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所探討的是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及其在現階段國內高等教育環境中的落實問題。本書初版於1999年,經校訂後重出新版。
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說明全書宗旨與分析的起點;第二章為大學通識教育提出清晰的定義與目標;第三章躍入中國文化與教育傳統,尋求傳統通識教育理念的源頭活水;第四章則在檢討當前國際學術界習見的通識教育理論之後,提出「多元文化論」作為現階段在臺灣地區推動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基礎。第五章分析當前的實際困難及其可能因應策略,第六章提出課程設計原則,並在人文、社會、生命及物理科學等四大領域中,設計若干通識教育課程。最後一章以展望前景作結,說明臺灣大學通識教育在短期內不易有快速而全面的提昇,但長遠觀之,蓬勃發展當可預期。
文末收有附錄兩篇,係作者赴美、日,考察兩國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情形所完成的報告。
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說明全書宗旨與分析的起點;第二章為大學通識教育提出清晰的定義與目標;第三章躍入中國文化與教育傳統,尋求傳統通識教育理念的源頭活水;第四章則在檢討當前國際學術界習見的通識教育理論之後,提出「多元文化論」作為現階段在臺灣地區推動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基礎。第五章分析當前的實際困難及其可能因應策略,第六章提出課程設計原則,並在人文、社會、生命及物理科學等四大領域中,設計若干通識教育課程。最後一章以展望前景作結,說明臺灣大學通識教育在短期內不易有快速而全面的提昇,但長遠觀之,蓬勃發展當可預期。
文末收有附錄兩篇,係作者赴美、日,考察兩國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情形所完成的報告。
- 新版說明
- 李 序
- 自 序
- 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章 大學通識教育:涵義的釐清與目標的展望
-
一、引言
-
二、當前大學教育的困境及其對應策略
-
三、作為教育改革策略的大學通識教育:背景與涵義
-
四、兩種質疑通識教育的意見及其批判
-
五、結語:通識教育與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展望
-
-
第三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一):傳統通識教育理念的分析
-
一、引言
-
二、中國傳統人文通識教育經驗及其啟示
-
三、古代儒家通識教育思想
-
四、道家與法家諸子的教育觀
-
五、中國文化經典的現代通識內涵及其教學策略:以《孟子》為例
-
六、結論
-
-
第四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二):現代通識教育理論的探索
-
一、引言
-
二、通識教育課程的三種理論
-
三、三種理論的潛在問題
-
四、新理論的提出:內涵、實踐、挑戰與回應
-
五、結語
-
-
第五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一):當前的挑戰及其因應
-
一、引言
-
二、大學通識教育的結構性問題
-
三、當前大學通識教育問題的歷史根源
-
四、結構性問題的因應:體制與心態的調整
-
五、歷史的困境之超越:從溝通到共識
-
六、結語
-
-
第六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二):課程設計的原則及其落實
-
一、引言
-
二、課程設計的原則及其落實(一):拓展時間的深度
-
三、課程設計的原則及其落實(二):加強不同領域或部門間之聯繫
-
四、原則的實踐
-
五、結語
-
- 第七章 結論
-
附錄一: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
-
一、考察計畫之背景
-
二、美國大學通識教育實施之概況
-
三、考察心得
-
四、具體建議
-
-
附錄二:日本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
-
一、前言
-
二、日本通識教育實施概況
-
三、教養部存廢之相關問題
-
四、整體考察印象
-
五、各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概況
-
六、各大學簡況
-
七、對國內大學推動通識教育之建議
-
八、結語
-
-
參考書目
-
一、中文著作
-
二、日文著作
-
三、英文著作
-
- 名詞索引
- 人名索引
- 誌 謝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0667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