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荀子性惡論是有意與性善論針鋒相對,企圖在批判中回歸孔門正道的論述。但學者多以孔孟一體的思維批判荀學之歧出,儒學史上「作為他者的孟子」往往被忽略。本書即企圖回到孟子尚未成聖成經的脈絡去思考荀孟關係,探問為何荀子必要攻訐性善而主張性惡?關鍵在於荀子不滿孟子以「道德人」作為存有原初狀態的指涉,將儒學的社會性倫理轉向了超越性道德;是以企圖回歸存有原初的「經濟人」面向。性惡論的誕生,可以說是作為「經濟人」的存有對「道德人」之反擊;必須理解到:「性惡論」不僅是人性的表述,而是一種認知自我與世界的態度。其中涵攝了「經濟人」的本體、修養、政治、經濟與社會等面向之完整儒學系統。一旦否認「性惡論」的意義,早期儒學的根基將全然崩解並遭受曲解——忽視了「孔荀」一系在儒學史脈絡中的重要性意義。
- 如蝶振翼—《文史新視界叢刊》總序一/車行健
- 總序二/劉芝慶、邱偉雲
- 推薦序一/東方朔
- 推薦序二/劉又銘
- 自序
-
第一章 緒論—從「道德形上學」出走的「經濟人」
-
第一節 回歸的起點:在文獻回顧中看見荀子定位的問題
-
一 看見.偏見:荀子思想與定位的問題關鍵
-
二 當代.回眸:荀子思想與定位的文獻回首
-
-
第二節 回歸何所求?在探問儒學真義中想望荀學的重建
-
一 何謂正統儒學?
-
二 何為孔子思想?
-
三 何以切割法家?
-
-
第三節 回歸的方針:在基進與跨越中重新建構荀學系統
-
一 意識:衝出形上學的帷幕
-
二 方法:基進的跨學科進路
-
三 視野:從當代淬鍊出古典
-
-
第四節 回歸的藍圖:在倫理經濟學中開展荀學的新脈絡
-
-
第二章 倫理的經濟學—「經濟人」的儒學視域與荀學典範的開展
-
引言—即方法即內涵的跨學科脈絡
-
一 何以「倫理經濟學」?
-
二 何謂「倫理經濟學」?
-
-
第一節 典範的轉移:倫理經濟學的根源與基礎
-
一 從理想到現實—荀子人性論的重構及其現實可行性的提升
-
二 從四端到禮義—荀子道德體系的建構及其規範明確性的確立
-
三 從自覺到師法—荀子修養進路的轉向及其為善必然性的追求
-
-
第二節 典範的確立:倫理經濟學的內涵與意義
-
一 探討道德的起源—「禮義」的形下系譜及「稀少性」概念的開展
-
二 開展真實的欲望—「性惡」的利己論述及「經濟人」概念的建構
-
三 追求秩序的必然—「師法」的功利誘因及「效用」概念的實踐
-
-
第三節 典範的必要:倫理經濟學的可能與展望
-
一 他山之石—儒學傳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省思及其現代化的契機
-
二 手足競合—儒學傳統中孟荀思想核心的差異性及其現代化的可能
-
三 拋磚引玉—儒學小傳統作為儒學現代性的橋樑及其現代化的關鍵
-
-
小結
-
一 在道德與經濟之間
-
二 在經濟與倫理之間
-
三 在形上與實證之間
-
-
-
第三章 性惡的經濟學—「經濟人」的性惡意識與荀學系統的根柢
-
引言—思孟何以必須作為他者?
-
第一節 何謂性惡?荀子性惡論意義的批判與釐清
-
一 性惡即本惡—從「生之謂性」探尋荀子「性惡」之本意
-
二 「有惡」到「是惡」—從「必歸於暴」理解「順性」為惡是必然
-
三 「禮法」與「定向」—從「正理平治」作為評價「人性」之判準
-
-
第二節 何以性惡?荀子性惡論的建構背景與思維
-
一 回應作為他者的孟子:荀子性惡論的建置基礎 ·
-
二 戰爭狀態之中的欲望:荀子性惡論的現實意義 ·
-
三 回歸秩序或建構秩序?荀子性惡論的理論背景 ·
-
-
第三節 如何性惡?荀學性惡作為社會建構的表述
-
一 從「道德主體」到「生物個體」:荀子在欲望中開展的人性觀
-
二 從「個人主體」到「社會群體」:荀子在群體中建立的性惡論
-
-
第四節 實踐性惡:荀學性惡論作為政治實踐的必要
-
一 性惡的現實:從「虛無」轉向「實在」的政治觀察
-
二 性惡的經濟:從「逆性」轉為「順性」的政治方針
-
三 性惡的政治:從「惡性」開展「禮義」的政治理論
-
四 性惡的聖人:從「欲望」驅動「道德」的政治秩序
-
-
小結
-
-
第四章 政治的經濟學—「經濟人」的政治論述與荀學治亂的途徑
-
引言—從人性需求談起的政治學
-
第一節 在封建之後:荀子政治理論的背景
-
一 開展新秩序的企求:以私田制度下經濟人為基礎的荀子政治論
-
二 回歸舊封建的想望:以宗法制度下道德人為需求的孟子政治論
-
三 轉向新政治的需求:以道德系譜消解神聖性的荀子政治新趨向
-
-
第二節 在孟子之後:荀子政治理論的轉向
-
一 反思:孟子「政治道德學」的問題與批判
-
二 解蔽:荀子「政治經濟學」的回應與開展
-
-
第三節 在欲望之後:荀子政治理論的特色
-
一 王何必曰利?從孟學轉向「政治經濟學」的嘗試與建構
-
二 何以利吾國?論荀學建構「政治經濟學」的內涵與特質
-
-
小結
-
一 從道德轉向經濟—回應時代才能開創未來
-
二 從經濟開展政治—跳脫形上才建構秩序
-
三 從利己開出秩序—面對現實才能看見理想
-
-
-
第五章 音樂的經濟學—「經濟人」的禮樂結構與荀學化性的工夫
-
引言—為何是音樂?
-
第一節 「性」、「偽」對應的性惡論架構:「樂」的雙重性意義開展
-
一 「人情必不免」:性惡論架構下的樂論
-
二 「自然的樂音」:性惡之性的欲望展現
-
三 「禮義的樂音」:化性起偽的能量建制
-
-
第二節 「化性起偽」的修養論進路:「樂」作為修身的可能性
-
一 「樂」何以修身?氣化身體觀的能量接收與轉化
-
二 「樂」以何修身?樂音能量的道德性及其感染力
-
三 何以「樂」修身?樂音的氣感傳遞之效率與效果
-
-
第三節 「禮樂」作為治亂的有效性:「樂」對身體家國的制約
-
一 個人道德的轉化:以「樂」治「樂」的化性歷程
-
二 群體倫常的建置:以「樂」的制約建構社會秩序
-
三 家國政治的掌控:以「樂」作為統治權力的利器
-
-
小結
-
一 兩種良知,各自典範:荀學月性良知中樂的獨特性
-
二 參個層次,壹個體系:法禮樂鼎足的荀學系統 ·
-
-
-
第六章 結論—在「經濟人」視域中重構儒學圖式
-
一 在「倫理經濟學」中重探儒學體系
-
二 藉「倫理經濟學」再定位儒學系譜
-
三 以「倫理經濟學」展望儒學源流與發展:從孔子到董仲舒
-
- 參考文獻
- 後記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