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前言
- 本書圖表
-
1. 中古精莊章知四系在漢語方言中的歷史音變 嚴棉
-
1. 前言
-
2. 近代學者所提出的日母擬構
-
3. 日母字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表現
-
4. 從諧聲字看日母字的演變
-
5. 日母字多向的歷史音變理論
-
6. 精莊章知四系在現代方言中的表現
-
7. 精莊章知四系的分與合
-
8. 精莊章知四系擦音和塞擦音的歷史音變
-
9. 端章知三系的歷史音變
-
10. 結論
-
-
2. 漢韓漢字不規則讀音的成因分析 嚴翼相
-
1. 序言
-
2. 現代漢語中的不規則讀音
-
3. 韓國漢字音中的不規則讀音
-
4. 結論
-
-
3. 解消名義—語用史的一項假設 何大安
-
1. 語義與名義
-
2. 僭用名義
-
3. 解消名義
-
-
4. 信息化地球村時代的漢語適應問題 陸丙甫
-
1. 語言編碼形式對交際功能的複雜適應方式
-
2. 漢語結構對翻譯的不適應
-
3. 主動促進現代漢語對全球化時代的適應
-
-
5. 上古音韻研究的新視角 馮勝利
-
1. 上古韻部之間的輕重之別
-
2. 魚輕歌重
-
3. 對「職」輕,對「之」重的「魚」部字
-
4. 重複強調中的陽入對立(且/skhja/、洵/gweŋ/終/tjuŋ/)
-
5. 駁句法語義說
-
6. 駁形態語綴說
-
7. 結語
-
- 6. 《切韻‧序》 今譯與新注 馮蒸
-
7. 官話方言三分及其意義 劉勳寧
-
1. 從一則網文說起
-
2. 歷史的簡單回顧
-
3. 為甚麼要用入聲來給官話分類
-
4. 三個官話分類的意義
-
5. 調類分化與韻母結構改變
-
-
8. 基於EPG的蒙古語標準話詞首輔音舌位變化及其約束度研究 呼和 包桂蘭
-
1. 引言
-
2. 實驗方法
-
3. 結果與討論
-
4. 結論
-
-
9. 音位負擔量計量研究—以藏緬語為例 孔江平
-
1. 引言
-
2. 音位負擔量的研究方法
-
3. 藏緬語的音位負擔量
-
4. 音位負擔量的特性
-
5. 討論
-
-
10. 麻窩羌語元音音系再探 孫天心 余文生
-
1. 麻窩羌語基本情況
-
2. 麻窩話元音音系
-
3. 結論
-
-
11. 重視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中一些特殊語音現象的記錄、分析和規範 孫宏開
-
1. 引言
-
2. 長輔音問題
-
3. 緊輔音問題
-
4. 送氣擦音問題
-
5. 喉壁塞音問題
-
6. 塞擦音問題
-
7. 齶化輔音和圓唇化輔音問題
-
8. 輔音的前喉塞和內爆音問題
-
9. 帶附加特色的元音問題
-
10. 關於「自成音節」問題
-
-
12. 漢語詞彙—語法連續統—結構助詞「 的」 和唯一性 孫朝奮
-
1. 序言
-
2. 現有理論的不足
-
3. 有「的」和沒「的」
-
4. 唯一性限制和類別概念限制
-
5. 詞彙搭配(選擇限制)
-
6. 漢語名詞的詞彙—語法連續統
-
7. 結論
-
-
13. 濁上歸去和去聲似上 尉遲治平
-
1. 中唐時期的濁上歸去
-
2. 秦音、漢音和吳音
-
3. 秦人去聲似上
-
4. 慧琳改訂玄應音和去聲似上
-
5. 結語
-
-
14. 壯侗語族表示「 一」 的幾個來源 張惠英
-
1. 漢語方言「一、幺、蜀、單、獨、個」
-
