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坐看雲起時:一本香港人的教協史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62937300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自序
  • 研究寫作程序說明
  • 鳴謝
  • 卷一 戰後的香港與教協崛興的背景
    • 一、非典型的殖民地統治
      • 從二○一二年六月四日談到戰後香港歷史的分期
      • 戰後四十年香港的人口、社會及語言變遷
      • 殖民地統治與二戰後的「非殖化」運動
      • 各地反殖運動所追求的現代化
      • 什麼是「殖民地統治」?
      • 香港殖民地統治的延續:冷戰對峙和夾縫中的生存空間
      • 冷戰氛圍裏的香港經濟發展:從「通商口岸」到「世界工廠」
      • 革命還是改良?個別流動還是集體翻身?
      • 香港殖民地統治的特色
      • 小結
    • 二、香港殖民地統治的局部非殖化
      • 香港的「非政治化」與「安定繁榮」
      • 半自主親商城邦的管治:從殖民地權力分散的共治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135關鍵的七十年代
      • 從難民社會到永久居民社群:缺乏政治身份的局部非殖化和香港人的雙重認同
      • 小結
    • 三、數量與質素的成就
      • 教育的「微觀」和「宏觀」
      • 第二次大戰後全球的擴校運動
      • 戰前的教育制度與戰後的復員與擴展
      • 香港的工業化模式與教育發展:矛盾的期望
      • 殖民地教育和冷戰氛圍裏對教育的管制:一九五二年《教育條例》的非政治化箝制
      • 師資的過濾和待遇、香港教師專業的產生
      • 師資培訓和檢定
      • 香港的明文課程及其成就
      • 小結
    • 四、獨特學制的成形和「隱蔽課程」
      • 獨特教育體系的成形及特色
      • 學校階梯的操控和職效精英
      • 「社會流動」的事實與迷思
      • 明文課程、隱蔽課程和社會迷思
      • 小結:七十年代突破香港政府箝制的連串群眾運動
    • 五、新的社會運動濫觴
      •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學生組織與運動
      • 香港的教師組織(一九三四至一九七三)
      • 「馬殊報告」及《教育白皮書》
      • 跡近胡鬧的唐露曉小學改制
      • 護士、大專學生和教師的抗議運動
      • 教師抗爭的三個階段
      • 教師抗爭運動成功的因素
      • 小結: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的成立──「輩類群體」的結集
  • 參考書目
  • 自序
  • 研究寫作程序說明
  • 鳴謝
  • 卷二 爭取教師權益與教育改進
    • 六、司徒華的領導角色:抗爭的勝利、工會的模式和教師與知識
      • 歷史不是英雄頌
      • 司徒華在一九七三年文憑教師抗爭運動的領導角色
      • 一九七三年「文憑教師抗爭運動」之前的司徒華
      • 司徒華在教協奠定基礎的領導角色
      • 教師與專業及知識
      • 小結
    • 七、新心態與新慣習
      •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成立
      • 李鄧閣堅事件:捍衞教師的職業權益
      • 高思廉事件:捍衞小市民民權,團結就是力量
      • 教育界肅貪倡廉:教協和廉署相輔相成
      • 寶血會金禧中學事件與教協的「質變」
      • 教協的自我定位:工會、教育團體、民間組織
      • 公民社會的慣習:從逆來順受到據理力爭
      • 從難民社會到永久居民的社群:香港人的「雙重認同」
    • 八、教協奠定基本取向
      • 教協的三個時期
      • 教協的三重自我定位
      • 三重定位之間的張力
      • 司徒華領導的發展方向
      • 奠定基本取向和文化氣質
      • 奠定穩當組織、確保獨立地位
      • 小結
    • 九、奠定物質基礎和促進教師專業身份認同
      • 奠定物質基礎
      • 從「唔窮唔教學」到「專業教師」的身份認同
      • 小結
    • 十、會員的職業權益和公平待遇
      • 保障會員職業權益的工會職能
      • 教協與工會意識
      • 教協與性別議題
      • 小結
    • 十一、諮詢文件制度與壓力團體的互動
      • 三重定位之間與教師運動的方向
      • 《綠皮書》、《白皮書》:諮詢文件制度與壓力團體的互動
      • 考試壓力與學制問題和教育機會均等化
      • 對九年免費教育政策的回應
