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荀子思想以美學始,以法哲學終。不論是美學或法哲學,其思想的精髓皆是「類」。
荀子是先秦儒家之集大成者,唐宋之後飽受誤解,地位一落千丈。本書希望讓荀子思想的精華重見天日。全書共分三部分,包括「類的自覺」、「類的本質」、「類的生活」,每部分含三章,共九章,以「類」的概念貫串各章,分別探討荀子與儒家的宗教性問題、荀子與《易傳》、《中庸》的系譜關係、荀子思想中的性惡說、公共理性與公共感性的相關問題,以及禮、樂、法作為「類的生活」如何實現荀子的王制理想。並運用黑格爾──馬克思學派的美學、維柯與赫德的民族詩學的思想資源,從中西匯通的美學語境彰顯荀子思想的精華。
荀子是先秦儒家之集大成者,唐宋之後飽受誤解,地位一落千丈。本書希望讓荀子思想的精華重見天日。全書共分三部分,包括「類的自覺」、「類的本質」、「類的生活」,每部分含三章,共九章,以「類」的概念貫串各章,分別探討荀子與儒家的宗教性問題、荀子與《易傳》、《中庸》的系譜關係、荀子思想中的性惡說、公共理性與公共感性的相關問題,以及禮、樂、法作為「類的生活」如何實現荀子的王制理想。並運用黑格爾──馬克思學派的美學、維柯與赫德的民族詩學的思想資源,從中西匯通的美學語境彰顯荀子思想的精華。
- 序
-
導論
-
一、本書的兩個核心概念:「類」與「美學」
-
二、當代荀子學中的相關論述
-
三、「天人之分」的核心:分配、分擔與分享
-
四、人作為「類」的存有(Species Being):與青年馬克思的對話
-
-
第一部分 類的自覺
-
導言
-
第一章 荀子與儒家的宗教性
-
一、前言
-
二、黑格爾論中國宗教、自然宗教、民眾宗教與自由宗教
-
三、古代中國的自然宗教與先秦儒家的天命觀
-
四、「天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從「不求知天」到「知天」
-
五、聖心:自由的心
-
-
第二章 從宗教性宇宙到詩性宇宙
-
一、前言
-
二、維柯的三時代說:神的時代、英雄時代、人的時代
-
三、大一(太一)的多重性:從太古、太一神到太極
-
四、詩性宇宙:以詩性解除神秘性
-
五、圖騰、占卜、神話、傳說:道德論述與政治論述中的詩性智慧
-
-
第三章 《荀子》與《易傳》、《中庸》的系譜關係
-
一、前言
-
二、人參天地:聖主的角色與工作
-
三、誠:不息的生命維持力
-
四、類:仁愛的客觀基礎
-
五、象:模仿與象徵
-
六、漸:教化之功效
-
七、結語
-
-
-
第二部分 類的本質
-
導言
-
第四章 性:性之惡及其克服
-
一、前言
-
二、從神話思維中的「惡」到理性思維中的「惡」
-
三、「惡」的敘事:憂患意識與罪惡意識(罪己自惡的意識)
-
四、化性之潛能與限制:聖人與元惡
-
五、結語
-
-
第五章 心:從主體性到公共理性
-
一、前言
-
二、心的「知、情、意」三面
-
三、從階級論心:君心與民心
-
四、仁心、學心、公心:公共領域中的「心」與語言的共同體
-
-
第六章 情:從自然成性到公共感性
-
一、前言
-
二、孔孟論「情」與荀子情論的突破
-
三、情、氣的存有狀態:感動、感應
-
四、情、氣的工夫論:以禮樂「養」情「治」氧
-
五、「情」的昇華:在「智、仁、勇」三全中安頓「情」
-
六、情與公共感性的養成
-
-
-
第三部分 類的生活
-
導言
-
第七章 禮:倫理的藝術
-
一、前言
-
二、禮的宇宙論內涵
-
三、模仿與抒情:禮儀的呈現方式
-
四、形式與內容:情文俱盡
-
五、禮的風格:中和
-
-
第八章 樂:從宇宙論到公共感性的培養
-
一、前言
-
二、模仿:比較美學的視野
-
三、儒家音樂宇宙論的開端:荀子的樂論
-
四、荀子與儒家的音樂發生學
-
五、軸心時代的脈絡
-
六、音樂與公共感性的培養
-
-
第九章 法:從道德向倫理世界的轉化
-
一、前言
-
二、儒家法哲學的屬性
-
三、荀子的「法」思想與自然法
-
四、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的對象:道德與倫理
-
五、邠國的故事:孟荀的「主權在民」思想
-
六、罪的主體及孝作為個人權利
-
七、結語
-
-
結論:荀子思想的整體特色
-
一、充滿美文的世界
-
二、通變觀
-
三、非同一哲學
-
-
主要參考書目
-
人名索引
-
名詞索引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188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