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多元法律在地匯合

出版日期
201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356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位處多方勢力交集的台灣,承受多股法律文明洗禮。原住民族於17世紀先遭逢歐洲的荷蘭法律,漢人移民接著引進東亞漢字文化圈法律傳統,19世紀末新興海權日本,帶入源自近代西方的憲政體制、刑事法律、財產法制,乃至親屬繼承法制。戰後改行民國時代中國的法律,但1949年起作為事實上國家,自主繼受歐美法律學說及制度,並於1990年代民主化後,形成當今法秩序。

本書依上述歷史脈絡收錄10篇論文,以顯現政權或國家的變動,如何主宰台灣的法律規範內涵,以及制法與執法階層的文化屬性,最終多元鑲嵌成當今台灣人法律生活。期待讀者將本書就特定議題、特定時代所為較細緻的論辯,置於整個台灣法律史的框架內,進而從各種視角,提出更多具有洞見的學術論述。
  •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 編輯凡例
  • 主編序/王泰升
  • 作者簡介
  • 導論/王泰升
  • 第一章 帶入西方法律的荷蘭統治者/鄭維中
    • 一、荷治時期台灣等級制領邦的政體型態
    • 二、台灣本島領邦體制的確立與司法活動的推行
    • 三、熱蘭遮市城市體制的確立與司法活動的推行
    • 四、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印度地區推行的法律
    • 五、羅馬─荷蘭法的形成與荷蘭諸邦司法機關的關係
    • 六、荷蘭東印度公司司法當局治理漢人市民的情況
    • 七、荷蘭司法機關吸納漢人鄉庄自治組織的現象
    • 八、漢人市民共同體(Chinese gemeente)透過荷蘭司法機構重新詮釋漢人法習慣
    • 九、結論: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
  • 第二章 清治時期傳統中國的審案機制/王泰升、曾文亮、吳俊瑩
    • 一、問題緣起
    • 二、地方衙門檔案視野下的審案程序
      • (一)呈准階段對案件的輕重判斷與受理
      • (二)因人因案而異的審案程序
      • (三)「審轉」在地方衙門的意義
    • 三、裁斷的準據
      • (一)律例被引述且被遵守
      • (二)律例未被遵守的情形較多
      • (三)律例規定僅是判案基準之一
      • (四)從傳統中國理解傳統中國
    • 四、結論
  • 第三章 近代西方憲政體制的到來/王泰升
    • 一、前言
      • (一)問題意識
      • (二)研究對象
    • 二、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憲政主義初體驗
      • (一)伴隨憲法爭議而來的憲政主義概念
      • (二)西方憲政主義的在地實踐:以台灣議會請願運動為例
      • (三)缺席的行動者:高山族原住民族
      • (四)整個日治時期程度有限的初體驗
    • 三、國民黨一黨專制下的憲政主義再體驗
      • (一)以「訓政前置主義」箝制自由民主憲政
      • (二)非常體制下的憲政主義實踐:以雷震案為例
      • (三)重行集結的行動者
    • 四、政黨輪替下的憲政主義新體驗
      • (一)自由民主憲政的實現及人民憲政觀的轉變
      • (二)國家真實與法制上宣稱矛盾以及相異的國族認同
      • (三)觀念分歧的行動者
    • 五、認同自由民主憲政的國家認同
    • 六、結論:歷史思維下的未來展望
  • 第四章 日治時期刑事司法與台灣社會的變遷/王泰升
    • 一、緒言
    • 二、統治秩序與政治犯的處置
      • (一)軍事鎮壓(1895-1902)
      • (二)對武裝抗日的司法制裁(1907-1916)
      • (三)對政治反對運動的法律壓制(1914-1937)
      • (四)戰時對政治犯的羅織入罪(1937-1945)
    • 三、社會秩序與一般犯罪的懲治
      • (一)自成一套的犯罪控制體系
      • (二)整個體系的持續存在
      • (三)台灣社會的犯罪狀況
    • 四、西方式刑事法制度的引進
      • (一)罪刑法定原則
      • (二)處罰須經正當法律程序
      • (三)處罰的平等性
      • (四)處罰規定的徹底執行
      • (五)監獄與更生
      • (六)非西方式的刑事措施
    • 五、遵法服從與法律的繼受
    • 六、結論
  • 第五章 日治時期台灣的辯護士社群/曾文亮
