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自序
- 研究寫作程序說明
- 鳴謝
-
卷一 戰後的香港與教協崛興的背景
-
一、非典型的殖民地統治
-
從二○一二年六月四日談到戰後香港歷史的分期
-
戰後四十年香港的人口、社會及語言變遷
-
殖民地統治與二戰後的「非殖化」運動
-
各地反殖運動所追求的現代化
-
什麼是「殖民地統治」?
-
香港殖民地統治的延續:冷戰對峙和夾縫中的生存空間
-
冷戰氛圍裏的香港經濟發展:從「通商口岸」到「世界工廠」
-
革命還是改良?個別流動還是集體翻身?
-
香港殖民地統治的特色
-
小結
-
-
二、香港殖民地統治的局部非殖化
-
香港的「非政治化」與「安定繁榮」
-
半自主親商城邦的管治:從殖民地權力分散的共治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135關鍵的七十年代
-
從難民社會到永久居民社群:缺乏政治身份的局部非殖化和香港人的雙重認同
-
小結
-
-
三、數量與質素的成就
-
教育的「微觀」和「宏觀」
-
第二次大戰後全球的擴校運動
-
戰前的教育制度與戰後的復員與擴展
-
香港的工業化模式與教育發展:矛盾的期望
-
殖民地教育和冷戰氛圍裏對教育的管制:一九五二年《教育條例》的非政治化箝制
-
師資的過濾和待遇、香港教師專業的產生
-
師資培訓和檢定
-
香港的明文課程及其成就
-
小結
-
-
四、獨特學制的成形和「隱蔽課程」
-
獨特教育體系的成形及特色
-
學校階梯的操控和職效精英
-
「社會流動」的事實與迷思
-
明文課程、隱蔽課程和社會迷思
-
小結:七十年代突破香港政府箝制的連串群眾運動
-
-
五、新的社會運動濫觴
-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學生組織與運動
-
香港的教師組織(一九三四至一九七三)
-
「馬殊報告」及《教育白皮書》
-
跡近胡鬧的唐露曉小學改制
-
護士、大專學生和教師的抗議運動
-
教師抗爭的三個階段
-
教師抗爭運動成功的因素
-
小結: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的成立──「輩類群體」的結集
-
-
- 參考書目
- 自序
- 研究寫作程序說明
- 鳴謝
-
卷二 爭取教師權益與教育改進
-
六、司徒華的領導角色:抗爭的勝利、工會的模式和教師與知識
-
歷史不是英雄頌
-
司徒華在一九七三年文憑教師抗爭運動的領導角色
-
一九七三年「文憑教師抗爭運動」之前的司徒華
-
司徒華在教協奠定基礎的領導角色
-
教師與專業及知識
-
小結
-
-
七、新心態與新慣習
-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成立
-
李鄧閣堅事件:捍衞教師的職業權益
-
高思廉事件:捍衞小市民民權,團結就是力量
-
教育界肅貪倡廉:教協和廉署相輔相成
-
寶血會金禧中學事件與教協的「質變」
-
教協的自我定位:工會、教育團體、民間組織
-
公民社會的慣習:從逆來順受到據理力爭
-
從難民社會到永久居民的社群:香港人的「雙重認同」
-
-
八、教協奠定基本取向
-
教協的三個時期
-
教協的三重自我定位
-
三重定位之間的張力
-
司徒華領導的發展方向
-
奠定基本取向和文化氣質
-
奠定穩當組織、確保獨立地位
-
小結
-
-
九、奠定物質基礎和促進教師專業身份認同
-
奠定物質基礎
-
從「唔窮唔教學」到「專業教師」的身份認同
-
小結
-
-
十、會員的職業權益和公平待遇
-
保障會員職業權益的工會職能
-
教協與工會意識
-
教協與性別議題
-
小結
-
-
十一、諮詢文件制度與壓力團體的互動
-
三重定位之間與教師運動的方向
-
《綠皮書》、《白皮書》:諮詢文件制度與壓力團體的互動
-
考試壓力與學制問題和教育機會均等化
-
對九年免費教育政策的回應
-
小結:性別層面的問題
-
-
十二、教學語文媒介問題和母語教學
