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初版於2006年,2009年新增兩篇論文(第7章與第8章)出版增訂版,今經校訂後重出新版。
本書集結作者多年來探討大學通識教育的論文。全書分「理念篇」、「現況篇」及「展望篇」三部分,包含附錄,共收錄九篇文章。
第一篇論文及附錄,主要討論臺大前校長虞兆中先生與傅斯年先生有關大學與通識教育的理念。第二篇論文討論當前大學通識課程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學生「主體覺醒」的問題。第三篇論文,則探討當前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分析源生於近代西方的諸多價值理念如「民主」、「自由」、「人權」等,與華人社會文化背景的差距,指出公民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問題。第四篇就民國九十二年以後教育部對大學通識教育的評鑑報告,提出初步觀察。第五篇論文將華人地區大學教育,放在「全球化」趨勢的脈絡中思考,作者認為華人社會的大學教育面臨三大問題:(1)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科技快速發展對大學的衝擊;(3)大學社會責任的強化。第六篇論文分析21世紀出現的資訊化與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等三大局勢,指出新世紀大學生的培育理念有三:(1)促進「傳統」與「現代」的對話;(2)加強「科技」與「人文」的互動;(3)強化全球視野與本土文化的融合。第七篇及第八篇論文從全球化時代的視野,分別探討人文教育的新方向,以及通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問題。
本書集結作者多年來探討大學通識教育的論文。全書分「理念篇」、「現況篇」及「展望篇」三部分,包含附錄,共收錄九篇文章。
第一篇論文及附錄,主要討論臺大前校長虞兆中先生與傅斯年先生有關大學與通識教育的理念。第二篇論文討論當前大學通識課程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學生「主體覺醒」的問題。第三篇論文,則探討當前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分析源生於近代西方的諸多價值理念如「民主」、「自由」、「人權」等,與華人社會文化背景的差距,指出公民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問題。第四篇就民國九十二年以後教育部對大學通識教育的評鑑報告,提出初步觀察。第五篇論文將華人地區大學教育,放在「全球化」趨勢的脈絡中思考,作者認為華人社會的大學教育面臨三大問題:(1)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科技快速發展對大學的衝擊;(3)大學社會責任的強化。第六篇論文分析21世紀出現的資訊化與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等三大局勢,指出新世紀大學生的培育理念有三:(1)促進「傳統」與「現代」的對話;(2)加強「科技」與「人文」的互動;(3)強化全球視野與本土文化的融合。第七篇及第八篇論文從全球化時代的視野,分別探討人文教育的新方向,以及通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問題。
- 新版說明
- 自序
-
理念篇
-
壹、虞兆中與大學通識教育
-
一、引言
-
二、虞兆中先生的大學之理念
-
三、虞兆中校長與大學通識教育
-
四、結語
-
-
貳、論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主體覺醒與群體意識:教學理念與實踐
-
一、引言
-
二、東亞思想傳統中「學」的涵義及其現代啟示
-
三、「主體覺醒」與「群體意識」之辯證關係
-
四、「主體」與「群體」平衡的教學理念與策略
-
五、結論
-
-
-
現況篇
-
參、論中國傳統學術對社會科學理論的意義:從大學通識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問題出發
-
一、引言
-
二、社會科學研究與中國傳統學術之關係(一):研究內容的不可分割性
-
三、社會科學研究與中國傳統學術之關係(二):研究方法的緊張性
-
四、緊張性的克服:從互相對抗性走向互為主體性
-
五、結論
-
-
肆、臺灣主要大學院校通識教育現況:對於評鑑報告的初步觀察
-
一、引言
-
二、各校通識教育實施現況
-
三、各校通識教育評鑑結果
-
四、結語
-
-
-
展望篇
-
伍、全球化趨勢對華人地區大學教育的衝擊:挑戰與回應
-
一、引言
-
二、全球化時代大學教育中的傳統價值理念與文明對話
-
三、21 世紀新科技發展與大學教育的主體性
-
四、經濟發展、貧富鴻溝與大學的社會責任
-
五、結論
-
-
陸、21 世紀大學生的培育理念與人文素養教育
-
一、引言
-
二、21 世紀新時代的趨勢與大學教育的轉型
-
三、大學生的培育理念
-
四、人文教育策略
-
五、結論
-
-
柒、全球化時代大學人文教育的新方向:經典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
一、引言
-
二、「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
三、全球化時代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
四、當前人文教育的問題
-
五、經典閱讀在新時代的意義
-
六、經典教育的質疑及其批判
-
七、新時代經典教育的進行方式
-
八、結論
-
-
捌、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問題與方向
-
一、引言
-
二、全球化趨勢、科技發展與大學的文化傳承責任
-
三、大學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理由與管道
-
四、以通識教育落實文化傳承:教育理念與課程規劃
-
五、結論
-
-
-
附錄:《紀念傅故校長孟真先生110 年冥誕學術研討會》紀錄
-
一、主持人李嗣涔校長致詞
-
二、主講人黃俊傑教授演講
-
三、孫震前校長回應
-
四、陳維昭前校長回應
-
五、綜合討論
-
- 參考書目
- 名詞索引
- 人名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0698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