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第一部分以三章篇幅討論全球化與大學通識教育的問題,從較為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大學通識教育在全球化時代可能面臨的挑戰,並申論大學的通識教育應加深大學生的本土文化資源,且融入更多的本土關懷,如此才是突破公民教育問題較為有效的策略。
本書第二部分爲21世紀的大學通識教育描繪新的願景,第四與第五章提出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在於從普及到深化,第六章討論如何通過通識教育提昇大學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第七章則論述臺灣當前大學通識教育所面對的「反知識主義」與「功利主義」兩種心態的挑戰,及其所衍生的教學實務上的問題。
大學通識教育的提昇,與大學門牆之內的校長的領導風格、大學門牆之外的社區大學教育,均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本書的第三部份分別探討這兩個問題,除了呼籲社區大學應與優質通識教育形成互濟互補的關係外,也強調校長在改革通識教育上的重要性。
本書第二部分爲21世紀的大學通識教育描繪新的願景,第四與第五章提出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在於從普及到深化,第六章討論如何通過通識教育提昇大學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第七章則論述臺灣當前大學通識教育所面對的「反知識主義」與「功利主義」兩種心態的挑戰,及其所衍生的教學實務上的問題。
大學通識教育的提昇,與大學門牆之內的校長的領導風格、大學門牆之外的社區大學教育,均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本書的第三部份分別探討這兩個問題,除了呼籲社區大學應與優質通識教育形成互濟互補的關係外,也強調校長在改革通識教育上的重要性。
- 引 言
-
Ⅰ. 科學、儒學、儒學者
-
第一章 界定並延伸儒學之界限──朱熹論科學與超自然主題
-
第二章 朱熹「格物」與「致知」方法論中的「類推」
-
第三章 宋應星《天工開物》生產技術中天的角色──中國17 世紀的「產業的自然神學」?
-
第四章 丁若鏞著作中的科學與儒學傳統
-
第五章 儒學與東亞的科學發展
-
-
Ⅱ. 中國傳統科學的社會文化語境
-
第六章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知識──中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
第七章 傳統中國的儒者與專門科學技術知識(1000-1700)
-
第八章 傳統中國社會的科學與宗教
-
第九章 傳統中國社會的科學與官僚制度
-
-
Ⅲ. 東亞科學史上的比較問題
-
第十章 中國科學的「為什麼沒有」問題──科學革命與中國傳統科學
-
第十一章 獨立發展、西方傳入與中國的先行者──17、18 世紀東亞的地球自轉觀
-
第十二章 東亞科學史上近代早期日本的問題
-
第十三章 韓國科學史研究中的「中國問題」──韓國科學、中國科學與東亞科學
-
- 參考書目
- 典籍索引
- 人名索引
- 名詞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0261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