2. 黎語表示「一」的ω³/kω²、tsω²,分別來自「個、隻」
-
3. 壯語表示「一」的de:u¹ / ne:u² 來自「鳥」
-
4. 壯語傣語表示「一」的nə:ŋ6/ nəŋ¹/6 / nω:ŋ6 / nωŋ6 / ləŋ6,可能來自表示「人」的「儂」
-
-
15. 遊戲的遊戲—粵語怎麼說「 石頭、 剪子、 布」 張洪年
-
1. 「石頭、剪子、布」
-
2. 猜拳劃指
-
3. 對第二個說法中三個單元的分析
-
4. 總結
-
-
16. 語言接觸與數詞衰變—綠春哈尼語數詞的50 年變化 戴慶廈
-
1. 解題
-
2. 哈尼語數詞的特點及變化
-
3. 哈尼語數詞使用變化的成因及啟示
-
-
17. 谷饒方言的四個降調 朱曉農 洪英 林文芳
-
1. 引言
-
2. 調查情況
-
3. 音高曲線
-
4. 純低調—低降調的實質
-
5. 三種降調
-
6. 與鄰村可能的關係
-
7. 與福清降調的比較
-
8. 結論
-
-
18. 「濁音」 及其「 清化」 的語音基礎探索 曹劍芬
-
1. 前言
-
2. 從濁音清化在吳語裏的表現看「濁音」及其「清化」的語音基礎
-
3. 結語
-
-
19. 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的演變及其殘跡—從閩南語喉塞韻跟鼻化韻與廣州話長短韻腹的對應關係談起 曹逄甫 謝音琪
-
1. 前言
-
2. 文獻探討
-
3. 對比分析
-
4. 討論
-
5. 結論
-
-
20. 再論天津話的源與流 曾曉渝
-
1. 引言
-
2. 明代天津衛人口來源的歷史考查
-
3. 從人口的來源構成看天津話的形成
-
4. 從語言特點看天津話的歷史演變
-
5. 結語
-
-
21. 語言文化背景與多模態情感表達和感知 李愛軍 黨建武 方強
-
1. 引言
-
2. 感知實驗簡介
-
3. 情感感知聽辨結果分析
-
4. 總結與討論
-
-
22. 論語言關係類型學及結構類型的演變趨勢 李葆嘉
-
1. 現代人和現代語言起源的單源論
-
2. 語言關於類型演變的連續—差異性
-
3. 世界語言關係類型學的四分法
-
4. 語言結構類型的歷史演變連續統假說
-
5. 人類語言的趨同化進程
-
-
23. 論「 營魄抱一」 楊秀芳
-
1. 前言
-
2. 對舊注的檢討
-
3. 論「營魄抱一」與「專氣致柔」為平行結構
-
4. 關於「載」字
-
5. 結語
-
-
24. 音節型語言演化的語音後果 江荻
-
1. 引言
-
2. 從章太炎謎題談起
-
3. 從多音節詞到單音節詞
-
4. 從複輔音詞到單輔音詞
-
5. 語音演化後果
-
6. 貌似回歸
-
-
25. 腦與語言的共同進化 王曼 江銘虎 王琳
-
1. 引言
-
2. 靈長類與人類大腦及語言的關係
-
3. 大腦的偏側性
-
4. 腦與第二語言習得
-
5. 結語
-
-
26. 白語與白族的流變—多角度結合的視野 汪鋒
-
1. 引言
-
2. 從語言學的角度看
-
3. 從歷史文獻的角度看
-
4. 從遺傳學的角度看
-
5. 綜合的圖景—白語與白族的流變
-
-
27. 官話歷史上的幾個競爭性音變 沈鍾偉
-
1. 競爭性音變
-
2. 過度改正
-
3. 結論
-
-
28. 從稻米的名稱看稻米的發源地 潘悟雲
-
1. 「稻」在不同語言中的韻母
-
2. 「稻」在苗瑤語中的韻母
-
3. 侗台語的聲母
-
4. 苗瑤語的聲母
-
-
29. 香港書面漢語裏的詞彙化過程—從「 到爆」 說起 石定栩 劉藝 盛玉麒
-
1. 香港書面漢語的新詞「到爆」