    • 一、前言
    • 二、台灣辯護士社群出現
      • (一)帝國規格的辯護士職業
      • (二)殖民地特殊性與台灣辯護士制度
    • 三、殖民地辯護士社群的職業性格
      • (一)帝國性格下的職業環境訴求與人權主張
      • (二)台灣社會脈絡下的辯護士形象與生計問題
    • 四、辯護士社群的族群變化、世代交替與理念轉變
      • (一)本島人辯護士的出現與民族運動參與
      • (二)法庭權利鬥爭與人權擁護的職業理念
      • (三)新辯護士法與辯護士職業特權的強化
    • 五、辯護士社群活動的在地化及其限制
      • (一)法律知識的大眾化
      • (二)台灣人辯護士的增加與辯護士社群的結構轉變
      • (三)在地化的人權擁護及其界線
    • 六、結論
      • (一)帝國規格與殖民地特殊性
      • (二)殖民地特殊性的緩和與台灣在地性的浮現
      • (三)台灣在地性的強化與帝國化翻轉
  • 第六章 日治初期資本主義財產法制的確立/陳宛妤、王泰升
    • 一、緒言:法律史與經濟史的交會
    • 二、雙軌並行的現代契約法制
      • (一)清治時期的傳統中國官府規定與民間習慣
      • (二)日治初期日本民法與台灣舊慣並存的現代契約法制
      • (三)台灣舊慣調查及契約習慣法之內涵
      • (四)新締結契約模式:施行公證制度
    • 三、以「舊慣」為名的現代財產權制度
      • (一)確立單一的土地所有權
      • (二)導入現代不動產金融制度
      • (三)現代公示制度的建立:土地登記規則
    • 四、現代資本主義財產法規範與概念在社會中的實踐
    • 五、結論:有待未來更深入的研究
  • 第七章 多元鑲嵌的日治時期台灣人家族法/沈靜萍
    • 一、前言
    • 二、舊瓶裝新酒的舊慣:總督府法院對於「家」之內涵改造脈絡
      • (一)近代西方法元素之帶入
      • (二)日本法元素之帶入
      • (三)傳統中國家族規範元素之消長
      • (四)對台灣人之家進行改造的意義及目的
    • 三、多元性格之家族法對於女性之定位
      • (一)國家法賦予女性之權利主體地位及其內涵
      • (二)國家法默許女性權利地位之屈從與客體化
    • 四、結論
  • 第八章 戰後初期新內地的再延長與法律現代化/王泰升
    • 一、因不同國家的統治而再滋生「內地化」問題
    • 二、 台灣在當時中國法制上的特殊性與「內地延長」
    • 三、再次的「內地延長」部分提升了法制面的現代性
    • 四、從屬於中國的內地化所致現代化中挫
    • 五、新內地再延長的終止及其遺緒
  • 第九章 戰後的繼受當代歐美日本法制及法學/王泰升
    • 一、多元鑲嵌式自主繼受
    • 二、對美國法的繼受
      • (一)經由美援體制導入美國法律或思維
      • (二)由法學研究者引進的美國法
      • (三)晚近立法上主動採取美國法制
    • 三、對日本法的繼受
      • (一)日本法學知識對戰後台灣的持續影響
      • (二)以日本法作為供參考的外國立法例
      • (三)司法實務上日本影響力從絢爛歸於平淡
    • 四、對德國法的繼受
      • (一)以戰後德國法推動台灣的自由民主法治
      • (二)被納入司法實踐中的德國法
      • (三)再度作為立法依據的德國法
  • 第十章 原住民族相關法制的回顧及省思/王泰升
    • 一、緒言
    • 二、歐洲人殖民地上的臣民
    • 三、漢人統治下的特殊人群
    • 四、清朝法律下特殊地域的特殊人群
      • (一)在「境外」的「生番」
      • (二)在版圖內特區的「熟番」
      • (三)熟番從特殊人群到視同漢人
      • (四)生番首度面臨漢化的威脅
    • 五、近代日本法下的同化與特殊化
      • (一)原住民族在國家法上的人群分類
      • (二)對高山族原住民為「特殊」統治的法制
      • (三)高山族原住民的法律傳統有限度的被延續
    • 六、中華民國法下長期以同化為基調
      • (一) 從「山地同胞」到「山地山胞」與涵蓋平埔族的「平地山胞」
      • (二)縮小特別區域及減少特別措施
      • (三)原住民族法律傳統遭否定卻也未貫徹法治原則
    • 七、晚近國家法律轉趨承認原住民族主體性
      • (一)整體發展概況
      • (二)較具開放性的原住民身分認定法制
      • (三)原住民保留地制度以因循舊章為主
      • (四)原住民族法律傳統國家法化的可能性
    • 八、結論
  • 延伸閱讀書目/王泰升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