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07/10/01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9860107609
- 自 序
-
壹、論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之關係:以朱子對《四書》的解釋為中心
-
一、引言
-
二、哲學建構對經典詮釋的支配性:朱子不離不雜的二元架構下的經典解釋
-
三、經典詮釋與哲學體系之緊張性
-
四、邁向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的動態平衡
-
五、結論
-
-
貳、「東亞儒學」如何可能?
-
一、引言
-
二、方法論的個體論的挑戰:津田左右吉對「東洋文明」的批判與否定.
-
三、作為思想發展結果的「東亞儒學」
-
四、作為思想發展過程的「東亞儒學」
-
五、「東亞儒學」研究的新課題
-
六、結論
-
-
參、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
-
一、引言
-
二、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
-
三、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展望
-
-
肆、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的兩種張力
-
一、引言
-
二、經典中的普世價值與解經者的時空特性之間的張力:性質、原因及其展現
-
三、解經者的「文化身份認同」與「政治身分認同」之間的張力
-
四、結論
-
-
伍、論東亞遺民儒者的兩個兩難式
-
一、引言
-
二、第一個兩難式:「仕」與「隱」的抉擇
-
三、第二個兩難式:「文化身份認同」與「政治身分認同」的融合與撕裂
-
四、結論
-
-
陸、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
-
一、引言
-
二、作為政治權力展現場域的身體
-
三、作為社會規範展現場域的身體
-
四、作為精神修養展現場域的身體
-
五、作為隱喻的身體
-
六、結論:東亞身體論的三個命題
-
-
柒、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
-
一、引言
-
二、中國思想史中的「身體觀」之特質
-
三、作為思維方式的「身體」
-
四、作為精神修養之呈現的身體
-
五、作為權力展現場所的身體
-
六、結語
-
-
捌、孔子心學中潛藏的問題及其詮釋之發展:以朱子對「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為中心
-
一、引言
-
二、朱子的詮釋典範及其方法論基礎
-
三、朱子詮釋典範的批判(一):整體論的批判
-
四、朱子詮釋典範的批判(二):內在論的批判
-
五、結論
-
-
玖、如何導引「儒門道脈同歸佛海」?─蕅益智旭對《論語》的解釋
-
一、引言
-
二、蕅益智旭對《論語》中的生死觀的解釋
-
三、蕅益智旭對「學」、「道」與「天命」的解釋
-
四、三教合一思潮下的《論語》解釋策略:心學立場及其與陽明學的交涉
-
五、結論
-
-
拾、從東亞儒學視域論朝鮮儒者丁茶山對《論語》「克己復禮」章的詮釋
-
一、引言
-
二、丁茶山對「克己復禮」章的解釋
-
三、丁茶山的解釋之因襲與創新
-
四、結論
-
-
拾壹、作為思想發展過程的「東亞論語學」:研究提案與研究資料
-
一、引言
-
二、東亞儒學脈絡中的《論語》學
-
三、作為思想發展過程的東亞《論語》學
-
四、結論
-
-
拾貳、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
-
一、引言
-
二、孟子運用經典的兩個脈絡
-
三、孟子解讀經典的兩種方法
-
四、結論
-
-
拾参、《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的社會史詮釋
-
一、引言
-
二、古代中國的年齡觀與敬老價值觀
-
三、中國古代社會的飲食習慣
-
四、結論
-
-
拾肆、從東亞儒學視域論朝鮮儒者鄭齊斗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解釋.
-
一、引言
-
二、「知言」、「養氣」、「集義」:鄭齊斗的孟學詮釋
-
三、鄭齊斗的孟子學詮釋之思想史定位:東亞儒學的視域
-
四、結論
-
-
拾伍、東亞近世儒者對「公」「私」領域分際的思考:從孟子與桃應的對話出發
-
一、引言
-
二、中國古代思想中「公」「私」概念的發展
-
三、東亞儒者對「公」「私」領域關係之看法:以《孟子‧盡心上‧35》的解釋為中心
-
四、結論
-
-
拾陸、二十一世紀孟子學研究的新展望
-
一、引言
-
二、二十世紀孟子學研究的進路及其方法論問題
-
三、二十一世紀孟子學研究的新展望
-
四、結論
-
- 參考書目
- 《論語》篇章索引
- 《孟子》篇章索引
- 名詞索引
- 人名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0107609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