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將儒家傳統置於東亞文化交流的脈絡中加以考察並衡斷其價值,是新時代人文研究的新方向。
本書將東亞儒學經典及其價值理念,置於中、日、韓各地的文化脈絡中加以考察,分析源起於中國的儒家經典及其核心價值與各地地域特質的互動。首先就「東亞文化交流史」這個新學術領域有所探索,分析其中之問題意識及其研究主題。其次探討日、韓等地的儒者解釋中國儒家經典時,常常體驗中國儒家經典中的「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之間的張力關係,與「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間的張力關係。書中指出東亞儒學讀經的根本目的並不是在於對經典進行知識論意義的「理解」,而是將經典中的價值理念涵納到身心,使生命受到經典的浸潤與轉化。至於經典解釋與政治權力之間則有其複雜關係:兩者之間一方面既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又互為緊張而彼此滲透、轉化,形成具有東亞文化特色的經典解釋學。而隨著二十一世紀世局的轉變,將儒家傳統置於東亞文化交流的脈絡中加以考察並衡斷其價值,是新時代人文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值得努力以赴。
本書將東亞儒學經典及其價值理念,置於中、日、韓各地的文化脈絡中加以考察,分析源起於中國的儒家經典及其核心價值與各地地域特質的互動。首先就「東亞文化交流史」這個新學術領域有所探索,分析其中之問題意識及其研究主題。其次探討日、韓等地的儒者解釋中國儒家經典時,常常體驗中國儒家經典中的「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之間的張力關係,與「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間的張力關係。書中指出東亞儒學讀經的根本目的並不是在於對經典進行知識論意義的「理解」,而是將經典中的價值理念涵納到身心,使生命受到經典的浸潤與轉化。至於經典解釋與政治權力之間則有其複雜關係:兩者之間一方面既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又互為緊張而彼此滲透、轉化,形成具有東亞文化特色的經典解釋學。而隨著二十一世紀世局的轉變,將儒家傳統置於東亞文化交流的脈絡中加以考察並衡斷其價值,是新時代人文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值得努力以赴。
- 自序
-
【導論】
-
第一章 作為區域史的東亞文化交流史:問題意識與研究主題
-
一、引言
-
二、方法論的思考
-
三、問題意識
-
四、研究主題
-
五、結論
-
-
-
【「自我」與「他者」的互動】
-
第二章 中日文化交流史中「自我」與「他者」的互動:類型及其涵義
-
一、引言
-
二、類型一:「政治自我」與「文化自我」的張力
-
三、類型二:「文化自我」與「文化他者」的張力
-
四、類型三:「政治自我」與「政治他者」的張力
-
五、類型四:「文化他者」與「政治他者」的張力
-
六、結論
-
-
第三章 18 世紀東亞儒者的思想世界
-
一、引言
-
二、18 世紀東亞儒學的同調(一):通過反朱子學而反形上學
-
三、18 世紀東亞儒學的同調(二):在「存在」中探索「本質」
-
四、18 世紀東亞儒學的異趣:中、日、韓儒者主體意識的比較
-
五、結論
-
-
第四章 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臺灣的轉化
-
一、引言
-
二、 「中國」作為中國的「自我形象」:「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的合一
-
三、近世日本世界觀中「中國」概念的重構
-
四、現代臺灣世界觀中的「中國」:「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合一與撕裂
-
五、結論
-
-
-
【知識與權力的互動】
-
第五章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
-
一、引言
-
二、作為體驗的東亞儒者解經途徑
-
三、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學的方法論問題
-
四、結論
-
-
第六章 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以《論語》、《孟子》為例
-
一、引言
-
二、東亞儒家經典詮釋與權力的支配
-
三、東亞儒家經典的政治性解讀
-
四、結論
-
-
-
【結論】
-
第七章 結論
-
- 引用書目
- 名詞索引
- 人名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1725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