-
以職業教育為目的的普及文法中學教育
-
第二次中文運動
-
小結
-
-
十三、國際兒童年和「打電話問功課」
-
國際兒童年嘉年華會
-
與香港電台合辦「打電話問功課」電視節目
-
小結
-
-
十四、國際顧問團訪港及教育統籌委員會的設立
-
國際顧問團的訪問和《報告書》
-
教協對《國際顧問團報告書》的十二萬言回應
-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設立
-
小結
-
-
- 參考書目
- 自序
- 研究寫作程序說明
- 鳴謝
-
卷三 教協與公民社會的形成和互動
-
十五、教協參與推動的社會運動
-
「反對色情文化」運動
-
爭取改革薪俸稅制度
-
爭取改善民生和市民權益
-
反對日本篡改教科書運動
-
小結:教協穩據道德高地;民族、階級和性別議題
-
-
十六、香港公民社會與管治權威的互動
-
壓力團體與香港政府諮詢制度的互動
-
香港政府的監察壓力團體常設委員會
-
代議政制的起步:一九八二年的區議會選舉
-
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運動:公民社會與港京對立的濫觴
-
小結:教協十周年的回顧和前瞻
-
-
十七、蛻變中的香港
-
香港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脈絡的蛻變
-
政治過渡與認受基礎
-
香港經濟轉型和後工業化
-
冷戰夾縫中的人民力量
-
「優良管治」理念的興革
-
「公營部門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思維
-
香港社會的變遷
-
社會和教育演變與教協的自我調適
-
小結
-
-
十八、教協與「政治過渡」
-
教協的十周年
-
教協與政治過渡:民族、民主、民生
-
教協於過渡時期的具體活動
-
提升民族認同
-
爭取改進民生
-
爭取香港民主政制
-
小結
-
-
十九、一九八九年的轉捩點
-
雙城記一九八九
-
香港市民凝聚共識
-
為什麼過百萬香港人屢次走出來示威遊行呢?
-
本地文化和認同的成形與「雙重認同」的強化
-
「憂國憂民」教育活動
-
民運團體的分工和合作
-
八九民運前後教協的會務
-
參與香港政制發展與維護教師職業權益
-
教師專業發展
-
小結:教協的定位
-
-
二十、香港教育體系的改革與教協
-
教協與香港教育體系的改革
-
教統會歷次報告:官民互動程序與政策方向
-
學校管理新措施、目標為本評估等爭議
-
一脈相承的香港教育體系改革
-
資本主義全球化教育改革的若干理念
-
小結
-
-
二十一、「衝擊三座大山」的教改
-
宣傳與知言
-
九十年代末「三頭馬車」推出教改
-
教改的舉措與教育界和教協的回應
-
教改衝擊教育體系的既有特色
-
教育生態的蛻變
-
教協的會務和發展新會員
-
小結:女教師服裝的爭議
-
附錄:千禧年前後教改大事記
-
-
二十二、教協的反思
-
教改衝擊了香港教育體系的既有特色
-
反思教協的定位與策略
-
反思教協的教育、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角色
-
教協回應新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和教育生態
-
教育意義、性別議題、公民社會空間的反思
-
「流沙上的朝聖足跡」與重拾教育的神聖
-
-
-
附錄
-
附錄一:教協歷年會員人數
-
附錄二:教協歷屆理事會、監事會名錄
-
附錄三:教協歷屆理事會和「班、組、團、隊」組織圖
-
附錄四:教協歷年職員人數
-
附錄五:教協權益投訴部歷年個案投訴及查詢統計
-
附錄六:教協歷年財政報告
-
附錄七:教協歷年會所及服務中心資料
-
附錄八:教協福利部服務發展
-
附錄九:教協歷年工作重點
-
附錄十:教協及世界、香港大事年表
-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