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182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以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切入,完整剖析荀子的政治思想淵源、構造及特色。
◎ 闡明荀子如何將早期儒、墨的倫理論辯,提升為分析國家社會原理的禮治論。
◎ ◎ 理解漢朝後中國國家體制的設計藍圖,必須從理解荀子禮治論開始。


本書以「禮治」與「綜合」為切入點,闡明《荀子》書中政治思想的淵源、構造以及特色,並對荀子的生平、其文本的流傳以及戰國時代「禮」概念的發展等問題,進行完整且系統性的說明。

作者將戰國時代的思想演變,分成以孔子至孟子的早期儒家與墨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倫理論辯」階段,和以慎到、田駢等稷下學者與道家等戰國中、晚期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分析論述」階段,並主張荀子以「禮」概念綜合了此兩種思想潮流。經由闡述「禮」概念的各種功能,荀子將當時備受懷疑的倫理工夫之效能,以及過度抽象化的各種政治論辯內容,重新界定為每個人都能夠實踐的倫理準則;早期儒墨的「倫理論辯」,由此提升為富有分析國家社會原理的「禮治論」。而因為荀子的禮治論兼有豐富的倫理實踐意涵,以及分析國家社會的理論意涵,其後更成為漢朝建立國家制度與倫理基礎時的設計藍圖。

經由作者條分縷析地說明,讀者當能對荀子的禮治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掌握其整體面貌。

1965年生於日本川崎市。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荀子哲學,和東亞比較思想史。著有《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評析‧前景‧構想》、《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以及多篇期刊和專書論文。

  • 中文新版序
  • 英文版序
  • 導 論
    • 第一節 二十世紀荀子研究之回顧與前景
      • 第一項 研究荀子思想的三種途徑
      • 第二項 主要個別研究的概觀
    • 第二節 本研究的構想
      • 第一項 中國與歐美學者所採取的研究途徑
      • 第二項 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思想的三個視角
      • 第三項 本書的關注議題和論述結構
      • 第四項 本書的討論步驟與內容
  • 第一章 《荀子》文本與荀子的生平
    • 引 言
    • 第一節 《荀子》的文獻考察
      • 第一項 《荀子》的文獻形成與流傳
      • 第二項 關於《荀子》一書是否代表荀子本人的思想之五種觀點
    • 第二節 荀子的生平
      • 第一項 歷史背景:戰國時代齊國與趙國的狀況
      • 第二項 到齊國與稷下的活動
      • 第三項 見趙孝成王與秦昭王
      • 第四項 蘭陵令時期
      • 第五項 荀子的弟子
    • 小 結
  • 第二章 荀子思想的來源與稷下之學的思想活動
    • 引 言
    • 第一節 戰國時代的齊國與「稷下之學」的背景
      • 第一項 戰國齊國史概觀
      • 第二項 「稷下之學」的興衰
    • 第二節 「倫理論辯」:戰國前期思想的特色
      • 第一項 儒家思想的政治起源
      • 第二項 「倫理論辯」的盛行與思想特色
    • 第三節 「分析論述」:稷下思想的特色
      • 第一項 政策的項目化
      • 第二項 分析性術語的發展
      • 第三項 人體、社會、自然世界之間的類比連結
    • 小 結
  • 第三章 先秦時代的「禮」概念之演變
    • 引 言
    • 第一節 中國古代「禮」的三種研究途徑
      • 第一項 歷史實在的「禮」
      • 第二項 哲學價值的「禮」
      • 第三項 演變概念的「禮」
    • 第二節 早期儒家「禮」概念的演變
      • 第一項 從商朝至西周時期的「禮」和“Rituals”
      • 第二項 《詩經》:行為及社會規範化之「禮」概念
      • 第三項 《論語》的「禮」概念
      • 第四項 孟子的「禮」概念
      • 第五項 《五行》的「禮」概念
    • 第三節 稷下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禮」與禮論
      • 第一項 《晏子春秋》的禮論
      • 第二項 《慎子》的禮論
      • 第三項 《老子》的「禮」概念
      • 第四項 《莊子》的「禮」概念
      • 第五項 《管子》的禮論
    • 小 結
  • 第四章 荀子思想之結構
    • 引 言
    • 第一節 荀子思想中的「倫理論辯」特色
      • 第一項 「學」與「修身」理論
      • 第二項 尚賢思想
      • 第三項 王道思想
      • 第四項 「仁」和「仁義」
    • 第二節 「動態」與「靜態」之荀子的「心論」
      • 第一項 「心」的統領角色
      • 第二項 動態:「誠」和「神」概念
      • 第三項 靜態:「虛壹而靜」和「大清明」的觀念
    • 第三節 荀子的「統合」世界觀
      • 第一項 身體、自然世界以及社會的推類整合
      • 第二項 時間、空間、萬物以及人類的統合:「一」(壹)與「統類」
      • 第三項 荀子「統合」思想的實際目標:「治」
    • 小 結
  • 第五章 荀子禮治論的建立及理想國家社會的實現
    • 引 言
    • 第一節 荀子禮治論之建立與其概念構造
      • 第一項 《荀子》中「禮」字用例概觀
      • 第二項 荀子「禮」理論的確立
    • 第二節 「禮」之實踐與理想社會的實現
      • 第一項 「禮」的功能之其一:控制人欲之處方
      • 第二項 「禮」的功能之其二:提升人格的方法
      • 第三項 「禮」的功能之其三:政治運作的依據
    • 小 結
  • 結 論
  • 其他與圖表
    • 附錄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一、原文(附標點符號)
      • 二、現代中文翻譯(年代與標點已修正為筆者上文之結論)
    • 表1-1 荀子年譜
    • 表3-1 《詩經》中的「禮」字
    • 表3-2 《五行》中的「禮」字
    • 表4-1 「誠」在自然世界與人類世界間的類比關係
    • 表5-1 「分」概念在《荀子》和《管子》中的使用情況
    • 表5-2 〈樂論〉中「治」、「和」、「亂」的用例
    • 表5-3 「禮」和「樂」的不同角色
    • 表5-4 「禮」、「法」、「政」之間的關係(1)
    • 表5-5 「禮」、「法」、「政」之間的關係(2)
  • 參考書目
  • 人名索引
  • 詞語索引
  • 文獻索引
  • 佐藤將之的中國古代思想研究相關著作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