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
獻給現代亞當和夏娃的啟蒙之書
「他們必須像亞當與夏娃一樣,為了父母的愛全然地去服從,盲目地去信賴,放棄求知與自己的思想,也就是放棄真正的自我。」
聖經故事中,夏娃因為不服從上帝的命令而被逐出伊甸園。兒童心理大師米勒認為,這故事正好隱喻了傳統教育中一味要求服從、否認孩子真實心聲的教育方法。
作者認為,這種以「我是為你好」為名、實則充滿語言或肢體暴力的教養方式,造成了孩子內心的屈辱與壓抑。這份被隱藏的憤怒,在日後將演變為對自己、他人和下一代的盲目暴力。做父母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是因為他們也被同樣的方法教育長大;在生命之初,他們就被剝奪了這種感知的可能性,導致暴力與無知代代惡性循環。書中並探討了希特勒與史達林飽受暴力虐待的童年,佐證了她的主張。
被壓抑的童年經歷不該是禁忌,而是寶藏。藉由挖掘這座寶藏,可以尋回失喪的感受與熱情。作者鼓勵已經成年的亞當與夏娃們,從童年備受否定與處罰的恐懼中掙脫出來,勇敢面對真實,忠於自我的認知與生命故事。當我們不再無意識地被童年束縛,才能下定決心為自己及下一代的人生負起責任。
「否認曾經受到的傷害,會導致我們以同樣的方式去傷害下一代,除非我們下定決心不再否認。」——愛麗絲‧米勒
現今書市琳琅滿目,像這等重要的自我省思與生命覺察的書,盼能異軍突起,不能讓它埋藏在一片茫茫的書海中。這不只是一本自我成長的書,其中還蘊藏了影響我們未來命運與下一代生命景象的重要訊息。
──賴佩霞
獻給現代亞當和夏娃的啟蒙之書
「他們必須像亞當與夏娃一樣,為了父母的愛全然地去服從,盲目地去信賴,放棄求知與自己的思想,也就是放棄真正的自我。」
聖經故事中,夏娃因為不服從上帝的命令而被逐出伊甸園。兒童心理大師米勒認為,這故事正好隱喻了傳統教育中一味要求服從、否認孩子真實心聲的教育方法。
作者認為,這種以「我是為你好」為名、實則充滿語言或肢體暴力的教養方式,造成了孩子內心的屈辱與壓抑。這份被隱藏的憤怒,在日後將演變為對自己、他人和下一代的盲目暴力。做父母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是因為他們也被同樣的方法教育長大;在生命之初,他們就被剝奪了這種感知的可能性,導致暴力與無知代代惡性循環。書中並探討了希特勒與史達林飽受暴力虐待的童年,佐證了她的主張。
被壓抑的童年經歷不該是禁忌,而是寶藏。藉由挖掘這座寶藏,可以尋回失喪的感受與熱情。作者鼓勵已經成年的亞當與夏娃們,從童年備受否定與處罰的恐懼中掙脫出來,勇敢面對真實,忠於自我的認知與生命故事。當我們不再無意識地被童年束縛,才能下定決心為自己及下一代的人生負起責任。
「否認曾經受到的傷害,會導致我們以同樣的方式去傷害下一代,除非我們下定決心不再否認。」——愛麗絲‧米勒
現今書市琳琅滿目,像這等重要的自我省思與生命覺察的書,盼能異軍突起,不能讓它埋藏在一片茫茫的書海中。這不只是一本自我成長的書,其中還蘊藏了影響我們未來命運與下一代生命景象的重要訊息。
──賴佩霞
- 前言
- 【推薦序一】一本每個人都需要看的書/賴佩霞
- 【推薦序二】從心理分析當中學會當個好父母/莊凱迪
- 【推薦序三】「看見」童年的自己,好好把自己愛回來/周志建
- 【序】你不該知道
-
I未受重視的寶庫:童年
-
引言
-
藥物取代認知
-
心理治療如何處理童年事實真相
-
體罰與政治「使命」
-
腦中的定時炸彈
-
教會的沉默
-
生命之始─傳記作家忽略之事
-
-
Ⅱ情感盲目如何產生?
-
為何會突然發怒?
-
思維障礙
-
-
Ⅲ遁入自己的過去
-
引言
-
在談話中成長
-
沒有知情見證者(一位心理分析師的苦痛之路)
-
事實真相的療癒力
-
- 後記
- 延伸閱讀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