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幸福童年的祕密

出版日期
201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7011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經典名著
直搗孩子的內心深處,揭開幸福童年的祕密

善解人意、成熟穩重、為父母分憂的「好孩子」人見人愛。但長年關注兒童受虐議題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卻認為,這樣的早熟背後,很可能隱藏著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暴力,其負面效應將蔓延整個人生,甚至代代相傳。
  
米勒認為,孩童因需要關愛,所以對父母有意或無意的自私與索求都默默忍受。孩子們壓抑自己的需求與傷痛,並以「美好童年」的幻覺將此劇痛隔絕,以致於終生難以面對真實自己。在米勒眼裡,成功者內心的空虛憂鬱、父母後對孩子的過強控制,還有許多精神疾病、犯罪和意識形態偏執等,都與他們童年的情感壓抑有關。
  
童年生活的真相,可能是個令人畏懼的祕密。但誠如本書所言,「唯有當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建立在自己真實的情感上……才有可能擺脫憂鬱。」米勒深刻的洞察顛覆傳統,震撼歐美,使本書成了歷久不墜的必讀經典,它讓讀者勇於檢視生命,進而成為更健康、更完整的人。

即使《幸福童年的祕密》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出版,仍舊非常適用當今現狀。我認為甚至更加適合現代社會,因為今日的我們,面對心理上的嚴重人格障礙更甚以往。
──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

這是一本樸實無華卻影響深遠的小書。不可思議地,讓許多讀者發現自己被精準且富於同理地描寫,彷彿作者無聲無形地在旁見證了讀者的童年時光,與最深層、隱密的自我。
──《時尚雜誌》(Vogue)

以罕見而深刻的同情理解與平易筆觸,作者的舉例生動又平實,觸動了我們內心受傷的小孩。
──《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孩子的記憶中,應該存在著旋轉木馬的優雅與快樂旋律。但有些孩子,生命中清澈的呼喚卻是由怒罵及暴力的畫面交織而成,一幕幕的畫面,一再打擊出他們的眼淚。這是遭受虐待與疏忽的孩子的世界,而此書替他們說出了內心深沈的故事真相。
──何素秋(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幸福童年的祕密》這本書企圖解答的,其實是最單純實際,卻又難解的問題:怎麼樣的童年叫做幸福?
──陳質采(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不論在診療室或書中,盡是碎裂生命的故事,透過作者的細膩分析,讀者可以見證創傷生命仍有盼望。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這本書,推薦給每個當父母親的人、心輔治療專業人員、兒少社工師……,特別是每一個願意誠實重返童年,探尋生命療癒契機,歸還自己一個完整而健康人生的你。
──蘇絢慧(知名諮商心理師、作家)
  • 【推薦序一】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成長環境/王浩威
  • 【推薦序二】創傷的生命仍有盼望/洪素珍
  • 【推薦序三】童年─你不敢面對的真相/蘇絢慧
  • 【推薦序四】怎麼樣的童年才叫幸福?/陳質采
  • 【中文版序】愛麗絲.米勒,兒童的辯護者/馬丁.米勒
  • 第一篇 孩童被賦予的戲劇人生
    • 面對童年的真相
    • 貧窮的富有小孩
    • 丟失的情感世界
    • 尋找真實的自我
    • 心理治療師的故事
    • 金頭腦
  • 第二篇 憂鬱與自大:否認自我的兩種形式
    • 小孩被忽略的需求
      • 健康的發展
      • 發展障礙
    • 愛的幻覺
      • 自大是自我欺騙
      • 憂鬱是自大的反面
      • 憂鬱是對自我的否認
    • 治療中的憂鬱階段
      • 信號作用
      • 壓抑重要需求
      • 積壓強烈和隱祕的情感
      • 面對父母
    • 內心的牢獄
    • 憂鬱的社會意義
    • 自戀情結
  • 第三篇 輕蔑的惡性循環
    • 對小孩的羞辱和對弱者的輕蔑
    • 如何面對治療中出現的輕蔑
      • 強迫性的重複行為毀滅了清楚表達自我的能力
      • 反常和強迫重複的行為導致永久的自我輕蔑
      • 赫曼.赫塞童年被視為「邪惡」的「不良行為」
      • 母親在生命早期扮演社會代理人角色
      • 輕蔑者自己的孤獨
      • 擺脫輕蔑,尊重生命
  • 後 記 寫於一九九六年新版付梓之前
    • 【附錄一】積極終止對孩童施暴
    • 【附錄二】理解孩童的處境:引自《你不該知道》後記
    • 【附錄三】延伸閱讀
    • 【引用著作說明】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