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評析‧前景‧構想

出版日期
201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739983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封面文案:本書是《荀子》研究的一張「鳥瞰圖」:針對「《荀子》研究」這個主題,評論過去研究的長短處;分析當今研究情況的困難和問題;以及構想未來方向和可能性,藉此幫助讀者能夠理解《荀子》研究的歷史脈絡,並且找出其未來方向的線索。

書籍簡介:二十一世紀應可稱上「荀學復興」的時代。而隨著《荀子》思想獲得正面的評價,其相關研究著作的數量大幅成長。然而,當今大量的相關研究成果正在累積的情況,反而引起初次研究《荀子》相關主題的學者和學生會處於難以梳理其研究脈絡,因而難以蒐集對他們的研究真正需要的參考文獻之困惑。本書則為了改善如此狀況,根據作者過去二十年對《荀子》思想研究的心得,提供《荀子》研究的一張「鳥瞰圖」:針對「《荀子》研究」這個主題,評論過去研究的長短處;分析當今研究情況的困難和問題;以及構想未來方向和可能性,藉此作者期幫助讀者能夠理解《荀子》研究的歷史脈絡,並且找出其未來方向的線索。
  • 萬卷樓「荀子研究叢刊」發刊詞
  • 自序
  • 緒論
    • 一 《荀子》思想研究的重建
    • 二 《荀子》研究快速成長下的困境
    • 三 《荀子》研究本身所內含的四個問題
      • (一)《荀子》思想特質的定位和歷史意義之成見
      • (二)無法擺脫固定歷史評估和固定文本解讀之間的「循環論證」
      • (三)荀子專題研究和中國哲學通史所提出的見解之間的鴻溝
      • (四)重複出現同樣研究成果的結構
    • 四 本書的構想與內容
  • 第一章 《荀子》文獻與荀卿思想的關係探析
    • 序言
    • 第一節 《荀子》的文獻形成與流傳
      • 第一項 從荀卿生前到西漢劉向對文本的編纂(約前250年至前20年)
      • 第二項 從劉向之後到唐朝楊倞的重編(約前20年至818年)
      • 第三項 從楊倞的重編至今(818年至今)
    • 第二節 關於《荀子》一書是否代表荀卿本人的思想之五種觀點
      • 第一種觀點:區分出真正的荀卿思想部分與雜入的部分
      • 第二種觀點:視為荀卿學派演化的不同階段
      • 第三種觀點:《荀子》作為荀卿本人的哲學思想發展過程
      • 第四種觀點:將《荀子》一書視為對過去諸子思想的綜合
      • 第五種觀點:《荀子》作為有整體統一性和思想一致性之作品
    • 小結
  • 第二章 荀子的生平
    • 序言
      • 1 荀子生平的描述
      • 2 《荀子》一書
      • 3 其他文本中相關的語句
    • 第一節 歷史背景:戰國時代齊國與趙國的狀況
    • 第二節 荀子到齊國以及他在稷下的活動
    • 第三節 荀子見趙孝成王與秦昭王
    • 第四節 蘭陵令時期
    • 第五節 荀子的弟子
    • 小結
      • 附錄一 《史記.荀卿列傳》原文(附標點符號)
      • 附錄二 荀子的年譜
  • 第三章 二十世紀《荀子》研究綜述:由國際視野的比較回顧
    • 序言
    • 第一節 研究《荀子》思想的三種途徑
    • 第二節 主要個別研究的概觀
    • 第三節 日本《荀子》研究之早期歷史
    • 第四節 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思想的三個視角
    • 小結
  • 第四章 《荀子》「禮治論」的思想特質暨歷史定位
    • 序言
    • 第一節 過去對「禮」思想的研究暨其與《荀子》禮論的關係
    • 第二節 拙書《荀子禮治政治思想之研究》的主要觀點與課題
    • 第三節 《荀子》「禮」思想與戰國諸子思想的關係
    • 第四節 《荀子》禮治論的思想意義
    • 小結 「禮治國家」漢朝的形成
  • 第五章 二十一世紀《荀子》思想研究的意義與前景
    • 序言
    • 第一節 荀子對「人」和「社會」的理解
    • 第二節 「禮」和東亞國家的政治、社會以及倫理
    • 第三節 在視野中缺乏荀子的禮學研究
    • 小結 荀子在東亞歷史中的意義在於「禮治理論」的建立
  • 第六章 《荀子》哲學研究之解構與建構:以中日學者的嘗試與其「綜合」與「變化」為線索
    • 序言
    • 第一節 傳統荀子觀之「解構」
    • 第二節 蔡錦昌、王慶光、劉又銘對傳統荀子觀的「解構」與「建構」
    • 第三節 蔡、王、劉三位的觀點之一些問題與日本學者對相關問題的看法
    • 第四節 為了理解荀子思想的特質—以「綜合」與「變化」為切入點
      • 第一項 作為先秦思想的綜合者的荀子哲學
      • 第二項 作為綜合的環節的荀子之「禮」概念
      • 第三項 由「變化論」或「化性論」的修身論
    • 小結
  • 第七章 《荀子》禮治思想所追求的「公共善」是什麼?—以與亞理斯多德政治哲學的比較為中心
    • 序言 荀子和亞理斯多德的邂逅
    • 第一節 亞理斯多德政治哲學的基本結構:荒木勝對「正義」與「秩序」觀念的理解
    • 第二節 《荀子》「禮治論」之特色
    • 小結
  • 第八章 作為共生理念之基礎價值的荀子「禮」概念
    • 序言
    • 第一節 日本社會「共生」思想之崛起
    • 第二節 界定「共生」概念時的混淆狀態
    • 第三節 中國哲學傳統中的「共生」意涵
    • 第四節 《荀子》「禮治論」中的「共生思想」
    • 小結 井上圓了、《荀子》、「共生思想」之間
  • 結論
    • 一 經過本書的探討所獲得的若干心得
    • 二 對《荀子》研究的回顧、嘗試以及前景
  • 引用文獻
  • 索引
    • 人名索引
    • 語詞索引
    • 文獻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