與「科舉文化」兩個文化取向作為主軸,並織入造就這兩個取向的因素及其所產生的影響。而這主軸及錯綜的旁枝,則涉及經濟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學史和民俗史等多個學科範疇。
「學以為己」及「科舉文化」這兩個互相衝突、卻又千百年來共存的取向,形成了深層次的矛盾,作者就此提出了他獨特的見解,包括的「威權人格的形成」和「反智色彩的庶民價值觀」等。作者更嘗試進行跨文化比較,例如比較西方清教徒的道德倫與晚明道學的宗教性、就自然法觀念比較中西文明的發展路向等。本書由是膺得「提供深刻的反思,充滿挑戰及啟發性」的評價。
通過橫向的主題史論述,全書呈現出一個縱向的探討脈絡,即是以「學以為己」與「科舉文化」兩個文化取向作為主軸,並織入造就這兩個取向的因素及其所產生的影響。而這主軸及錯綜的旁枝,則涉及經濟史、政治史、宗教史、哲學史和民俗史等多個學科範疇。
「學以為己」及「科舉文化」這兩個互相衝突、卻又千百年來共存的取向,形成了深層次的矛盾,作者就此提出了他獨特的見解,包括的「威權人格的形成」和「反智色彩的庶民價值觀」等。作者更嘗試進行跨文化比較,例如比較西方清教徒的道德倫與晚明道學的宗教性、就自然法觀念比較中西文明的發展路向等。本書由是膺得「提供深刻的反思,充滿挑戰及啟發性」的評價。
- 自序
-
第一章 引言: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
-
第一節 個人、社會與受教育者
-
1 「為己之學」
-
2 教育的社會目的
-
3 通才、經學者與君子
-
4 理學思想中的人:有德之士、英雄、殉道者
-
5 中國傳統教育的式微
-
-
第二節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
1 保守主義
-
2 互為主體與相互影響
-
3 儒家正統
-
4 權威的生活態度、庶民教育與中國人格特質
-
-
第三節 關鍵論點
-
-
第二章 中國傳統教育制度:學校與考試
-
第一節 教育機構的變遷(I)
-
1 古代傳說的學校與射箭的理想
-
2 稷下學宮
-
3 博士制度與漢代太學
-
4 漢代的地方學校
-
5 漢代的私人教育
-
6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
-
7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學
-
-
第二節 教育機構的變遷(II)
-
1 隋、唐的高等教育
-
2 隋、唐時代的地方教育
-
3 宋代的官學與太學
-
4 宋代地方官學與書院
-
5 遼、金、元的官學教育制度
-
6 元代書院
-
7 明代的國子監
-
8 明代地方官學
-
9 明代的書院
-
10 結論
-
-
第三節 考試制度:從察舉到科舉
-
1 古代背景
-
2 孔子與東周時期的變遷
-
3 養士
-
4 漢代察舉制度
-
5 東漢考試制度的改革
-
6 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
-
7 科舉制度的興起
-
8 唐代的科舉制度
-
9 科舉制度的完備
-
10 科舉文化的興起
-
11 外族朝代的科舉制度
-
12 明代的科舉制度
-
13 反思科舉的存在理由
-
-
-
第三章 中國教育的思想史
-
第一節 孔子與早期的儒家傳統
-
1 六藝
-
2 孔子
-
3 孟子與荀子
-
4 孝道與家法
-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
-
第二節 漢代禮治與儒家獨尊地位的興起
-
1 董仲舒與漢代的合一思想
-
2 經學、政治與教育
-
3 禮儀與儀式主義
-
4 才能的類別及知識人的分類
-
5 懷疑論與懷疑態度的萌芽
-
-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
1 本體思維與形而上學的追求
-
2 思想的重新評價
-
3 佛教征服中國
-
4 家族教育的貴族理想
-
5 師承與道教之影響
-
6 經學的新方向
-
7 經學、史學與文學
-
-
第四節 隋唐的兼容並蓄態度與自我知識認同的探求
-
1 「正」的觀念:儒家經典的確立與編纂
-
2 從標準化到正統的建構
-
3 韓愈、李翱與道統
-
4 晚唐理想教師觀念的危機
-
5 隋唐教育思維裏的佛教思想
-
-
第五節 道學教育和博學
