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去法院相告: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648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台灣於1895年改由日本統治,過去「去衙門打官司」的台灣人,也開始改口稱「去法院相告」。面臨傳統中國式與近代西方式兩種國家法制的更替,人們的「司法正義觀」是否已被引導至新的方向,或仍延續著舊有觀念?這項法律觀的轉型,會因不同的社經階層、地域、性別等而有差別嗎?

本書先從制度面及其整體運作,指出「現代」的司法裁判相較於「傳統」的斷罪聽訟,存在著判調分立、審辯分立、審檢辯分立,以及行政司法分立等司法正義觀上的差異,但兩者在日治台灣國家法上卻不時相互交織。接著將《日治法院檔案》運用於法實證研究,收集日治時期台北地方法院數萬份民刑事判決所載個案資料,當做變數而為編碼。再藉由上述變數交叉分析的結果,詮釋人們的司法正義觀可能已有怎樣的轉變。

此次改版,更將原本以一章闡述之國家法制上司法正義觀的傳統與現代交織,增訂擴充為四章,並以之為「上篇」;原本的第二至五章則作為「下篇」,即現今的第五至八章。關於民事紛爭「判調分立」觀念的導入及轉譯後法制、民事「審辯分立」的新制度與舊觀念、刑事「審檢辯分立」的模糊化或否定、「行政與司法分立」不受尊重等四項論點,從而大幅增加內容。

日治50年確實開啟了台灣人司法正義觀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路徑,但前進的步伐,亦即轉型的程度,猶相當有限,處處可見傳統司法正義觀的遺緒。
  • 增訂版序
  • 修訂版序
  • 初版自序
  • 圖次
  • 表次
  • 緒言
  • 上篇 國家法制上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司法正義觀
    • 第一章 民事紛爭「判調分立」觀念的導入及轉譯後法制
      • 第一節 清治台灣並無來自西方的現代法制觀念
      • 第二節 以現代法轉譯成新制但舊有文化觀念猶存
    • 第二章 民事「審辯分立」的新制度與舊觀念
      • 第一節 訴訟代理人資格由存在私密關係走向具備法律專業
      • 第二節 被投射為傳統訟師的現代辯護士
      • 第三節 民眾逐漸但有限的本於審辯分立近用辯護士
    • 第三章 刑事「審檢辯分立」的模糊化或否定
      • 第一節 附加殖民地特別法的審檢辯分立刑事訴訟程序
      • 第二節 以審檢辯不分的犯罪即決處理大多數刑案
      • 第三節 檢察官在新制下的控訴者角色不清晰
    • 第四章 「行政司法分立」不受尊重
      • 第一節 一個人民陌生且執政者不愛的觀念
      • 第二節 在殖民地台灣有限的行政司法分立
  • 下篇 人民近用法院與轉型中的司法正義觀
    • 第五章 以人民的法院活動探究其司法正義觀
      • 第一節 研究上假設
      • 第二節 分析之單元
      • 第三節 變數之說明及其運用
    • 第六章 使用法院而體驗依法審判
      • 第一節 案件類型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 第二節 住所地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 第三節 當事人屬性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 第七章 使用辯護士而體驗審辯分立
      • 第一節 當事人屬性與使用辯護士之關係
      • 第二節 原告與被告的使用辯護士
      • 第三節 非自然人的各種團體的使用辯護士
      • 第四節 促使當事人使用辯護士的其他因素
    • 第八章 與檢察官對辯而體驗審檢辯分立
      • 第一節 日治時期刑事司法概況
      • 第二節 年代與接觸專業檢察官之關係
      • 第三節 略式命令與審檢辯分立之關係
  • 結論
  • 附錄:《日治法院檔案》的整編及運用
  • 參考文獻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