      • 小結:性別層面的問題
    • 十二、教學語文媒介問題和母語教學
      • 以職業教育為目的的普及文法中學教育
      • 第二次中文運動
      • 小結
    • 十三、國際兒童年和「打電話問功課」
      • 國際兒童年嘉年華會
      • 與香港電台合辦「打電話問功課」電視節目
      • 小結
    • 十四、國際顧問團訪港及教育統籌委員會的設立
      • 國際顧問團的訪問和《報告書》
      • 教協對《國際顧問團報告書》的十二萬言回應
      •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設立
      • 小結
  • 參考書目
  • 自序
  • 研究寫作程序說明
  • 鳴謝
  • 卷三 教協與公民社會的形成和互動
    • 十五、教協參與推動的社會運動
      • 「反對色情文化」運動
      • 爭取改革薪俸稅制度
      • 爭取改善民生和市民權益
      • 反對日本篡改教科書運動
      • 小結:教協穩據道德高地;民族、階級和性別議題
    • 十六、香港公民社會與管治權威的互動
      • 壓力團體與香港政府諮詢制度的互動
      • 香港政府的監察壓力團體常設委員會
      • 代議政制的起步:一九八二年的區議會選舉
      • 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運動:公民社會與港京對立的濫觴
      • 小結:教協十周年的回顧和前瞻
    • 十七、蛻變中的香港
      • 香港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脈絡的蛻變
      • 政治過渡與認受基礎
      • 香港經濟轉型和後工業化
      • 冷戰夾縫中的人民力量
      • 「優良管治」理念的興革
      • 「公營部門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思維
      • 香港社會的變遷
      • 社會和教育演變與教協的自我調適
      • 小結
    • 十八、教協與「政治過渡」
      • 教協的十周年
      • 教協與政治過渡:民族、民主、民生
      • 教協於過渡時期的具體活動
      • 提升民族認同
      • 爭取改進民生
      • 爭取香港民主政制
      • 小結
    • 十九、一九八九年的轉捩點
      • 雙城記一九八九
      • 香港市民凝聚共識
      • 為什麼過百萬香港人屢次走出來示威遊行呢?
      • 本地文化和認同的成形與「雙重認同」的強化
      • 「憂國憂民」教育活動
      • 民運團體的分工和合作
      • 八九民運前後教協的會務
      • 參與香港政制發展與維護教師職業權益
      • 教師專業發展
      • 小結:教協的定位
    • 二十、香港教育體系的改革與教協
      • 教協與香港教育體系的改革
      • 教統會歷次報告:官民互動程序與政策方向
      • 學校管理新措施、目標為本評估等爭議
      • 一脈相承的香港教育體系改革
      • 資本主義全球化教育改革的若干理念
      • 小結
    • 二十一、「衝擊三座大山」的教改
      • 宣傳與知言
      • 九十年代末「三頭馬車」推出教改
      • 教改的舉措與教育界和教協的回應
      • 教改衝擊教育體系的既有特色
      • 教育生態的蛻變
      • 教協的會務和發展新會員
      • 小結:女教師服裝的爭議
      • 附錄:千禧年前後教改大事記
    • 二十二、教協的反思
      • 教改衝擊了香港教育體系的既有特色
      • 反思教協的定位與策略
      • 反思教協的教育、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角色
      • 教協回應新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和教育生態
      • 教育意義、性別議題、公民社會空間的反思
      • 「流沙上的朝聖足跡」與重拾教育的神聖
  • 附錄
    • 附錄一:教協歷年會員人數
    • 附錄二:教協歷屆理事會、監事會名錄
    • 附錄三:教協歷屆理事會和「班、組、團、隊」組織圖
    • 附錄四:教協歷年職員人數
    • 附錄五:教協權益投訴部歷年個案投訴及查詢統計
    • 附錄六:教協歷年財政報告
    • 附錄七:教協歷年會所及服務中心資料
    • 附錄八:教協福利部服務發展
    • 附錄九:教協歷年工作重點
    • 附錄十:教協及世界、香港大事年表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香港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