-
2. 表示極端程度的補語
-
3. 「爆燈」和「A+爆+N」
-
4. 「到爆」的前接成分
-
5. 「到爆」的詞彙化
-
6. 餘論
-
-
30. 侗台語的穩定詞根 羅永現
-
1. 侗台語的同源關係研究一瞥
-
2. 侗台語的穩定詞根
-
3. 結語
-
-
31. 明清時代閩南語特指問句的反詰用法 連金發
-
1. 前言
-
2. 疑問詞+情態詞的反詰用法
-
3. 非疑問詞的反詰用法
-
4. 文讀層次的定規反詰用法
-
5. 否定極詞促成反詰用法
-
6. 結語
-
-
32. 關於畲話的系屬問題 鄧曉玲 鄧曉華
-
1. 引言
-
2. 前人及時賢的研究
-
3. 關於畲話系屬問題研究的新視角
-
4. 結論
-
-
33. 漢藏語言聲調起源的平仄四聲模式和三聲二聲亞型 鄭張尚芳
-
1. 引言
-
2. 聲調理論起源的應用
-
3. 結語
-
-
34. 方式助詞在廣西漢語方言和壯侗語中的擴散—源頭、 過程及啟示 黃陽 郭必之
-
1. 引言
-
2. 廣西語言中的方式助詞
-
3. 「執持」義動詞的語法化
-
4. 語言接觸及複製語法化
-
5. 結論
-
-
35. 詩詞詞彙意象資料庫建構 鄭錦全
-
1. 意象與言傳
-
2. 建構詩詞意象資料庫以釐清概念
-
3. 共現詞
-
4. 共現詞計量
-
5. 詞語出現頻次與意象
-
6. 詞語意象資料庫雛形
-
7. 結論
-
-
36. 從19世紀英國傳教士上海方言著作中的五項音變看詞彙擴散 錢乃榮
-
1. 引言
-
2. dz>z
-
3. 元音帶鼻化>元音鼻化消失
-
4. 前鼻音韻>後鼻音韻
-
5. 入聲韻在歸併中
-
6. 陽上>陽去
-
7. 餘論
-
-
37. 狹義的語言接觸概念及相關問題 意西微薩‧阿錯(Yeshes Vodgsal Atshogs)
-
1. 語言接觸
-
2. 狹義語言接觸
-
3. 基於是否發生變化的語言接觸類型
-
4. 語音詞彙與語法的變化,熟快熟慢
-
-
38. 比較的充分性與原始語言的恰當重構—從原始台語*ɣ-的兩套對應說起 陳保亞
-
1. 緣起
-
2. 比較的充分性
-
3. 弱重構、過度重構與恰當重構
-
4. 原始台語*h-
-
5. 餘論
-
-
39. 歷史層次分析法 陳忠敏
-
1. 前言
-
2. 前期研究
-
3. 歷史層次分析法的內容及成就
-
4. 歷史層次研究中存在的分歧與問題
-
5. 餘論
-
-
40. 從洛陽話和青海三個方言看元音高頂出位 麥耘
-
1. 《中原音韻》與洛陽、樂都、西寧和湟源方言的韻母對應
-
2. 四地方言表現出的元音高頂出位
-
3. 幾點討論和設問
-
-
41. 語料庫驅動的詞義預測研究—概念空間的詞彙化區隔初探 洪嘉馡 黃居仁
-
1. 引言
-
2. 文獻探討與研究議題
-
3. 研究方法
-
4. 語料分析
-
5. 「玩」的實驗性評價
-
6. 結論
-
-
42. 音義結合是任意的嗎?—重讀雅可布森評索緒爾之一 石鋒
-
1. 索緒爾和雅可布森
-
2. 雅可布森評索緒爾
-
3. 《教程》書中任意論的四個矛盾之處
-
4. 語音象似性
-
5. 漢語的理據性
-
6. 理念和方法的思考—語言學的方向
-
-
43. 漢語的話題、焦點和全稱量化研究 潘海華 張蕾
-
1. 引言
-
2. 漢語的話題與焦點
-
3. 語義焦點、三分結構及量化
-
4. 漢語全稱量化研究
-
5. 結語
-
- 附錄:王士元教授專訪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