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自序
- 研究寫作程序說明
- 鳴謝
-
卷一 戰後的香港與教協崛興的背景
-
一、 非典型的殖民地統治
-
從二○一二年六月四日談到戰後香港歷史的分期
-
戰後四十年香港的人口、社會及語言變遷
-
殖民地統治與二戰後的「非殖化」運動
-
各地反殖運動所追求的現代化
-
什麼是「殖民地統治」?
-
香港殖民地統治的延續:冷戰對峙和夾縫中的生存空間
-
冷戰氛圍裏的香港經濟發展:從「通商口岸」到「世界工廠」
-
革命還是改良?個別流動還是集體翻身?
-
香港殖民地統治的特色
-
小結
-
-
二、 香港殖民地統治的局部非殖化
-
香港的「非政治化」與「安定繁榮」
-
半自主親商城邦的管治:從殖民地權力分散的共治到「一國兩制、港人治港」
-
關鍵的七十年代
-
從難民社會到永久居民社群:缺乏政治身份的局部非殖化和香港人的雙重認同
-
小結
-
-
三、數量與質素的成就
-
教育的「微觀」和「宏觀」
-
第二次大戰後全球的擴校運動
-
戰前的教育制度與戰後的復員與擴展
-
香港的工業化模式與教育發展:矛盾的期望
-
殖民地教育和冷戰氛圍裏對教育的管制:一九五二年《教育條例》的非政治化箝制
-
師資的過濾和待遇、香港教師專業的產生
-
師資培訓和檢定
-
香港的明文課程及其成就
-
小結
-
-
四、獨特學制的成形和「隱蔽課程」
-
獨特教育體系的成形及特色
-
學校階梯的操控和職效精英
-
「社會流動」的事實與迷思
-
明文課程、隱蔽課程和社會迷思
-
小結:七十年代突破香港政府箝制的連串群眾運動
-
-
五、新的社會運動濫觴
-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學生組織與運動
-
香港的教師組織(一九三四至一九七三)
-
「馬殊報告」及《教育白皮書》
-
跡近胡鬧的唐露曉小學改制
-
護士、大專學生和教師的抗議運動
-
教師抗爭的三個階段
-
教師抗爭運動成功的因素
-
小結: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的成立 —「輩類群體」的結集
-
-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