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作為統治核心的專業法律人,對殖民地台灣留下了什麼刻痕?
本書是一本正統的法思想史學術著作,運用嚴謹、專業的比較思想史的方法,加入法社會學的觀點,追溯日本在臺殖民法律人──法學者、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思想的根源、特質,歸納其類型,並且深入地評價其影響。
在〈導論〉之後,第一章分析及評價殖民統治初期,日本法學者岡松參太郎如何嘗試將台灣的慣習法體系,改造成近代德國法體系的事蹟及其法思想。第二章則以私法學的角度,檢討台灣的慣習法中與台灣人自我認同關係最深的「祭祀公業」制度的法律性質,以及祭祀公業之沒落,如何改變了台灣人民族認同的形式與内涵。
第三章以台灣進入現代法體系之後首次發生的政治裁判──治警事件的裁判過程為背景,探討當時的台灣知識分子,如何運用法庭抗爭與殖民者進行對抗的戰術及其極限。第四章則透過顯密二教兩種類型的法學家的介紹與比較,說明「凡庸之善」姉歯松平與「凡庸之惡」増田福太郎,在知識與意識形態成反比例消長的歷史情境下如何自處,從而改變了殖民地台灣對於現代法的信念。
本書是一本正統的法思想史學術著作,運用嚴謹、專業的比較思想史的方法,加入法社會學的觀點,追溯日本在臺殖民法律人──法學者、法官、檢察官與律師──思想的根源、特質,歸納其類型,並且深入地評價其影響。
在〈導論〉之後,第一章分析及評價殖民統治初期,日本法學者岡松參太郎如何嘗試將台灣的慣習法體系,改造成近代德國法體系的事蹟及其法思想。第二章則以私法學的角度,檢討台灣的慣習法中與台灣人自我認同關係最深的「祭祀公業」制度的法律性質,以及祭祀公業之沒落,如何改變了台灣人民族認同的形式與内涵。
第三章以台灣進入現代法體系之後首次發生的政治裁判──治警事件的裁判過程為背景,探討當時的台灣知識分子,如何運用法庭抗爭與殖民者進行對抗的戰術及其極限。第四章則透過顯密二教兩種類型的法學家的介紹與比較,說明「凡庸之善」姉歯松平與「凡庸之惡」増田福太郎,在知識與意識形態成反比例消長的歷史情境下如何自處,從而改變了殖民地台灣對於現代法的信念。
1964年生於台北。日本國立京都大學法學博士,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基礎法學與人權思想。除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外,編有《大正十三年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豫審記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
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不懂實體法。」天生自由人,遭際冷硬派。非自願型人權工作者。滴酒不沾,痛恨西裝,不會打領帶,會打撐人結。不喜奔競,避官如避禍。曾口占二句以明志:「我是佛門鴦堀子,不學人間富貴禪。」
- 圖 輯
- 「臺灣研究先行者」序言/黃英哲、梅家玲
- 導讀:立法者之書/吳叡人
- 自 序
- 導 論
-
第一章 岡松參太郎的法學烏托邦
-
第一節 德國人種法學之系譜
-
一、歷史法學派
-
二、達爾文主義
-
-
第二節 德國人種法學之理論與實踐
-
一、A. H. 坡斯特之人種法學
-
二、J. 柯勒之比較法學
-
-
第三節 德國人種法學對於台灣舊慣調查事業之影響
-
一、背景
-
二、岡松參太郎之台灣舊慣調查事業
-
三、小結
-
-
第四節 從歐陸殖民法學尋找線索
-
一、貌合神離:柯勒的問卷與德國殖民政策
-
二、岡松參太郎的對照組:C. van Vollenhoven的Adat Law 研究與荷蘭殖民政策的抗爭
-
-
第五節 結論
-
-
第二章 臣民與帝國之間的「絕緣體」:祭祀公業的興廢
-
第一節 序論
-
第二節 前史:1923 年以前
-
一、日本領台前的祭祀公業
-
二、祭祀公業之種類及其內容
-
-
第三節 內地延長主義時期的祭祀公業
-
一、於台灣適用民商法的問題與祭祀公業的廢止論爭
-
二、祭祀公業之法律性質
-
三、祭祀公業大解體:日治法院檔案(台中地方法院)中的線索
-
四、「絕緣體」的最終抵抗:1937 年之後的祭祀公業
-
-
第四節 結論
-
-
第三章 大正民主與治警事件
-
第一節 先行研究與本章檢證範圍的設定
-
一、先行研究
-
二、本章檢證範圍的設定
-
-
第二節 大正民主時期對日本法律人的影響
-
一、大正民主時期
-
二、大正法學與法律人
-
-
第三節 治警事件的法律爭點
-
一、政治裁判的定義
-
二、治警事件以前的台灣刑事法概要
-
三、治安警察法的成立與其在日本國內的爭議
-
-
第四節 治警事件中關於治警法的爭點
-
一、治警事件發生的過程
-
二、第8 條第2 款
-
-
第五節 日籍檢察官與辯護律師的備忘錄
-
一、判決
-
二、日籍辯護律師的備忘錄
-
三、日籍檢察官、法官備忘錄
-
四、小結
-
-
第六節 結論
-
-
第四章 敗者的精神史:「凡庸之善」姉歯松平與「凡庸之惡」増田福太郎
-
第一節 法學「大老」退場後的台灣殖民法學界
-
第二節 「法/權利的自我增殖者」姉歯松平
-
一、姉歯松平的出身背景與學術業績
-
二、姉歯松平的政治立場:長男的回憶與「朱諾號事件」
-
三、小結
-
-
第三節 凡庸之惡:「法」學者筧克彦與増田福太郎
-
一、筧克彦的「皇道神(法)學」
-
二、筧克彦學說對増田福太郎的影響
-
三、増田福太郎與「日本法理研究會」
-
-
第四節 結論
-
- 終 章
- 註 解
- 附錄一 研究德國殖民地所謂自然民族(Naturvölker)法律關係之問卷/柯勒(J. Kohler)作、林佳和譯
- 附錄二 筧克彦的日本法理圖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226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