-
1 道學教育的思想背景
-
2 為個人生活與社會秩序奠定基礎的道德人格
-
3 童年與童科考試
-
4 教學作為職業與志業
-
5 經學與「四書」
-
6 博學
-
7 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
-
-
第六節 遊牧民族知識人與漢人世界觀的接觸
-
1 遼、金社會裏的儒家思想
-
2 蒙古人與元朝的教育理念
-
3 佛教與道教及其重要性
-
-
第七節 明代的道學思想
-
1 陳白沙與湛若水
-
2 王陽明
-
3 明代心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
4 庶民主義、威權主義與儒學正統
-
-
第八節 總結中國教育思想的社會史
-
1 善書與功過格
-
2 學術研究的儀式化:以經學為例
-
-
-
第四章 歷代教育內容的演變和學習的樂趣
-
第一節 歷代教育內容的變化
-
1 《論語》、《孝經》和漢朝的官學課程
-
2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課程
-
3 隋唐時期的官學課程內容
-
4 宋朝早期的變化
-
5 道學的課程思想和實踐
-
6 道學教育內容的延續和發展
-
7 明朝的道學課程
-
8 在明代儒學視野之外
-
-
第二節 勤奮讀書的樂趣
-
1 勤奮學生的故事
-
2 藏書
-
3 私人藏書和愛書
-
-
第三節 結論:自得、自由和自任
-
-
第五章 識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術教育
-
第一節 識字教育
-
1 把識字視為教育理念
-
2 唐代之前的啟蒙教材與基礎教科書
-
3 唐代蒙書
-
4 宋代蒙書與朱熹
-
5 元、明兩代的啟蒙教材與基礎教科書
-
6 為女童和女性所編撰的啟蒙教材及基礎教科書
-
-
第二節 家庭教育和家訓
-
1 古代理論與理想
-
2 漢朝至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家庭教育和家訓
-
3 傳統中國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訓
-
4 透過家庭教育複製的儒家正統
-
-
第三節 技術教育
-
1 漢代至唐代官學裏的技術學校
-
2 宋、遼、金、元的技術教育
-
3 明代的技術教育
-
4 自然學者與技術人員的教育
-
-
-
第六章 學生與學生運動
-
第一節 傳統中國的學生:理想與現實
-
1 孔子及其門徒觀
-
2 戰國時期的弟子
-
3 秦、漢的學生與博士弟子:從禮儀中學習
-
4 魏晉南北朝的學生生活:貴族理想與行為表現
-
5 唐代的學生:官學學生與科舉考生
-
6 佛、道僧院戒律以及對庶民學生的教育
-
7 書院生活與科舉抱負的依違關係:宋代的學生
-
8 道學思想家對學規的批評
-
9 學習成為漢人:遼金元學校的學生
-
10 明代的學校生活:知識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滿
-
11 明代學規
-
-
第二節 中國歷史上的學生運動
-
1 漢代的學生運動
-
2 宋代的學生運動
-
-
-
第七章 結論:晚明以後
-
第一節 書寫傳統的重要性
-
1 書面考試的重要性
-
2 文獻與學術
-
3 不屈的自我與威權的性格
-
-
第二節 自我、宗教性與道德感
-
1 不證自明的道德真理與道學的宗教性
-
2 道德的自信與勤奮的工作倫理
-
3 計量道德表現的統計表
-
4 道德感
-
5 英國善書
-
6 權威、自信與清教徒資本主義者
-
7 晚明中國人與清教徒的比較
-
-
-
附錄 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
-
一、養士教育與科舉的影響
-
二、為己之學與書院的理想與實踐
-
三、以儒家經學為中心的教育
-
四、庶民教育:格言、戲劇、家訓、善書、祀典及儒家正統
-
五、個別施教;不分年齡班次的教育
-
六、文字考試與論辯考試的差別
-
七、權威人格的形成
-
八、結論
-
- 參考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62996/507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